- 年份
- 2024(10273)
- 2023(14569)
- 2022(11845)
- 2021(10809)
- 2020(8413)
- 2019(18756)
- 2018(18242)
- 2017(33844)
- 2016(17578)
- 2015(19066)
- 2014(18680)
- 2013(18195)
- 2012(17013)
- 2011(15395)
- 2010(15952)
- 2009(14984)
- 2008(14155)
- 2007(12815)
- 2006(11776)
- 2005(11023)
- 学科
- 济(92955)
- 经济(92891)
- 管理(52655)
- 业(51693)
- 企(43204)
- 企业(43204)
- 中国(27435)
- 地方(26999)
- 方法(24600)
- 业经(23763)
- 农(23483)
- 数学(20420)
- 数学方法(20245)
- 技术(19252)
- 农业(16677)
- 地方经济(16384)
- 财(15826)
- 制(15652)
- 学(15623)
- 银(14592)
- 银行(14578)
- 融(14519)
- 金融(14517)
- 行(14220)
- 发(13952)
- 贸(13444)
- 贸易(13429)
- 技术管理(13309)
- 环境(13190)
- 易(12870)
- 机构
- 学院(251780)
- 大学(245615)
- 济(113712)
- 经济(111488)
- 管理(93319)
- 研究(91986)
- 理学(78392)
- 理学院(77463)
- 管理学(76385)
- 管理学院(75881)
- 中国(70840)
- 科学(52369)
- 京(52067)
- 财(50877)
- 所(45484)
- 中心(40949)
- 研究所(40598)
- 江(40314)
- 财经(38844)
- 农(36222)
- 经济学(35224)
- 经(35026)
- 范(34759)
- 师范(34458)
- 院(33498)
- 北京(33496)
- 州(32386)
- 业大(31437)
- 经济学院(31139)
- 财经大学(28346)
- 基金
- 项目(159512)
- 科学(127453)
- 研究(123783)
- 基金(113186)
- 家(97327)
- 国家(96429)
- 科学基金(83282)
- 社会(81223)
- 社会科(77120)
- 社会科学(77106)
- 省(65305)
- 基金项目(58783)
- 教育(56073)
- 划(53335)
- 编号(50204)
- 自然(48715)
- 自然科(47614)
- 自然科学(47607)
- 自然科学基金(46785)
- 资助(43409)
- 发(41474)
- 成果(41029)
- 创(38892)
- 课题(36719)
- 重点(36649)
- 创新(35382)
- 发展(34262)
- 国家社会(33962)
- 部(33871)
- 展(33697)
- 期刊
- 济(144164)
- 经济(144164)
- 研究(84417)
- 中国(59786)
- 管理(40684)
- 财(38508)
- 农(35949)
- 教育(33335)
- 科学(33112)
- 学报(31790)
- 融(27361)
- 金融(27361)
- 技术(25174)
- 大学(25121)
- 农业(24518)
- 业经(24209)
- 经济研究(24088)
- 学学(23513)
- 财经(19837)
- 问题(17509)
- 经(17456)
- 技术经济(14894)
- 贸(13654)
- 科技(13561)
- 商业(12818)
- 业(12798)
- 世界(12748)
- 坛(12429)
- 论坛(12429)
- 现代(12113)
共检索到409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创新力是一种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现阶段国有经济创新力明显增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国际循环竞争优势的强有力保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经济应肩负起具有全局观与使命观的“链长”角色,在围绕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与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创新链、助推价值链重构等方面承担关键任务。此外,还需要从攻坚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紧扣数字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以及落实制度创新五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其中,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首次被正式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未来我国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乃至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思想史基础马克思是公认的创新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远建 汤彪 屈志光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完整、系统地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作为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百年建党历史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对于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国有经济"五力"的演化和完整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国有经济"五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其中创新力是核心,是决定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增强国有经济"五力"需要从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创新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着手,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民共进",支持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雯
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是采用科学、适当手段对农业经济风险源进行预防、控制,以有效减少产业波动,降低产业损失的重要举措。为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导向,制定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方案,构建持续创新、精准可控的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框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及应对能力,助力农业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天悦
中国式创新凸显了不同情境下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谋发展的中国探索实践,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借鉴启迪。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作用下的技术阶段性演进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是纵向观察中国式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经济追赶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大变局下的技术与市场并重,是技术与市场内涵及范畴的深刻变化,二者的关系嬗变加速了中国式创新的逻辑转向。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为迫切的内部需求,在发挥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的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下推进中国式创新提供重要方向指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双清 姜海
土地发展权配置兼顾政治秩序、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效益与文化价值,是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一种政府调控和市场优化的混合型政策工具。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具有价值目标趋同、制度内容耦合、推进手段相似等内在关联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土地发展权配置呈现多重需求逻辑,包括“权益+机会+规则”的公平逻辑、“空间+结构+规模”的效率逻辑、“经济+政治+社会”的秩序逻辑和“生态+文化”的可持续逻辑。在新时期,为有效运用土地发展权政策工具,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优化以权利立法、规划导向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细化土地发展权配置原则、转移范围和二维尺度的操作细则,强化收益分配、财政金融、技术支撑、监管奖惩等配套机制,以全面激发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发展动力,推进国家土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产业集群 作用机制 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天平 俞燕 黄文胜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精准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由此,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象、实现机理、基本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进行系统厘清与梳理,立足经济、人力资源、教育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内在机理进行纵深剖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补齐职教短板、探索特色职教道路、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术及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循环 国际贸易 东亚 RCEP 供应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秋静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为理论依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面临生产链条有短板、消费能力待释放、分配领域不均衡、流通环节高成本等关键堵点。为此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举措、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汝岱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带来的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高外需结合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面临新阶段的困境,要素投入性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不同维度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必须走向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型,在法治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是基础,数字经济将为这种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汝岱的这篇演讲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