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5)
2023(8917)
2022(7143)
2021(6565)
2020(4795)
2019(10892)
2018(10354)
2017(19606)
2016(10497)
2015(11608)
2014(11694)
2013(11251)
2012(10906)
2011(10061)
2010(10325)
2009(9470)
2008(9122)
2007(8245)
2006(7530)
2005(7164)
作者
(30691)
(25797)
(25556)
(24130)
(16244)
(12291)
(11488)
(9905)
(9861)
(9173)
(8865)
(8695)
(8265)
(8193)
(8038)
(7930)
(7511)
(7499)
(7382)
(7265)
(6538)
(6367)
(6150)
(5934)
(5855)
(5787)
(5730)
(5638)
(5172)
(5014)
学科
(51651)
经济(51608)
(26836)
管理(26628)
(19128)
企业(19128)
中国(18481)
地方(18376)
(16716)
业经(13013)
方法(11962)
农业(11775)
(10967)
(10676)
地方经济(10153)
数学(9979)
数学方法(9878)
(9643)
(9591)
(9392)
金融(9391)
(9243)
银行(9235)
(9082)
土地(8896)
环境(8496)
发展(7941)
(7915)
(7678)
贸易(7667)
机构
学院(151130)
大学(146857)
(61481)
经济(60044)
研究(57921)
管理(53446)
中国(45394)
理学(44140)
理学院(43519)
管理学(42819)
管理学院(42538)
科学(34660)
(33327)
(29480)
(28547)
(26927)
中心(26478)
研究所(26320)
(24803)
(23173)
师范(22962)
北京(21722)
(21606)
财经(21565)
业大(21476)
农业(20611)
(20272)
(19478)
(19157)
师范大学(18246)
基金
项目(95905)
科学(75614)
研究(74392)
基金(66591)
(57816)
国家(57230)
科学基金(48307)
社会(47200)
社会科(44687)
社会科学(44676)
(39193)
基金项目(34451)
教育(33183)
(32712)
编号(31477)
自然(28325)
(27584)
自然科(27571)
自然科学(27567)
自然科学基金(27030)
成果(25985)
资助(25638)
课题(23177)
发展(22622)
(22212)
重点(22138)
(20293)
(20022)
国家社会(19369)
(19138)
期刊
(81104)
经济(81104)
研究(48634)
中国(40797)
(27830)
科学(22050)
教育(21590)
学报(21378)
管理(20912)
(20664)
农业(19066)
(18116)
金融(18116)
大学(16682)
业经(15990)
学学(15540)
技术(13770)
经济研究(12295)
问题(10481)
财经(10422)
(9097)
(8897)
资源(8577)
(7642)
图书(7616)
(7394)
论坛(7394)
商业(7350)
科技(7333)
世界(7313)
共检索到249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双清   姜海  
土地发展权配置兼顾政治秩序、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效益与文化价值,是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一种政府调控和市场优化的混合型政策工具。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具有价值目标趋同、制度内容耦合、推进手段相似等内在关联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土地发展权配置呈现多重需求逻辑,包括“权益+机会+规则”的公平逻辑、“空间+结构+规模”的效率逻辑、“经济+政治+社会”的秩序逻辑和“生态+文化”的可持续逻辑。在新时期,为有效运用土地发展权政策工具,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优化以权利立法、规划导向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细化土地发展权配置原则、转移范围和二维尺度的操作细则,强化收益分配、财政金融、技术支撑、监管奖惩等配套机制,以全面激发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发展动力,推进国家土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创新力是一种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现阶段国有经济创新力明显增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国际循环竞争优势的强有力保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经济应肩负起具有全局观与使命观的“链长”角色,在围绕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与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创新链、助推价值链重构等方面承担关键任务。此外,还需要从攻坚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紧扣数字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以及落实制度创新五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远建  汤彪  屈志光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海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战略背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体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围绕新发展格局背景,对我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在宏观层面,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在中观层面,加强资源配置、贯通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强省战略建设。文章对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和实现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丹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将指引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化特征、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等视角分别解析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再从逻辑形式、系统思维与发展实践的角度辨析了三个"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体系、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宇玮  
推进区域现代化是中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多个维度阐释和探讨了中国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逻辑机制及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新发展阶段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从以区域率先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转向以区域协调为内涵的均衡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应是区域协调视角下推进中国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是由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少可以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产业联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以及战略互动机制这四条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以上逻辑机制,分析提出需要通过提振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培育产业链集群构建国内价值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制度型开放等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玲玲   赵光辉  
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的二重变奏,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具有新发展新思维新举措,并赋予智慧交通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任务。在“大流通”观下,智慧交通之于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技术禀赋效应,由技术禀赋带来的高渗透性也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既能够从提振内需的“运”效应、技术赋能的“流”效应、提质降本的“链”效应以及板链拉动的“环”效应等层面高效助推国内大循环,也能够借助技术优势以及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完成某一个产业链或价值链的闭环,助力乡村“小微循环”。对此,应运用智慧交通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融合创新;不忽视“小微循环”的畅通,借助国内制度优势,以智慧交通模式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为方式,激发和形成更多“小微循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燕  
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变革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是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科技与分工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工业型依附”,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可靠全球价值链,使对外经济关系服从内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路径上,数字经济和高质量FDI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分工深化发展,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质生产力。从国内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而且可以增加专业化分工环节、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国际层面看,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FDI质量,不仅可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高策  祁峰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保持国家经济稳定的应然之举。当前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的卡点瓶颈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体系不完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日趋强化,等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找问题、破难题,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关键手段、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推进制度型开放为重要抓手,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冠清  
以重新解读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习近平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为支撑,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为逻辑主线,从经济史的视角揭示了经济发展理念产生的历史逻辑;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视角论证了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现实逻辑。以经济新常态为起点,构建了一个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样一条看似简单却包含深刻内涵的逻辑链条,揭示其隐含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主线,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