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71)
2023(14247)
2022(11982)
2021(10792)
2020(8904)
2019(19659)
2018(19301)
2017(36729)
2016(19293)
2015(21604)
2014(20909)
2013(20586)
2012(19426)
2011(17646)
2010(18061)
2009(16572)
2008(15911)
2007(14159)
2006(12591)
2005(11428)
作者
(54006)
(45000)
(44942)
(42310)
(28960)
(21595)
(20226)
(17299)
(17080)
(16087)
(15374)
(15336)
(14400)
(14360)
(14085)
(13829)
(13282)
(13107)
(13036)
(12995)
(11302)
(11055)
(10816)
(10445)
(10162)
(10034)
(9965)
(9951)
(8959)
(8951)
学科
(90325)
经济(90253)
(58690)
管理(57887)
(46972)
企业(46972)
方法(34906)
数学(30274)
数学方法(30059)
中国(27194)
地方(25566)
(24003)
技术(22789)
业经(20573)
(18829)
(17979)
贸易(17965)
(17358)
农业(16917)
(16741)
金融(16739)
(15417)
银行(15395)
(15043)
(14937)
技术管理(14511)
地方经济(14467)
(14343)
环境(14041)
(13318)
机构
学院(273863)
大学(269845)
(118800)
经济(116510)
管理(105495)
研究(95763)
理学(90091)
理学院(89065)
管理学(87824)
管理学院(87291)
中国(73661)
(57085)
科学(55198)
(53231)
(47241)
中心(43947)
(42474)
研究所(42381)
财经(41575)
(40591)
(37783)
(37586)
师范(37243)
经济学(36628)
北京(36292)
业大(35750)
(35116)
(34488)
经济学院(33037)
农业(31319)
基金
项目(179973)
科学(144377)
研究(137021)
基金(129822)
(111752)
国家(110813)
科学基金(96421)
社会(89246)
社会科(84954)
社会科学(84937)
(72446)
基金项目(68313)
教育(63392)
(60205)
自然(58955)
自然科(57684)
自然科学(57674)
自然科学基金(56673)
编号(55145)
资助(51813)
(44710)
成果(44501)
(42882)
重点(41206)
(39896)
课题(39670)
创新(39220)
国家社会(37218)
发展(36688)
(36091)
期刊
(136723)
经济(136723)
研究(85178)
中国(60559)
管理(42187)
(39027)
(37560)
科学(36205)
教育(35696)
学报(35630)
(30681)
金融(30681)
大学(27896)
技术(27525)
农业(26344)
学学(25991)
业经(23551)
经济研究(22568)
财经(20522)
(17783)
问题(17370)
(16678)
国际(16006)
技术经济(15516)
科技(15010)
(14936)
商业(14005)
(13950)
论坛(13950)
世界(13465)
共检索到427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婧文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发挥跨国运输通道的纽带作用,紧密衔接国内国际双重市场。文章依据中欧班列在双循环通道的理论与现实证据,实证检验了国际运输通道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从数量、结构、综合水平3个维度带动了沿线区域技术创新,但受市场分割约束可能产生技术“掩蔽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欧班列通过国内循环通道的研发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国际循环通道的商品跨国流动,以“人才流”和“商品流”为媒介驱动地区技术创新,形成国际运输通道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双循环”驱动机制,但通道间的联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自"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中欧班列作为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提升了双边贸易便利化和经贸合作水平,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中欧班列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等机制渠道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主要通过区域技术进步实现传导作用;(3)中欧班列开通的促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且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4)中欧班列的开通次数、途径站点数量和发达国家目的地对国际运输通道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5)中欧班列开通对周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辐射作用,其辐射范围大致位于250公里以内。本文揭示了国际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刘家民  
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国际交通运输通道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国际交通运输通道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促进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且呈现出区域、资源禀赋及以距离港口城市800KM为界的异质性;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和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畅通是中欧班列开通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渠道;中欧班列开通与外循环发展可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来促进内循环发展,但中欧班列开通与内循环发展互动对外循环发展的效果仍未显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胡哲力   周剑明   顾乃华  
中欧班列的开通提高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市场可达性,大幅降低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外循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文章基于中欧班列开通所构成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0—2018年27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的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数量与质量改善;异质性检验发现,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推动了区位禀赋劣势地区制造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改善,但是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仅推动了交通禀赋优势地区制造业专利数量提高,即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区位禀赋劣势地区的边际效用更大;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大城市的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由技术密集度异质性检验结果可知,中欧班列的开通推动了低技术密集度与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但相较于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而言,该政策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数量提高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通过市场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基于以上结论,文章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并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中欧班列建设以及推动我国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紫嫣   姚战琪  
中欧班列作为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在中国扩大对外合作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为例,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双重差分模型、三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国际运输通道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在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三重差分检验结果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更大,中欧班列开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渠道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发挥国际运输通道对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积极作用,需要扩大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度和对外辐射能力,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制定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曲锋  
中欧班列开通十余年,货物运量和覆盖范围都不断取得新突破,打破了以海运、空运为主的传统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形成了新的联通内外且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输网络,提升了中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带动了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更加科学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动能,对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略价值逐步显现。然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欧班列建设仍面临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度不高、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不均衡、服务对象有待进一步明晰、国际合作水平与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而且,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渐复杂,也给中欧班列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在边疆省区的建设力度,切实提升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优化组织运营方式,补齐信息化短板,遵循铁路运输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构建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物流与服务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晓冬  秦续天  刘金晶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深入探究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创建评价体系,对各省区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优,其次是北京市、江苏省;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密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状格局,且各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东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优;产业结构、政策支持氛围等在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具有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应驱动区域产业互助,落实邻近省区市协作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郑万腾  赵红岩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化技术和金融产品相互融合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对区域技术创新收敛演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收敛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重点分析了数字金融驱动区域技术创新收敛的非线性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技术创新表现出α收敛的基本事实,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区域技术创新β收敛,且这种驱动效应存在区域异质特征,其驱动功效主要体现在强监管城市、西部城市和三线城市;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缓解资本要素扭曲、提升劳动力技能和刺激市场需求间接驱动区域技术创新收敛发展;在产业升级和政府支持门槛的约束下,数字金融发展驱动区域技术创新收敛的功效存在边际递减趋势,而在人力资本和金融规模门槛的约束下,数字金融发展的驱动功效呈现边际递增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利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下,基于我国2000-2018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消费水平和技术创新对流通业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均对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明显;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对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地区来看,消费水平与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消费的直接带动效应表现为西部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弱;技术创新的直接带动效应表现为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消费水平与技术创新的溢出带动效应只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消费与技术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促进流通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利用2008-2020年29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流通技术创新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通技术创新可促使价值链攀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政策、数字新基建水平与人力资本较好的地区内流通技术创新对价值链攀升的正向效应更为凸显。通过影响渠道研究得出,流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主要通过区域专业化水平影响价值链攀升。文章最后指出,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应聚力创新要素,形成核心技术优势;优化制度供给,重塑政策环境;加大研发力度,重视自主创新,助力我国价值链快速攀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中海   乔智宏  
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服务贸易发展对劳动力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能显著扩大就业规模,并优化产业层面与技能层面的就业结构。在克服内生性问题、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控制城市特征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服务贸易发展能通过出口增长、创业活跃度提升与劳动力流动渠道对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并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等途径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政策的就业效应在行政等级更高、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经济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更为明显。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的就业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利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稳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克琴  
创新驱动是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维度的创新可能会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视域下的企业创新驱动视角,通过构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指标以及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维度创新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但相比较而言,管理创新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赋能作用要略强于技术创新。进一步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对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强,对于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而言,管理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强,而对于仓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效应强度相近。控制变量中,省域层面的居民消费水平和企业层面的企业成长能力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明显强于其他变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梁若浩  冯均科  
国家审计的经济秩序治理功能在助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联合检验方法,研究了国家审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综合效能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发挥了双重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家审计通过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政府债务风险和区域数字化建设差异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婧文  朱兢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能够从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优化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但在空间视角下呈现资源的“虹吸效应”,要素流出地的收入差距加大。影响机制表明,在内循环体系中,创新要素流动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传导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在外循环体系中,由于市场替代作用,贸易对外开放的作用受限,但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两者相互带动并充分传导至创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