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69)
2023(13094)
2022(10906)
2021(9797)
2020(7792)
2019(17335)
2018(16770)
2017(31003)
2016(16491)
2015(18153)
2014(17634)
2013(17228)
2012(16284)
2011(15238)
2010(15392)
2009(14514)
2008(13784)
2007(12390)
2006(11601)
2005(10826)
作者
(49049)
(40829)
(40779)
(38701)
(26103)
(19531)
(18246)
(15773)
(15600)
(14543)
(14189)
(13575)
(13266)
(13054)
(12948)
(12699)
(12119)
(11909)
(11808)
(11785)
(10309)
(10201)
(10044)
(9597)
(9424)
(9107)
(9048)
(8990)
(8348)
(8063)
学科
(86813)
经济(86736)
管理(41201)
(38695)
(28399)
企业(28399)
地方(26263)
中国(25554)
方法(23494)
(22844)
数学(19857)
数学方法(19637)
业经(19157)
(17254)
地方经济(16089)
农业(16062)
(14039)
(13924)
(13829)
贸易(13817)
(13734)
金融(13732)
(13424)
(13237)
(13153)
银行(13121)
(12848)
环境(12719)
(10834)
理论(10713)
机构
学院(238127)
大学(233523)
(104283)
经济(102094)
研究(93116)
管理(81254)
中国(70397)
理学(67928)
理学院(67019)
管理学(65799)
管理学院(65385)
科学(56247)
(51003)
(48416)
(45901)
研究所(43604)
(42025)
中心(40878)
(38269)
财经(35138)
(33946)
(33784)
师范(33543)
业大(33471)
北京(32844)
经济学(32766)
农业(32663)
(31662)
(30828)
(28988)
基金
项目(151324)
科学(118078)
研究(112833)
基金(106399)
(93669)
国家(92830)
科学基金(77663)
社会(72196)
社会科(68360)
社会科学(68344)
(61200)
基金项目(54695)
(51038)
教育(50981)
自然(47111)
自然科(45949)
自然科学(45936)
编号(45923)
自然科学基金(45103)
资助(43047)
(40045)
成果(37996)
重点(35365)
课题(34063)
发展(32303)
(31921)
(31766)
(31647)
国家社会(30055)
创新(29616)
期刊
(133914)
经济(133914)
研究(78640)
中国(55707)
(41356)
学报(37170)
科学(35091)
管理(33479)
(33438)
教育(29861)
农业(28340)
大学(28019)
学学(26451)
(26042)
金融(26042)
经济研究(22892)
业经(22222)
技术(21372)
财经(17806)
问题(16502)
(15618)
(14461)
(13538)
世界(12883)
国际(12381)
技术经济(12301)
商业(11823)
现代(11005)
(10691)
科技(10673)
共检索到387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利   谢静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化的新发展格局下,地摊经济作为我国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强势崛起的发展态势,但学界尚缺乏对地摊经济崛起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系统梳理。为此,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背景,对国内地摊经济崛起动因、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首先从经济治理、民生保障、政策赋能和资本参与等角度分析地摊经济崛起的原因;其次从历史遗留问题和时代变化衍生的新问题两个层面,解析了地摊经济存在的刻板印象深、管理粗放、服务质效差、科技赋能不足、文化品位低五大困境,进而从协同推进“去污名化”行动、科学开展精细化监管治理、积极提升地摊消费者体验价值、大力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深入挖掘地摊经济文化基因方面提出五条路径建议,助力地摊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静  
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释放强劲活力与发展潜力,成为促动国内国外经济畅通循环的重要引擎。文章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缘起与内涵特征,梳理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作用机理。继而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与数字技术应用的赋能现状,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数字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亟须完善等一系列现实困境。最后从全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数字消费环境、加紧稳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与有序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方面提出创新路径,助推数字经济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坚  朱罗娜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分析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机遇及存在的现实困境,探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我国政府颁布的系列利好政策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给海南省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由于海南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面临管理制度和贸易冲突多方面的挑战,复杂的国际关系对自由贸易港的冲击等问题,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构建自贸港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内循环"结构,强化"外循环"质量,分类设置教育、贸易、旅游产业区,优化生态文明环境,优化市场管理,化解贸易摩擦,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执法力度,规避国际风险,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兰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能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赋能新发展格局实现的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是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的困境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要素流通受限;地方主导的“行政区经济”加剧地区间行政壁垒,区域协调发展不力;国内外市场环境规制、产业标准及生态治理存在显著差异,内外有效联动不足。因此,应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角色定位为前提、以打破行政区壁垒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盘活全球市场和资源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艳  
跨境电商不仅能够带动和优化我国内循环,还能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与外循环有效衔接,增强互利共赢经贸合作,对于促进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与特征进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从激发国内市场消费潜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四个维度对双循环下跨境电商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解析,并立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政策环境、平台建设、企业竞争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国际竞争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国军  黄亚楠  
现存全球经济治理赤字存在参与赤字、信任赤字、大国责任赤字、和平发展赤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中国要坚持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努力参与各种双边、区域与全球性多边合作,在国际大循环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中国可以通过支持改革和完善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借力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参与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改善有利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经济治理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迪   付政  
<正>21世纪20年代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将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以数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得到了快速优化与配置,为人们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催生出新业务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健康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关键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建忠  张体俊  任航  
数字经济是全球化催生的新经济形态,是驱动一国国民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扩大一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新动力。梳理已有文献,对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微观机理进行拓展,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赋能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促进产业升级及优化区域结构。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端两方面入手,综合平衡、协调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切实防范数字经济外部“脱钩”和内部“脱实”风险;以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应用场景”,助力科技自主创新与国际协同;以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国内国际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中打造自主可靠的产业链与稳定安全的供应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阳  冯阔  俞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塑造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地区化趋势,产业链分工的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不稳”、关键中间品产业链“不安全”、主要战略性产业链“不强”、产业链整体“不通畅”等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下一步,中国应着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有效防范规模外迁,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匡远配  张容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村价值显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增强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战略支点,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然而,农业农村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错配导致国内经济低效运转、产业根基不深导致农业产业升级难以启动、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导致"四链"难以加速、要素流通不畅导致城乡融合道路受阻、农村改革"内卷化"导致经济发展航向偏离、开放新高地建设滞后导致"双循环"连通不畅等困境。要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需;增强产业基础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加速"四链"协同;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思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深化水平;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改革,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六个方面探索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出路,以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剑南  
文章围绕“双循环”,从剖析广东省航道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服务水运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发,在明确航道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差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扩大航道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保持发展势头、推进航道扩能升级完善水运网络、加快绿色智慧航道建设提升水运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