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7)
- 2023(13210)
- 2022(10458)
- 2021(9270)
- 2020(7296)
- 2019(15914)
- 2018(15673)
- 2017(29349)
- 2016(15638)
- 2015(17327)
- 2014(17100)
- 2013(16261)
- 2012(14660)
- 2011(13298)
- 2010(13546)
- 2009(12622)
- 2008(11969)
- 2007(10812)
- 2006(9875)
- 2005(9220)
- 学科
- 济(70873)
- 经济(70809)
- 业(43829)
- 管理(42944)
- 企(33722)
- 企业(33722)
- 中国(25409)
- 地方(23452)
- 农(23066)
- 业经(20791)
- 方法(18720)
- 农业(15686)
- 数学(14887)
- 数学方法(14725)
- 产业(14109)
- 发(13968)
- 地方经济(12963)
- 制(12600)
- 银(12467)
- 银行(12453)
- 贸(12427)
- 贸易(12415)
- 融(12357)
- 金融(12355)
- 学(12286)
- 财(12196)
- 行(12168)
- 易(11912)
- 技术(11628)
- 环境(11403)
- 机构
- 学院(219002)
- 大学(210799)
- 济(90505)
- 经济(88604)
- 管理(79076)
- 研究(78504)
- 理学(66468)
- 理学院(65683)
- 管理学(64540)
- 管理学院(64146)
- 中国(59393)
- 科学(47048)
- 京(45746)
- 财(39925)
- 所(39237)
- 江(35345)
- 研究所(35302)
- 农(35257)
- 中心(35236)
- 范(31819)
- 师范(31518)
- 财经(30631)
- 业大(29746)
- 北京(28969)
- 院(28884)
- 州(28865)
- 经(27483)
- 经济学(27264)
- 农业(27066)
- 技术(25652)
- 基金
- 项目(142190)
- 科学(112846)
- 研究(109829)
- 基金(99400)
- 家(85592)
- 国家(84800)
- 科学基金(72951)
- 社会(70505)
- 社会科(66948)
- 社会科学(66936)
- 省(59561)
- 基金项目(51591)
- 教育(49492)
- 划(48279)
- 编号(46390)
- 自然(43052)
- 自然科(42053)
- 自然科学(42047)
- 自然科学基金(41265)
- 发(38529)
- 资助(38441)
- 成果(36968)
- 课题(33552)
- 重点(32786)
- 发展(31732)
- 展(31190)
- 创(30687)
- 部(29256)
- 国家社会(29061)
- 创新(28604)
- 期刊
- 济(113675)
- 经济(113675)
- 研究(68329)
- 中国(50355)
- 农(35877)
- 管理(32376)
- 教育(30596)
- 学报(29759)
- 科学(29753)
- 财(29112)
- 农业(24742)
- 大学(23051)
- 融(23020)
- 金融(23020)
- 业经(22711)
- 技术(21754)
- 学学(21525)
- 经济研究(18592)
- 问题(14906)
- 财经(14555)
- 经(12847)
- 业(12768)
- 商业(12312)
- 贸(11234)
- 现代(11007)
- 科技(10800)
- 坛(10720)
- 论坛(10720)
- 图书(10526)
- 技术经济(10522)
共检索到346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灵 高鹏飞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各国经济受创、全球产业链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下,我国制造业应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产业链梗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产业链现代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迪 付政
<正>21世纪20年代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将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以数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得到了快速优化与配置,为人们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催生出新业务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健康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敬子 高重阳 何祚宇
本文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风险波动纳入一个统一的贸易理论框架,考察了风险厌恶的代表性市场主体在供给侧对投入品来源地组合和在需求侧对出口品目的市场组合的决策机制,测算了供给风险分散指数和需求风险分散指数,探讨了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安全的构建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日本和韩国逐渐取代欧美发达国家,能够较好地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相较于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能够更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中国整体供给风险分散水平处于长期的波动之中,而需求风险分散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能够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尤其是农产品行业和矿产品行业的供给风险,但不能很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通过构建潜在国内贸易流发现,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提升中国整体需求侧的风险分散水平,但不能有效提升供给侧的风险分散水平。考虑供求风险分散并没有提升中国的福利水平,其中,无法有效分散的供给风险和进口成本的高波动性是导致中国福利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突破了当前有关产业链安全的理论模型构建和测度瓶颈,系统性评估了中国产业链安全的实现路径,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宇玮
推进区域现代化是中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多个维度阐释和探讨了中国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逻辑机制及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新发展阶段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从以区域率先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转向以区域协调为内涵的均衡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应是区域协调视角下推进中国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是由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少可以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产业联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以及战略互动机制这四条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以上逻辑机制,分析提出需要通过提振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培育产业链集群构建国内价值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制度型开放等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全球产业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全球生产循环的最本质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重塑全球产业链,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产业链外迁和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明显。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中国产业链现状和问题及其产业链升级拥有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备以及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转移 新发展格局 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梁栋 吕景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峰 周慧珍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内涵,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安排。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我们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整体上反映社会总资本高效顺畅运动的系统性要求,要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市场和产业体系、共同富裕以及供求双侧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并最终统一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这从生产力、经济体系、奋斗方向、实践路径和核心力量等维度合力支撑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愉 李超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如何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新时代的主题相得益彰,以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就变得尤为迫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相关,二者的同质性在于共同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协调各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5个方面入手,为解决社会矛盾转变提供现实的路径选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阳 冯阔 俞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塑造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地区化趋势,产业链分工的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不稳”、关键中间品产业链“不安全”、主要战略性产业链“不强”、产业链整体“不通畅”等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下一步,中国应着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有效防范规模外迁,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静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体现了现代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过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成败取决于其制度逻辑及其有效性。鉴于时空境遇变化,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需要应对传统因素和国际局势的双重考验,由此,应以开放系统的视野分析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切实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逻辑落定于共治。当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从现实问题和客观需求出发,以主体权利确立战略根基、以合作行动凝聚战略共识、以变革创新提供战略支撑,由此确立和夯实现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有效性的基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效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训 程俊杰
推动产业集群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区域价值链等理论为中国构建产业集群升级多元化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比较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剖析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效应的异同,提出基于竞争力、价值链嵌入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多元化路径,认为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跨国企业或"隐形冠军"等是实现不同价值链对接的重要抓手,并仍然需要深入关注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等问题。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 价值链 多元化路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孔陇 赵福昕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之道。本文结合“韧性”原理将韧性构成要素拆解为风险抵抗力、弹性恢复力、核心竞争力与适度控制力,研究发现:产业链韧性“四力要素”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战略、目标、价值以及内容四个方面高度耦合。因此,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化解贸易壁垒、技术制裁、市场封锁、外资控制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造成的威胁,需从战略域、技术域、融合域和主体域出发,有序推进“战略托底—机制保障—多链融合—主体赋能”的实践方略,秉持“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将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我国新竞争优势重塑的“内部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凤兰 张鹏飞
促进国内产业链延伸发展是推动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模式,同时其能否助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循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2008—2020年全球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国内产业链延伸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机制检验表明,国内产业链延伸发展通过融资纾困、信息共享、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机制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削弱国内产业链延伸发展对企业国际化的正效应,而国际产业链和国内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能够推进企业国际化。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产业链延伸发展对处于成长期、高技术和高竞争行业内企业,以及处于沿海地区、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本文从发展国内产业链角度为推动国内循环以促进国际循环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国内产业链 企业国际化 国内国际双循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浩东 潘勇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构建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新格局下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不足,考虑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和市场改革等驱动因素,本文构建了包含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规制体系、规划体系及产业支撑体系五大子系统的现代流通体系。在体系构建基础上考虑流通体系演变机制,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机理,通过流通模式、金融服务等创新措施突破原有发展刚性约束,转变流通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角色定位,凸显流通助力新格局构建的独特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双循环新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