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27)
2023(17008)
2022(14359)
2021(13370)
2020(11216)
2019(25596)
2018(24891)
2017(47457)
2016(25802)
2015(28906)
2014(28871)
2013(28685)
2012(26911)
2011(24602)
2010(24790)
2009(23277)
2008(23257)
2007(20856)
2006(18278)
2005(16985)
作者
(75900)
(63359)
(63096)
(60108)
(40468)
(30488)
(28865)
(24624)
(24025)
(22605)
(21677)
(21312)
(20192)
(20162)
(20044)
(19753)
(18924)
(18744)
(18417)
(18147)
(15810)
(15639)
(15462)
(14345)
(14330)
(14314)
(14152)
(14023)
(12975)
(12569)
学科
(112662)
经济(112559)
(67925)
管理(67848)
(51999)
企业(51999)
方法(46511)
数学(41203)
数学方法(40776)
中国(36247)
(31372)
(27054)
地方(25977)
(24309)
贸易(24291)
(23582)
业经(23552)
(23342)
(22479)
(22159)
银行(22125)
(21297)
(21066)
金融(21064)
农业(20467)
(16281)
财务(16227)
财务管理(16181)
环境(16162)
(15952)
机构
学院(370972)
大学(370390)
(159188)
经济(155943)
管理(135545)
研究(135409)
理学(114634)
理学院(113205)
管理学(111199)
管理学院(110486)
中国(107787)
科学(81585)
(79855)
(74896)
(70340)
(65740)
研究所(63442)
中心(61539)
财经(58614)
(56469)
业大(53457)
(53291)
农业(51659)
北京(51462)
经济学(50360)
(49246)
师范(48750)
(48333)
(45330)
经济学院(45315)
基金
项目(238779)
科学(187438)
基金(173779)
研究(172952)
(152483)
国家(151246)
科学基金(128026)
社会(110821)
社会科(105077)
社会科学(105050)
(91931)
基金项目(90070)
自然(81850)
自然科(79980)
自然科学(79955)
教育(79207)
自然科学基金(78550)
(78336)
资助(72815)
编号(69218)
成果(56960)
(55495)
重点(54620)
(53421)
(49084)
课题(48901)
国家社会(46504)
创新(46133)
科研(46096)
教育部(45528)
期刊
(181507)
经济(181507)
研究(116863)
中国(79093)
(61357)
学报(59386)
(57655)
科学(54596)
管理(50489)
大学(44461)
(44182)
金融(44182)
学学(41868)
农业(41556)
教育(38963)
技术(30801)
经济研究(30617)
财经(29736)
业经(29287)
(25611)
问题(23787)
(23016)
(21836)
国际(19623)
世界(18607)
技术经济(18455)
统计(17709)
(17492)
理论(17354)
商业(17099)
共检索到578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艳骄  张慧艳  朱晶  
本文基于市场供需主体相互依赖的视角,利用1996-2020年大豆贸易数据,将中国对大豆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与主要大豆出口国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市场的依赖性同时纳入测算体系,考察中国大豆进口依赖性风险。结果显示,中国大豆进口依赖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美国和巴西,中国对美国和巴西大豆市场的依赖性水平高于美国和巴西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市场的依赖性水平,相比而言,中国从阿根廷和加拿大进口大豆不存在进口依赖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从防范与化解大豆进口依赖性风险出发,本文采用区分进口来源的动态ECM-AIDS模型,考察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市场关系。研究显示,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大豆进口市场呈现明显的竞争性。本文进一步以世界各国的大豆生产资源禀赋作为评判大豆进口可获性的依据,确定大豆进口市场多元化布局的地理区域,并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通过最小化大豆进口风险,测算可从各来源国进口大豆的最优进口量,分析大豆进口市场多元化布局的具体方案。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夏佩  孙江明  
本文首先运用BEEK-MGARCH模型测算了中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进口价格波动性,发现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价格波动最大,阿根廷次之,美国最小;随后运用差异化进口分布(DIA)模型实证分析了进口价格波动对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总进口量、进口价格水平和季节性因素外,进口价格波动风险也是影响中国大豆差异化进口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大豆的进口市场中,阿根廷是唯一受自价格风险影响的国家,中国从阿根廷进口大豆的价格波动风险每增加1%,进口需求将下降1.11%;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价格波动风险增加会使中国增加从阿根廷的大豆进口,而减少从美国的大豆进口。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顺萍  
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大豆产业布局,重点关注美国、巴西、阿根廷3大大豆出口国的产业现状。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布局和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最后针对中国大豆产业落后和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提出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加强国际合作来破除大豆产业危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大燕  朱晶  张姝  吴国松  
文章从进口来源的角度对中国大豆进口数量波动进行了分解,发现美国来源的进口数量的波动最大,阿根廷次之,巴西最小,且不同来源进口波动方向往往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波动程度。利用2001-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的月度数据,对进口数量来源地布局变化对中国大豆进口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市场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的提高有效抑制了中国大豆进口数量的波动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简单的来源多样化并不一定能够有效降低进口波动性。如果新兴进口来源国的出口时间与传统进口来源国相同,或者出口时间与进口来源国相反但对中国的出口量远远高于传统进口来源国,则进口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芳  秦健博  石自忠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谷物、肉类等重要农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稳步提升,很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补充国内农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业已成为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内外风险与压力不断增大。[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农产品进口现状,研判未来农产品进口趋势,最后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结果]当前,在保持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呈持续增长态势;进口结构有所调整,大豆占进口农产品的份额最大;进口渠道呈现多元化,但市场集中度高的现实未得到转变。未来,在国内市场供需“紧平衡”且国内生产竞争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进口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空间尚存,但须警惕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结论]应理性看待中国农产品进口这一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安全原则,进一步夯实国内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加大农产品贸易合作力度,增强不确定性因素应对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文慧  叶林祥  方超  
基于1998—2020年度和2015年1月—2021年6月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Rotterdam模型,从国内需求、进口价格、贸易形势等多角度剖析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巴西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国,美国降至第二位;巴西和除三大进口来源国外的其他国家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地位不断加强,随中国大豆进口支出增加,对其进口增加较为明显;阿根廷贸易地位削弱,有被其他国家超越的趋势;贸易争端、不同进口来源国国内政策也对中国大豆进口格局产生影响。现阶段,美国与其他进口来源国均存在竞争关系,巴西与阿根廷则为互补关系,其他国家与阿根廷为互补关系,与巴西存在竞争关系。鉴于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及其他影响进口需求因素,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大豆进口商应充分考虑这些变化与因素,及时转变进口策略,促进大豆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降低贸易集中化风险,优化进口成本,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同时增加替代品进口,适度提高国内大豆供给、降低消费者需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建斌  乔娟  乔颖丽  
本文回顾了中国大豆进出口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进口量与产量的对比,认为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在不断增加。同时分析了我国大豆大量进口的原因以及进口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林奇  
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且进口市场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运用进口依赖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后发现,我国大豆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美国和巴西;我国大米进口2011年以前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泰国和越南,2011年以后则暂不存在该类风险;我国玉米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于美国;我国小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谨  孙致陆  李先德  
近年来随着中国啤酒行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大麦的自给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导致大麦进口规模持续高位增长,需要对大麦进口市场有清醒认识。利用阿明顿模型可以测算1996—2017年中国大麦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进口替代弹性。结果表明,样本期内,进口大麦对中国国产大麦具有一定的替代弹性;分国别看,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进口替代弹性较高,其他主要进口来源国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进口替代弹性较小,加拿大进口大麦和法国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进口替代弹性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从不同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看,澳大利亚和法国的出口产出弹性均小于1,加拿大的出口产出弹性大于1,哈萨克斯坦等非主要进口来源国的出口产出弹性大于1。因此,建议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降低对澳大利亚大麦过高的进口依存度;实施分散进口策略,建立更多元、稳定、可靠的大麦进口来源渠道;立足自身,提高中国大麦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普荣  杨琦  白海霞  
根据各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来优化物流产业的布局,并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提出相应的物流业发展路径:将优化开发区的物流产业打造成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基地,重点开发区致力于打造成带动区域发展和城市群建设为目标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限制开发区的物流业必须依托区域实际走特色化和生态化之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高颖  田维明  
本文利用差异化的进口需求模型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从主要大豆进口国进口来源的大豆数量都是有弹性的,且对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出口价格的变化很敏感;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中国的大豆需求增加以后,美国大豆出口的增加幅度最大,受益最大的可能是美国;其后是阿根廷,巴西。中国自产大豆在国内消费数量中增加幅度最小,这对中国国内大豆生产者来说是一个警示信号,即中国加工企业对国产大豆的偏好弱,国内大豆需求增长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珊珊  
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文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从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层面进行解释,并结合宏观调控的背景、目标、机制三个方面对宏观调控布局进行分析,指出宏观调控背景已经不同于以往时期,宏观调控目标是稳定与动态的统一体,宏观调控机制兼具哲学品格和经济思维。最后,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和市场关系、金融风险防控、民生问题和全球化问题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白光裕   梁明   齐冠钧  
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围绕关键矿产的大国竞争与博弈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但锂、镍、钴等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国内供应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同时在进口来源地集中度、主要资源通道依赖度和对美国及其盟友依赖度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新形势下,确保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稳定供应需进一步增强资源国内供应能力,提高供应链韧性,增强矿业企业海外权益保障能力,强化产业链风险识别、监测和防控,提高综合议价能力。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祁晓颖  吴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而推动资本市场向更高水平开放是落实与服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开放风险呈现出新的复杂交互特征,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新时期伴随资本市场开放的一系列风险是资本市场开放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决策部门及监管机构应当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与宏观调控能力,综合施策,在保障国家经济金融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乔治  曲维玺  杜国臣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加速器。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速抑制全球化进程,也给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表现带来巨大挑战。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于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能否助推全球化重振,受到世界瞩目。文章结合国际分工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资源话语权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论认为,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化收缩,资源话语权再平衡有利于缓解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化的冲击,而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中国促进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话语权再平衡,也能够助力更多欠发达国家提升资源话语权再平衡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全球化中的关键力量,就应当向实现资源话语权再平衡的两大路径不断精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