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31)
2023(13589)
2022(11453)
2021(10386)
2020(8497)
2019(19100)
2018(18555)
2017(34764)
2016(18261)
2015(20629)
2014(19930)
2013(19756)
2012(18484)
2011(17179)
2010(17064)
2009(16000)
2008(15528)
2007(13572)
2006(12293)
2005(11383)
作者
(53443)
(44375)
(44158)
(41960)
(28207)
(21311)
(19896)
(17221)
(17066)
(15844)
(15296)
(14797)
(14214)
(14175)
(14084)
(13817)
(13294)
(12897)
(12759)
(12722)
(11206)
(11016)
(10781)
(10285)
(10028)
(9964)
(9852)
(9836)
(9095)
(8861)
学科
(86585)
经济(86509)
管理(49911)
(49042)
(38353)
企业(38353)
方法(29815)
中国(28980)
数学(25616)
数学方法(25413)
(24023)
地方(22940)
业经(20628)
(18508)
贸易(18493)
(17959)
(16461)
(16241)
农业(15737)
(15212)
(14361)
银行(14330)
(14144)
金融(14142)
(14014)
(13989)
环境(13817)
产业(13685)
地方经济(13297)
技术(12512)
机构
学院(263197)
大学(260313)
(117240)
经济(115178)
研究(100870)
管理(95010)
理学(80638)
理学院(79656)
管理学(78425)
管理学院(77952)
中国(77328)
科学(60004)
(57439)
(51631)
(50578)
研究所(46810)
(45083)
中心(44020)
(39641)
财经(39537)
北京(37148)
经济学(37046)
业大(36826)
(36581)
(36049)
(35970)
师范(35632)
农业(35395)
经济学院(33164)
(31814)
基金
项目(172872)
科学(136918)
研究(127389)
基金(125569)
(110539)
国家(109661)
科学基金(92887)
社会(83304)
社会科(79131)
社会科学(79118)
(67150)
基金项目(64622)
自然(57572)
教育(57236)
(56947)
自然科(56222)
自然科学(56206)
自然科学基金(55243)
资助(51728)
编号(50066)
(44169)
成果(40387)
重点(39964)
(38197)
(36719)
课题(36426)
发展(35936)
国家社会(35434)
(35368)
创新(34387)
期刊
(137615)
经济(137615)
研究(84482)
中国(58654)
(43123)
学报(40249)
科学(39264)
管理(38440)
(36801)
大学(30388)
农业(30200)
教育(30067)
学学(28568)
(26721)
金融(26721)
经济研究(24326)
业经(23854)
技术(22877)
财经(19876)
问题(17826)
(17483)
(17007)
(16372)
世界(15215)
国际(14972)
商业(13119)
技术经济(13074)
科技(12122)
现代(11676)
(11597)
共检索到413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全球产业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全球生产循环的最本质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重塑全球产业链,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产业链外迁和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明显。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中国产业链现状和问题及其产业链升级拥有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备以及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静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体现了现代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过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成败取决于其制度逻辑及其有效性。鉴于时空境遇变化,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需要应对传统因素和国际局势的双重考验,由此,应以开放系统的视野分析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切实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逻辑落定于共治。当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从现实问题和客观需求出发,以主体权利确立战略根基、以合作行动凝聚战略共识、以变革创新提供战略支撑,由此确立和夯实现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有效性的基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效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阳  冯阔  俞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塑造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地区化趋势,产业链分工的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不稳”、关键中间品产业链“不安全”、主要战略性产业链“不强”、产业链整体“不通畅”等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下一步,中国应着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有效防范规模外迁,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斌  李川川  李秋静  
新发展格局下,本文探讨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趋向与代际变迁,以及影响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范式。通过构建以后向需求为基础的地区-行业维度国内价值链环流分解框架,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优化国内价值链循环结构,强化地区间价值链关联;其次,消费结构升级通过创新驱动、资源优化与产业耦合效应促进国内价值链循环;最后,消费结构升级引致的国内价值链循环效应会受到市场分割的制约,加快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增强国内价值链的主体地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燕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可理解为产业链供应链在遭遇外部冲击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迁时表现出的安全发展能力、抗冲击能力、自我调整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体现,较强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家经济韧性的基础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我国总体已形成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在新形势下也暴露出局部脆弱性问题。这既有外源性因素,也有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和阶段性特征等内在原因。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格局为重要战略引领,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化组织协同能力,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产业链生态化集群化建设,积极主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外布局,努力构建安全可控、开放多元、协同高效及富有创新力、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灵  高鹏飞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各国经济受创、全球产业链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下,我国制造业应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产业链梗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杜龙政  刘友金  
针对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互动的视角,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进一步的,对于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企业集团通过集群式创新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欧定余  易隹慧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新形势下,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经济的新战略布局。RCEP的签订将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使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RCEP区域价值链现状发现,RCEP区域价值链发展不断深化,但区域内产业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区域内经济体的外部依赖性强等问题阻碍着RCEP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而RCEP的签订将细化与延展区域贸易链、重组和优化区域产业链、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内向化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将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外循环"环境,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在RCEP框架下研究区域价值链重构如何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出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的政策建议,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并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供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军  陈劲  
首先讨论了全球OLED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对OLED产业的影响,阐述了中小尺寸和大尺寸OLED显示面板领域的全球技术阵营及其产业链现状,并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OLED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揭示出OLED显示面板在移动终端上的渗透率不断加快,全球显示产业重心正向中国转移。进一步,从产业链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中国OLED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中国OLED产业的价值链跃迁路线图,并提出了推动中国OLED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对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南南  于文洁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此背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成为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先行者。本文旨在分析2000—201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农业各小类别以及2015—2018年中国农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变化情况,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构建多国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投入产出系数,结果显示: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落后于瑞士、挪威和法国等国家。总体看,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参与程度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大,还有一定上升空间。由于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低、农业技术含量低、农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度低等,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存在"参与程度高,分工地位低"的问题,这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深化农产品对外开放、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科技化及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南南  于文洁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此背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成为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先行者。本文旨在分析2000—201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农业各小类别以及2015—2018年中国农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变化情况,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构建多国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投入产出系数,结果显示: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落后于瑞士、挪威和法国等国家。总体看,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参与程度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大,还有一定上升空间。由于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低、农业技术含量低、农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度低等,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存在"参与程度高,分工地位低"的问题,这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深化农产品对外开放、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科技化及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龚艳萍  隋月红  
文章在价值链概念发展的基础上,对价值链管理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价值链管理的新模式、价值链中的战略成本控制和价值链会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在此综述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徐玲  
当前,全球第四次产业链重构正在加速演进,本次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前三次产业链重构的背景、策源和底层逻辑有明显区别。本文在总结分析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底层逻辑和演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特点及其影响,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高水平开放“双循环”,以国内外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产业链布局,加快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锻造长板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中国产业链升级的战略着力点及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挺  韩廷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能否切实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本文聚焦于高质量发展中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两个核心方面,定位金融发展的工具属性,将社会融资规模、单位融资成本纳入研究视角,并综合考察了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基于2004—2016年的多维面板数据实证发现,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行业和“两高一耗”行业存在广泛的效应,且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单位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文还发现单位融资成本存在通过产业链传导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对高新技术行业和“两高一耗”行业的影响存在相反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