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2)
- 2023(13994)
- 2022(12280)
- 2021(11624)
- 2020(9510)
- 2019(21620)
- 2018(21371)
- 2017(41490)
- 2016(22399)
- 2015(24654)
- 2014(24046)
- 2013(23359)
- 2012(21207)
- 2011(18931)
- 2010(18849)
- 2009(17327)
- 2008(16333)
- 2007(13989)
- 2006(12104)
- 2005(10211)
- 学科
- 济(88163)
- 经济(88072)
- 管理(63015)
- 业(57831)
- 企(48885)
- 企业(48885)
- 方法(38652)
- 数学(33255)
- 数学方法(32888)
- 农(23051)
- 中国(22750)
- 地方(21619)
- 财(21577)
- 业经(19872)
- 学(19208)
- 制(15738)
- 农业(15140)
- 贸(15033)
- 贸易(15026)
- 理论(14565)
- 易(14485)
- 和(14443)
- 环境(14327)
- 务(13977)
- 财务(13912)
- 财务管理(13886)
- 企业财务(13164)
- 技术(12949)
- 划(12203)
- 地方经济(12064)
- 机构
- 大学(304371)
- 学院(304154)
- 管理(121881)
- 济(118070)
- 经济(115507)
- 理学(106682)
- 理学院(105443)
- 管理学(103630)
- 管理学院(103079)
- 研究(99786)
- 中国(72256)
- 京(66085)
- 科学(63373)
- 财(52539)
- 所(48730)
- 农(45257)
- 业大(44954)
- 研究所(44806)
- 中心(44714)
- 财经(43088)
- 江(41841)
- 范(41815)
- 北京(41718)
- 师范(41449)
- 经(39259)
- 院(37149)
- 经济学(35370)
- 农业(35320)
- 州(34518)
- 师范大学(33721)
- 基金
- 项目(217063)
- 科学(171349)
- 研究(160581)
- 基金(157064)
- 家(136326)
- 国家(135203)
- 科学基金(116723)
- 社会(101456)
- 社会科(95909)
- 社会科学(95884)
- 省(84399)
- 基金项目(83941)
- 自然(75479)
- 自然科(73670)
- 自然科学(73656)
- 教育(73326)
- 自然科学基金(72307)
- 划(71647)
- 编号(66132)
- 资助(63331)
- 成果(52886)
- 重点(48792)
- 部(47295)
- 发(46871)
- 创(45336)
- 课题(45074)
- 创新(42232)
- 科研(41223)
- 国家社会(41072)
- 项目编号(40903)
- 期刊
- 济(127122)
- 经济(127122)
- 研究(87570)
- 中国(52112)
- 学报(47758)
- 科学(44352)
- 管理(42933)
- 农(40922)
- 财(38582)
- 大学(36175)
- 教育(35461)
- 学学(33870)
- 农业(28919)
- 技术(25098)
- 业经(22077)
- 融(21863)
- 金融(21863)
- 经济研究(20785)
- 财经(20197)
- 经(17255)
- 问题(16394)
- 图书(16121)
- 科技(15057)
- 理论(14481)
- 业(13935)
- 商业(13861)
- 版(13843)
- 现代(13820)
- 技术经济(13725)
- 资源(13654)
共检索到425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云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景文 李松林 梁志霞 柳霞
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产业分解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差异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各市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经济差异主要集中在城乡之间。基尼系数产业分解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效应扩大了经济差异,集中效应缩小了经济差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天津市的产业竞争力优势较大,但产业结构处于劣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均处于劣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范晓梅 柳瑞武 雷丹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目前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在对各界学者提出的合作空间结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重构为"三点"、"五圈"的网络合作结构模式,并分析了这种结构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旅游合作 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冬梅 李春成 赵莉晓
区域产业合作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定位与合作模式,提出了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电子信息产业 合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联系 都市圈 京津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 京津冀都市圈 有序转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 孙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代物流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业是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载体,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京津冀都市圈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黎馨 冯长春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成熟,良好的区域治理机制愈发重要。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也面临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认识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支撑区域规划落实。论文立足比较研究的视角,以治理机制为核心,围绕参与主体、治理手段、协调机制3个维度建立起比较研究框架,概括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日本东京首都圈、法国巴黎大都市区等首都所在区域的治理模式特征,并开展横向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主体参与是良好区域治理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建立明晰的主体间权责关系;京津冀相比国外实践,虽主体多元,但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以设立承上启下的区域机构为契机,应加快梳理相关关系。(2)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与法律手段相辅相成,是保障区域治理效率的基础;京津冀相比之下更侧重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有限,法律手段相对薄弱;应优先增强立法建设,进而促使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互平衡、良性互动。(3)多边协商机制是区域治理有序运行的保障;京津冀在决策中已有较好的协调机制,但矛盾仲裁与动态监管方面仍显不足;应加快健全整体协调机制,贯穿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区域治理 比较研究 国外大都市区 京津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忠江 王卫 梁彦庆
京津冀都市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经济地域系统,京津冀区域和谐的实质是系统和谐,包括内环境和谐、外环境和谐与系统总体和谐。文章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投资效果、公共教育投入、公共卫生投入、水资源量等6大指标,分析区域和谐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的特大城市和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关键词:
系统论 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和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焱 刘利东
抛开行政因素,单纯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滨海新区可以被放在不同尺度的空间范围内去考量,这些空间依次为天津市、京津冀、环渤海、中国北部、东北亚乃至全球范围。实际上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滨海新区可以被看作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内发挥作用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的视角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临海工业带建设在京津冀区域中实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引擎的区域一体化的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莉 葛京凤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城市地价引力模型,探索区域背景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揭示区域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引力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城市地价作用空间效应上表现出强烈的"京津廊指向性";(2)区域修正前后城市地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致性。研究结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区域城市地价平衡对比理论与方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蕾 郑晓凤
通过相关数据与图表,利用相关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法检验,建立相关模型,从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区域物流发展两个方面,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性分析。结论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最后,根据京津冀都市圈物流产业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叶裕民 李彦军 倪稞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
京津冀 都市圈 人口流动 城乡统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