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8)
- 2023(10179)
- 2022(8201)
- 2021(7555)
- 2020(5939)
- 2019(12903)
- 2018(12935)
- 2017(23663)
- 2016(12714)
- 2015(14041)
- 2014(13836)
- 2013(12864)
- 2012(11570)
- 2011(10509)
- 2010(10446)
- 2009(9707)
- 2008(9073)
- 2007(8274)
- 2006(7169)
- 2005(5965)
- 学科
- 济(46242)
- 经济(46184)
- 管理(34614)
- 业(26473)
- 企(21214)
- 企业(21214)
- 中国(15292)
- 地方(15178)
- 农(14638)
- 方法(13249)
- 业经(11580)
- 学(11015)
- 财(10923)
- 数学(10623)
- 数学方法(10481)
- 制(10159)
- 农业(9613)
- 理论(8926)
- 融(8652)
- 金融(8644)
- 地方经济(8564)
- 环境(8389)
- 体(8221)
- 银(8135)
- 和(8121)
- 银行(8119)
- 行(7869)
- 教育(7846)
- 贸(7610)
- 贸易(7606)
- 机构
- 学院(167835)
- 大学(163793)
- 济(62690)
- 经济(61142)
- 研究(59373)
- 管理(58821)
- 理学(49768)
- 理学院(49145)
- 管理学(48110)
- 管理学院(47813)
- 中国(44396)
- 科学(37208)
- 京(34907)
- 财(29650)
- 所(29319)
- 农(28435)
- 中心(27609)
- 研究所(26647)
- 江(26571)
- 范(24999)
- 师范(24715)
- 业大(24118)
- 财经(22883)
- 院(22587)
- 农业(22346)
- 北京(21373)
- 州(21270)
- 技术(21226)
- 经(20778)
- 师范大学(19513)
- 基金
- 项目(115840)
- 科学(90943)
- 研究(89021)
- 基金(80558)
- 家(70744)
- 国家(70148)
- 科学基金(59403)
- 社会(55466)
- 社会科(52217)
- 社会科学(52207)
- 省(47512)
- 基金项目(41994)
- 教育(41149)
- 划(39701)
- 编号(37972)
- 自然(36367)
- 自然科(35490)
- 自然科学(35479)
- 自然科学基金(34770)
- 成果(31276)
- 资助(30726)
- 课题(27505)
- 重点(26975)
- 发(26626)
- 创(24535)
- 部(24346)
- 年(23349)
- 创新(22905)
- 项目编号(22678)
- 国家社会(22651)
共检索到257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郭延军 王春梅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本文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亚安全 新区域主义 安全共同体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树勇 于阳
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建构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环节之一。人文共同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古代东亚文化共同体初见于汉代,鼎盛于隋唐,17世纪中叶明清嬗代后逐渐走向衰落,西方殖民东侵与近代日本扩张等因素使其趋于崩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亚群体性崛起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当下建构有了现实可能。文化区域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重要体现。以该视角分析东亚人文共同体建构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存在由历史塑造的相似价值观,东亚文化在域外文化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抗逆性",但区域内核心行为体对构建人文共同体尚未形成一致的强烈意愿。在推动路径方面,当前东亚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文化领导者,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推动会因历史与政治问题受阻,东亚文化主体性建设须克服"例外论"陷阱。因此,推动建构人文共同体需将文化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由此尝试强化行为体的构建意愿;在推动主体上避免单中心主义,重视多边协调;方式上在坚持依托政府主导的跨区域对话机制的同时,应深化区域内文化产业合作、推进民间自发性人文交流;在内容上需注重兼收并蓄,融合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文化,逐渐实现东亚各国文化的多元一体。人文共同体将以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在东亚展开,为多元一体的东亚国际体系提供精神支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宫笠俐 叶笑晗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东亚海洋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目前领土与海洋权益等问题阻碍着东亚区域海洋传统安全合作,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介入和域内国家海洋能力的差异等因素也影响着东亚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为此需要引入信任机制。信任是国家间达成合作的基础,长期的利益互惠有助于信任的构建与维系。东亚区域发达的海洋贸易合作、对航道运输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多领域的非传统海洋安全合作为其构建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可以从利益、制度与情感层面入手,构建起海洋安全信任机制框架,深化海洋安全合作,从而维护东亚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日本学界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审视日本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并设定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角色。积极看待古代东亚历史的日本学者,主张吸取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教训,日本应积极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强调东亚历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日本学者,主张日本应该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东亚区域外的政治力量,进行东亚区域合作。而延续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历史视角的日本学者,坚决反对日本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东亚区域合作 历史视角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金柏松
未来世界、东亚经济失衡结构的扭转,需要另辟蹊径。在东亚,中国和日本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对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具有决定性作用。若中日两国携手共同推动,建立东亚统一大市场,形成经济共同体,构建一个区域性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则未来东亚经济发展必将发生根本改变。本文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分析了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自己个人对构建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这对我们科学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合作实践具有建设性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铁军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小明
在东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地区共同体建设模式,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地区秩序观念。东亚共同体建设,就是如何把东亚塑造成一个地区和建立某种地区秩序的过程,或者说,就是怎么样实现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亚共同体之成为现实,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系列国家组成一个地理区域、一系列共有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共有的地区意识或地区认同。有史以来,东亚地区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模式或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及当代的东亚共同体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第一个模式是稳定的,但却是不平等的;第二个模式是征服性的,也是不平等的,并且导致了大规模的...
关键词:
东亚 地区共同体 历史模式 秩序观念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董立延
东亚共同体必须以中日韩为核心,中日韩作为东亚乃至东北亚核心成员,应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在新形势下,为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东北亚各国应建立战略互信关系,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加强多边安全合作。中日韩三国应率先建立"中日韩能源共同体"、"中日韩环境共同体"等局部区域共同体,并以区域经济圈为依托逐步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颖 陈翔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司南
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变迁,在此背景下国土规划中区域政策的选择更加关注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文在对比研究二战后不同国家国土规划发展的基础上,综述中国国土规划的基本情况。进一步,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重新认识,从经济学研究假设切入,探讨中国作为大国共同体的特殊价值与现实困境。从而反思国土规划中现行的区域政策,并提出共同体视角下区域政策转变与优化的方向,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的策略比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兰
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确立了东海划界前的临时安排,东海合作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从而深化了中日能源合作的发展,推动了东亚能源共同体的建设。但是,相对于以煤钢联营进行经济、能源合作,最终建立起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等在内的欧洲共同体,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还将有很长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日能源战略合作是重中之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建民
创建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东亚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一体化”的区域;它既有成功的、进步的古代“东亚文化圈”,也有反动的、失败的近代“大东亚共荣圈”,还有设想中的“东亚共同体”。然而,现实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东亚共同体”能否迅速建立的前提条件。为促进未来“东亚共同体”区域内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共通文字,这不是复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人们思考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在普遍关注经济协作的情况下,尤应重视思想文化观念的问题,因为东亚各国间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问题,不能光靠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而确实需要从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黎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合作的必然趋势,是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然而,在小泉政府期间,因日本不与中国讨论东亚共同体,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孤立中国,中日关系冷淡,中日两国一直未能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日本民主党实现政权轮替后,表示了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姿态,受到了中国的欢迎,出现了中日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局面。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根据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前提、原则与途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海峰
本文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创新来支撑,区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区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在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共同的教育理想基础上,运用共需共赢策略、建立共循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最后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共同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王垚芝
"民族互嵌"视域是以党中央"民族互嵌"理论为依据确立的多民族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其基本内涵包括立足空间互嵌、促进思想交融、实现文化相美、达成生存相依。在此视域下,多民族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为:满足成员归属感,培养民族精神;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终身学习;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提升社区软实力;优化社区治理路径,促进民族和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培育多元化的核心成员,凝练特色化的发展愿景,形成民主型的交流格局,丰富共享型的学习资源,营造支持型的学习氛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