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2)
2023(8231)
2022(6616)
2021(6448)
2020(5231)
2019(11958)
2018(11569)
2017(20648)
2016(11066)
2015(12592)
2014(11582)
2013(11524)
2012(10917)
2011(10162)
2010(10137)
2009(9406)
2008(9466)
2007(8357)
2006(7481)
2005(6809)
作者
(30710)
(25909)
(25883)
(24444)
(16468)
(12148)
(11409)
(9956)
(9833)
(9223)
(9073)
(8674)
(8471)
(8354)
(8241)
(7916)
(7668)
(7557)
(7544)
(7036)
(6573)
(6163)
(6064)
(5957)
(5831)
(5785)
(5684)
(5358)
(5310)
(5061)
学科
(48776)
经济(48722)
管理(31935)
(31859)
(25304)
企业(25304)
方法(21241)
数学(18612)
中国(18457)
数学方法(18452)
(13255)
技术(12499)
(12255)
贸易(12246)
(12035)
业经(10136)
(9887)
(9494)
(9490)
技术管理(9481)
(9108)
银行(9086)
(8881)
农业(8774)
(8466)
金融(8465)
环境(7110)
理论(6969)
(6958)
(6609)
机构
大学(165007)
学院(160206)
(77576)
经济(76562)
研究(62462)
管理(59193)
理学(51057)
理学院(50418)
管理学(49659)
管理学院(49332)
中国(48542)
(35486)
科学(34944)
(33303)
(31038)
研究所(28534)
财经(27052)
经济学(26448)
中心(26379)
(25082)
(23895)
经济学院(23812)
北京(23038)
(22200)
(22071)
(21784)
师范(21615)
财经大学(20470)
业大(20238)
科学院(19047)
基金
项目(106745)
科学(86469)
基金(81453)
研究(79088)
(71886)
国家(71369)
科学基金(60679)
社会(54559)
社会科(51870)
社会科学(51858)
基金项目(41778)
(37148)
自然(36588)
自然科(35871)
自然科学(35857)
教育(35776)
自然科学基金(35282)
(33077)
资助(32920)
编号(28913)
(25697)
(25036)
国家社会(24754)
成果(24703)
重点(24569)
创新(23851)
中国(23846)
(23299)
教育部(22505)
人文(20857)
期刊
(81546)
经济(81546)
研究(52363)
中国(35513)
科学(24715)
学报(24248)
管理(24143)
(23500)
(21896)
大学(18930)
学学(17620)
教育(17256)
(15615)
金融(15615)
农业(15231)
经济研究(14978)
财经(14287)
技术(12610)
(12543)
(11564)
世界(11071)
问题(10910)
国际(10849)
业经(10491)
(9563)
技术经济(8866)
科技(8116)
统计(7429)
(7214)
论坛(7214)
共检索到246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文娟  
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到来,各类事物不再困于特定系统中,而是被要素化,随着系统边界的打破被释放出来,并与新要素联结在一起,使劳动呈现出各种新状态。知识劳动、创意劳动、创业劳动、数字劳动等新劳动推动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劳动的核心特质是破壁性与关联性:从劳动方式看,其破除了各类劳动、要素的边界,要求总体性劳动实现高位复归;从劳动时空看,其在时空交错、时空侵占机制作用下,不断突破着生活与工作、虚拟与真实、本地与全球、当下与未来之间的次元壁;从劳动组织和制度看,自上而下的制度规章与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加以结合,劳雇双方的身边边界变得模糊,氛围、体验等非制度因素成为激发生产活力的关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劳动的出现也对劳动社会学研究提出了破壁与联结的新要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魏巍  杨河清  
在中国,消除劳动市场性别歧视一直是政府和社会的导向,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女性劳动者劳动参与率低,薪酬明显低于男性;职业发展和培训晋升的机会远低于男性;纵向和横向的劳动时间远低于男性。政府干预与工会组织作为影响消除性别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作用的两个重要指标,面对市场本身运行的待完善性,有必要用国家公共资源和手段进行调节干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当代中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既为教育实践者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的日常言行确立了准则,与此同时也启发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出发,继续思考教育家精神这一问题,可以发现精神性是教育家的自性;教育家精神即人格化的教育精神。因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国教育家具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具体表现为至诚报国之情、弘道成人之志、必仁且智之心、为师为范之态,它们共同构成以“情志”和“心态”为核心成分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杨霞  
数字时代以其网络化、沉浸化、泛媒介化的核心特征再次重启技术、身体与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场域身体的回归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分析了身体如何成为数字时代学习场域的新面向;揭示了数字化技术从不同方向卷入身体世界所形成的身体与技术的“间隙”;探究了数字时代学习场域“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技术协商形态和身体呈现形式;进而提出实现数字时代学习者身体与技术的共进共生之路径,以此促进数字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回归。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邢丽梅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界也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新闻媒体行业试图通过搭建多种传播平台,加大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以更好地吸引用户。文章结合当下一些新闻热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新闻呈现的趋势和特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家庆   何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立体多元的话语基因、思想深邃的话语内容、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多维一体的话语表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标识。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呈现的系统样态,有利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整体展现优良的学风、文风,提升该思想理论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季卫兵  刘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浸润式"教学始终把人的因素尤其是学生放在首位。"浸润式"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实践,到再认知、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式"教学的实践积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升是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着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莉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社会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对高校人才需求变化的需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从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发展出发,对呈现出的问题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萧元  
装置艺术自兴起后的半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世界视觉文化的主流样式。然而在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都存在不少盲区。文章从考察装置艺术的发生发展着手分析装置艺术的概念与集合艺术、拾得物、现成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重点把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作了对比,从而对装置艺术的概念给出了定义,并对装置艺术的几种重要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其各自不同的美学特点和取向。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昌盛  
集解是魏晋出现的新诠释方法,起源于何晏的《论语集解》,特点是集众家之善,兼断以己意。韦昭《国语解》推动了集解由经学向史学的演变,晋灼《汉书集注》以高水准、集大成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进程。杜预撰有《春秋经传集解》《丧服要集议》和"集经书要事"的《善文》,是集解由注书向著述转移的开创者。挚虞在《春秋》学和礼学上颇受杜预的影响,所编撰的《文章流别集》是第一部诗文总集,不仅体现了集解法的主要特点,而且发展了《善文》的内容和形式,是集解法发展的重要创获。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由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于1988年创办的《苏州杂志》,始终坚持高雅的文化品位.清新的文字风格,在近二十年来泛滥的商品市场中保持自己朴素大方的品位,以图文并茂的精致形象,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陆续赢得了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以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吉喆  
20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出十大突出亮点。一、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增速名列世界前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志凌  
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怎样判断当前经济阶段,国内外的认识分歧很大。既有持续震荡下行说,也有正在筑底即将反弹说。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轨迹进行冷静分析,就会发现经济增长似乎已经步入新的轨道。2002~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时间长达27个季度。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环境剧烈变动,GDP增长在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师健  
宋代出使行记上承晋唐,既有早期行记“纪行”与“传人”的文本特征,又是源于赵宋王朝这个特定政治外交环境的产物。赵宋王朝先后与辽、金、元政权形成对峙,对外关系主要模式从“朝贡体系”转为“对等外交”,宋人的“中国”意识凸显。这种意识与文化认同植根于士人心中,形诸笔端。行记书写中,宋朝是他们心目中的唯一的“中国”,以此为书写视角,宋辽、宋金边界,被视作一种主观、文化的表述,地理的悬隔被赋予了“界隔夷夏”的文化意蕴。基于自身社会文化与伦理情感的影响,宋代士人对“异族”他者的展现,传递着他们敏锐的“夷夏”感知,承载着他们对“以夷变夏”的沉重焦虑与思考,并昭示出宋人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中国”意识。行记中所呈现出的这种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给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10至13世纪的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宋佳  王翠萍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规模、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数字化学习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泛化的资源与学习者需求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急需改进现有的整合方式。文章在综述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开发性研究方法,设计出一种新的整合模式——数字化学习资源发现,通过界定内涵和研究过程,阐述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期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