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7)
2023(8652)
2022(6965)
2021(6464)
2020(5137)
2019(10978)
2018(10793)
2017(18628)
2016(10291)
2015(11427)
2014(10553)
2013(9496)
2012(8348)
2011(7539)
2010(7581)
2009(6705)
2008(6430)
2007(6113)
2006(5188)
2005(4384)
作者
(25503)
(21788)
(21494)
(20442)
(13798)
(10302)
(9415)
(8144)
(8072)
(7795)
(7259)
(7172)
(6856)
(6687)
(6421)
(6401)
(6400)
(6320)
(6212)
(6208)
(5322)
(5306)
(5034)
(4985)
(4889)
(4828)
(4764)
(4753)
(4297)
(4274)
学科
管理(32973)
(31855)
(30849)
经济(30829)
(27185)
企业(27185)
技术(17010)
中国(12925)
技术管理(12092)
方法(10800)
(10477)
业经(9714)
教育(9139)
数学(8810)
理论(8786)
数学方法(8673)
(7809)
教学(7612)
农业(7560)
地方(7013)
(6387)
(6328)
银行(6313)
(6121)
(5921)
金融(5920)
产业(5908)
(5871)
工作(5419)
研究(5318)
机构
学院(130460)
大学(129469)
管理(49536)
(49300)
经济(48174)
理学(42838)
理学院(42418)
管理学(41615)
管理学院(41364)
研究(41082)
中国(28881)
(25918)
科学(24439)
(22818)
(21020)
(19545)
师范(19387)
中心(18892)
(18738)
财经(17858)
业大(17722)
(17515)
技术(17209)
研究所(17057)
(16872)
(16300)
北京(16246)
(15799)
经济学(15090)
师范大学(14720)
基金
项目(91283)
研究(74242)
科学(73252)
基金(61967)
(52832)
国家(52280)
科学基金(46066)
社会(45967)
社会科(43604)
社会科学(43593)
(40173)
教育(36796)
基金项目(32920)
(32269)
编号(30888)
自然(26943)
(26636)
自然科(26455)
自然科学(26447)
自然科学基金(25995)
成果(25551)
创新(23643)
课题(23480)
资助(22631)
重点(20959)
(20843)
(20047)
项目编号(19473)
(19177)
(19025)
期刊
(53694)
经济(53694)
研究(40564)
中国(36304)
教育(31726)
管理(21824)
学报(17624)
(17395)
科学(16839)
(16300)
大学(14726)
技术(14712)
学学(12674)
科技(11614)
农业(11416)
(10548)
金融(10548)
业经(10043)
职业(9671)
图书(9380)
(9191)
论坛(9191)
经济研究(8973)
财经(8557)
(7606)
技术经济(7284)
书馆(6940)
图书馆(6940)
(6884)
高等(6307)
共检索到200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丽乐  
为挖掘亚洲高校在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和联动产学研用方面的现实经验,基于科技人力资本理论,审视新加坡高校卓越科技人才培养的多重向度与实践抉择。研究发现,新加坡高校作为新加坡的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在技术驱动、产业驱动和政策驱动的多重创新效应引导下,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卓越科技人才培养路径:寻求学术联合,搭建国际科技人才培育枢纽,扎实人才培养的学术根基;寻求校企联合,携手国内外科技企业协同创新,发挥人才培养的技能优势;寻求区域联合,激发科技地理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蒋后强  章晓明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和系列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3年明确强调的工作要点。其中,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进明  陈新民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我们面对着传统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等各种挑战;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基于上述背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层面相继制订出台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孟磊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议。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贡福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培养数量众多的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培养尚存在体系不完备、专业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有必要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卓越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儒  武中哲  
坚持德法兼修对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内涵和目标是法治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道德素养。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法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德法兼修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法治人才的思想意识统一、完善法治体制机制、适应外部新变化等多个方面。鉴于此,高等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更好地定位培育目标、落实培育举措、健全培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做出贡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霍影  谭旭红  陈英  
当前,伴随信息技术与会计行业的不断融合,公司及客户却更多地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针对具体的商业问题给出系统化和定制化的税务解决方案。目前的会计人员需要考虑公司(客户)过去的业绩、分析现有的数据并评估经济环境变化,并综合这些信息帮助公司或客户正确定位以获得将来的成功。因此,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员,而更多的将演化为公司(客户)的战略合伙人,一个新的专有称谓已然出现——卓越会计师。一、卓越会计师在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培养现状伴随卓越工程师概念的提出,卓越会计师也迅速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内对于"卓越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成祯  钟蓉戎  
当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如招生过程过分强调高荣誉、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高难度、滚动机制过分强调高分数、学生价值理想过分功利化、校园文化过分追求形式化等"不实的卓越"。"有灵魂的卓越"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所谓"有灵魂的卓越"主要是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使之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者。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兴趣和创新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机制;以自由和人文为导向,设置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以理性和个性为导向,建立人性化的流动机制;以理想和责任为导向,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以德性和审美性为导向,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有灵魂的卓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成祯  钟蓉戎  
当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如招生过程过分强调高荣誉、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高难度、滚动机制过分强调高分数、学生价值理想过分功利化、校园文化过分追求形式化等"不实的卓越"。"有灵魂的卓越"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所谓"有灵魂的卓越"主要是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使之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者。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兴趣和创新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机制;以自由和人文为导向,设置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以理性和个性为导向,建立人性化的流动机制;以理想和责任为导向,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以德性和审美性为导向,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有灵魂的卓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广银  易红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这一讲话昭示着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必须把提高质量、争创一流作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素娟  王宏  
教育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卓越计划,其基本要求对目前所实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专业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该培养卓越的经济师和卓越的管理者与创业者,而实现这种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和创新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赵建洋  胡荣林  丁卫红  黄明亮  于振洋  高尚兵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以建设江苏省A类品牌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为契机,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卓越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改革与尝试,探索并实践拓展内涵融合创业的计算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不断优化计算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满足IT产业卓越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宇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被执行,从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到普通的老百姓,都应该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法学教育进行统筹安排的重大改革,代表了国家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法学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关起门来在实验室里面就能培养出人才来,卓越法律人才必须由学校和实务部门共同培养。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玲  徐晓艳  管图华  刘红梅  
从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平台、育人环境几方面进行探讨,采取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孵化生态环境等举措,促进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印泉  周斯建  谭美云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面临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型。文章认为,地方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突出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接轨,强化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打造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和复合的教学环节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有效的政、学、产三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及有利于自身特色发展的教师聘任、考评管理机制,促进地方高校成功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