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1)
2023(11248)
2022(9309)
2021(8663)
2020(7177)
2019(16174)
2018(15960)
2017(29661)
2016(16036)
2015(18519)
2014(18575)
2013(18227)
2012(17601)
2011(16356)
2010(16409)
2009(15876)
2008(15756)
2007(14264)
2006(12995)
2005(12210)
作者
(47661)
(40032)
(40005)
(38281)
(25820)
(19009)
(17926)
(15536)
(15291)
(14107)
(13980)
(13377)
(13075)
(13065)
(12877)
(12382)
(11941)
(11598)
(11590)
(11239)
(10574)
(9717)
(9552)
(9133)
(9042)
(8988)
(8817)
(8578)
(8095)
(7901)
学科
(87872)
经济(87766)
管理(49685)
(40873)
(33826)
企业(33826)
方法(30398)
数学(26604)
数学方法(26330)
中国(23630)
(18901)
(18728)
(18585)
地方(18441)
(17415)
业经(16548)
(15072)
贸易(15061)
(14680)
(13802)
(13206)
金融(13202)
(13169)
银行(13145)
地方经济(12946)
环境(12795)
(12713)
(11100)
农业(11016)
体制(10633)
机构
大学(251285)
学院(245696)
(116155)
经济(114076)
研究(93073)
管理(87525)
理学(73845)
理学院(72937)
中国(72165)
管理学(71811)
管理学院(71340)
(54577)
(53696)
科学(52227)
(47112)
财经(42536)
研究所(42161)
中心(40573)
经济学(38655)
(38614)
(37064)
(36208)
北京(34732)
经济学院(34413)
(33028)
(32701)
师范(32399)
财经大学(31400)
业大(30891)
(28549)
基金
项目(153416)
科学(121717)
基金(114553)
研究(113189)
(99670)
国家(98916)
科学基金(83857)
社会(76738)
社会科(72836)
社会科学(72821)
基金项目(58542)
(55383)
教育(51792)
自然(50499)
自然科(49299)
自然科学(49284)
自然科学基金(48444)
资助(47753)
(47411)
编号(42715)
成果(37415)
(36313)
重点(35255)
国家社会(33767)
(33541)
(32671)
教育部(31760)
中国(31293)
课题(30819)
(30757)
期刊
(138268)
经济(138268)
研究(83383)
中国(53441)
(42781)
学报(37917)
管理(36214)
科学(35881)
(34079)
大学(29645)
学学(27821)
教育(25371)
(25198)
金融(25198)
财经(23631)
经济研究(23156)
农业(22838)
(20607)
技术(20573)
问题(18076)
业经(17406)
(16909)
世界(15476)
国际(15315)
技术经济(13500)
统计(12455)
(12297)
(11240)
经济问题(11008)
(10838)
共检索到395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凤仪  
整体上看,中国的意识形态为改革演进起到了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良好的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激励作用,确保了改革的成功。但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和现实的挑战与冲突中趋于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建构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把个人精神生活、一般思想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适当分离,在个人观念的竞争中实现接合;应提炼现实、接轨世界、转型话语,以社会公正与和谐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积极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赢得接合中的主导权;应继续保证政治统治的"绩效合法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显未  
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及其经济功能的有界性为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起始空间,意识形态不仅在非正式规则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对正式规则承担着支持和塑造的角色,意识形态存在着两种变迁的方式,由于意识形态的刚性特征,使得其在变迁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与其他制度安排不同的恶性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可通过减少"摩擦费用",克服"搭便车"倾向,避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提高制度运行的经济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显未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理论工具,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及其经济功能的有界性为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起始空间。在制度环境中承载着重要角色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两种变迁的方式,并且在其变迁过程中极易表现出与其他制度安排不同的路径依赖。从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探讨中,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崇辉  
新自由主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价值支撑。新制度经济学充当了新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代言人。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与福利国家的"破产"、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修正发展、经济全球化大肆渲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对立等。对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的透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其本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凤仪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的代表人物,诺思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多方面的共识。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未来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马克思“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改革与重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善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牧  任会林  
新制度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引入了交易费用分析范式。运用价值现象学的方法可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忽视交易费用赖以存在的条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颠倒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关。怨恨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新制度经济学与这种精神气质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起源及变迁的关注都与怨恨所造成的价值假象密切相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俞钰炯  胡斌武  
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职教城是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创新,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聚集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其建设策略在于:健全产权制度,促进资源共享;明确责任担当,推动协同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中东  
新制度经济学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认为企业的适度边界不单纯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是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等因素共同决定,从而将原有的企业和市场二层次分析框架提升为市场、中间性组织和企业的三层次分析框架。新制度经济学从企业"黑箱"内部的企业代理成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深化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中东  徐文华  
作为“现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显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边界”很模糊,基本的理论工具还处于形成期,对于制度变迁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非正式制度的]进等还理解得不透彻。新制度经济学要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就必须更贴近真实的世界,在方法论上进行改进,充分吸收行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更多的是从案例分析中去寻找结论,在边际上求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业安  
新制度经济学自科斯以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即以案例研究为主的经验实证分析 ,这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但是 ,国内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建立在对理性选择模型的简单理解的基础上 ,再加上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简单两分法 ,不仅没有提炼出自己的想法 ,而且也无法有效地把握案例研究方法。国内新制度经济学家所致力的主流化实际上阻碍了研究本身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吴毓壮  
作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是近30年来中国最宏大的税收改革和近年来世界税制改革的"样本",其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增值税制度变迁。通过营改增,增值税制度从原来的制度"非均衡"状态实现了新的制度"均衡"。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全新视角,将中国的营改增视为一种制度变迁,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理论,分析研究营改增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因素,揭示其内在的制度变迁规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德才  郭婷婷  唐悦  
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因其理论对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传播到我国的时候,正是我国的改革急需理论诠释和理论指导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我国的改革实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发展基于各自的需要而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局面,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基于对中国改革实践的研究而获得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对推进我国改革的持续进行也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对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再次出发的中国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凤仪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