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2)
2023(5451)
2022(4720)
2021(4469)
2020(3551)
2019(8340)
2018(8321)
2017(15341)
2016(8010)
2015(8586)
2014(8106)
2013(7691)
2012(7116)
2011(6184)
2010(6008)
2009(5456)
2008(5034)
2007(4542)
2006(3754)
2005(3044)
作者
(19157)
(16043)
(15653)
(14781)
(10097)
(7636)
(7087)
(6053)
(6045)
(5621)
(5421)
(5222)
(5019)
(4912)
(4777)
(4629)
(4614)
(4587)
(4542)
(4471)
(3765)
(3712)
(3680)
(3672)
(3554)
(3519)
(3426)
(3391)
(3242)
(3127)
学科
管理(29503)
(26331)
(25689)
经济(25666)
(23285)
企业(23285)
技术(14445)
技术管理(11514)
地方(9510)
(8872)
方法(8316)
(7999)
中国(7977)
业经(7498)
数学(6600)
数学方法(6548)
(6533)
国家(6382)
农业(5718)
财政(5356)
(5338)
理论(5104)
(5098)
人事(5031)
人事管理(5030)
工作(5026)
(4625)
环境(4483)
(4240)
(4126)
机构
学院(99482)
大学(97581)
管理(42488)
(38316)
经济(37455)
理学(37090)
理学院(36672)
管理学(36284)
管理学院(36048)
研究(29645)
中国(22100)
(19874)
(19528)
科学(17599)
(15556)
中心(14881)
财经(14690)
(14140)
师范(14065)
(13272)
(12689)
(12627)
业大(12200)
北京(11900)
(11356)
研究所(11336)
师范大学(11191)
(11163)
商学(11136)
经济学(11047)
基金
项目(71260)
科学(58154)
研究(56727)
基金(50829)
(42920)
国家(42499)
科学基金(38235)
社会(36667)
社会科(34723)
社会科学(34717)
(30080)
基金项目(28391)
教育(25918)
(24531)
自然(23518)
自然科(23011)
自然科学(23007)
编号(22989)
自然科学基金(22629)
(21721)
创新(19109)
成果(18482)
资助(17881)
课题(16353)
(16017)
重点(15641)
(15245)
(15047)
国家社会(14780)
规划(14385)
期刊
(43587)
经济(43587)
研究(30568)
中国(22752)
管理(17071)
(16219)
教育(14777)
科学(12137)
(10027)
学报(9945)
技术(9804)
大学(8236)
科技(8041)
业经(7591)
学学(7432)
(7292)
金融(7292)
农业(6916)
财经(6685)
经济研究(6469)
(5806)
(5741)
论坛(5741)
问题(5534)
技术经济(5469)
图书(5454)
(5231)
现代(4996)
资源(4795)
财会(4490)
共检索到146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博  朱竑  
"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记忆与北方"庙会"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一经举办即备受争议。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在广府庙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等)如何利用其拥有的文化表征权力,基于其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以话语与实践来表达自己对地方以及广府文化的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将自身地方认同在新创节庆中得以表征的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内部存在多元文化认同,文化不断被争议与协商,本质上是"政治的";新创民俗节庆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地方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成功地获取更大的文化表征权力。首届广府庙会由政府主导,媒体为多个群体话语提供沟通渠道,广州世居居民,特别是反对派的话语受到格外重视,代表广府地方文化认同的话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积极倾听的态度,从而第二届广府庙会开始充满"广府味",广州世居居民的地方认同得以表征。而新来者由于缺少文化表征权力,其话语未受重视,甚至部分新来者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其地方认同。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对新创节庆地方认同建构的理解,实践上则对利用节庆增进城市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与地方认同有积极指导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博  朱竑  
自20世纪70年代段义孚等人本主义地理研究者重新将"地方"引入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以来,地理学者即开始探讨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以及地方之于人的文化意义。地方感、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等概念均受到大量关注。处于全球化中心的城市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学术界关于地方与全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  石培基  夏冰  
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来是吸引海外游客的一大特色。而民俗节庆以其具有开发成本低、市场带动效应高等特点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将民俗节庆分为现代民俗节庆和传统民俗节庆,对两者不同的节庆类型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自身资源条件分析为例,设计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的框架。旨在通过系统的、宏观的对民俗节庆旅游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对现阶段和未来的节庆旅游开发及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民俗旅游在城市旅游的定位等研究做一定的铺垫。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敏  刘爱利  袁梦  
传统庙会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各种表演形式,也成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其运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选取北京传统型节事活动的典型——地坛庙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运营的成功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助于深入探究和剖析节事的运营规律。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完整的节事活动分为前期分析、详细计划、具体执行和后期绩效评估四个阶段,地坛庙会的成功在于对四个阶段的有效把握和完整安排。本文的研究不仅有益于促进地坛庙会的持续发展,也对其他庙会的主题选择和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楠楠  郭良文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胜  
民俗节庆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三清山板灯节是三清山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板灯节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是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但是从目前的保护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如传承人缺乏、保护不力、缺乏知名度等问题。有鉴于此,三清山板灯节的发展应在新型管理体制、节庆产品创新、品牌共建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四个方面寻求重点突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卓一  李建华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方英  马明  孟华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就泰安市居民对东岳庙会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庙会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烈,但满意度并不高,节事在城市旅游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传统节事应该在挖掘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在举办方式、居民参与形式、营销宣传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节事的举办质量和居民的满意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桑森垚  
节庆是地方品牌传播,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乡村节庆旅游则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助力民族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林芝嘎拉村桃花节为例,梳理了节庆影响地方品牌化形成的框架。研究结果发现桃花节作为社会符号载体具有传播地方品牌意义的作用,同时其在地方文化、形象和认同三个维度对地方品牌化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品牌化理论以及为政府通过节庆手段助力乡村扶贫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施克灿  李凯一  
社会教育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一翼,其从涵盖内容到推进路径的选择,政府、社会团体和知识精英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教育的推行路径也经历了从江湖到庙堂的转变。北洋政府时期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作为一个集政府官员、社会精英于一体的社会团体,其团体性质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教育模式的探索,不仅建构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路径选择的变化,而且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行政力"推动社会教育奠定了基本路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庙会在本质上是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地方性元素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庙会反映了一种神圣与世俗的融合,表达了特定地区居民群体的情感诉求。历史上,通过对某种仪式的不断重复与改进,庙会得以融入到一定区域的社会生活和群体心理之中,并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性的品格。今天,在现代性的文化力量和解读方式的推动下,在神圣与世俗的张力作用下,庙会的文化角色发生了现代性的裂变。中国传统庙会已经表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角色和形像,其中的"地方性"品格也面临着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游红霞  田兆元  
凤舟是荆楚地区凤图腾崇拜的象征符号,在湖北洪湖一带的传承是对楚地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荆楚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民俗叙事让凤舟重回大众视野,并逐步建构了凤舟的端午节等节日符号权威;民俗叙事使凤舟成为洪湖的地域文化符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骏川  罗秋菊  林潼  
当代青年群体的认同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摇滚乐与青年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文章以迷笛音乐节为案例,基于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探讨以青年群体为主的摇滚音乐节的深度参与者群体认同过程。研究发现,节庆深度参与者的群体意识呈现层层递进的深度卷入特征,他们通过多重嵌套式边界界定群体,经由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来强化群体边界,为个体认同的维持和升华提供支撑,并产生积极的群体参与和推广行为。这种群体认同产生于由摇滚乐创造的第三空间,却未完全跳脱出地缘关系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种试图超越现实生活却又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新的群体认同,为现代节庆的管理以及如何通过节庆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反思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静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民俗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 ,认为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了在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时期 ,应当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 ,使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得到同步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静  
节庆场景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渐渐成为活动的重要吸引物。文章以广府庙会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收集到7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6.0和AMOS2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试图揭示节庆场景各维度对游客文化认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活动标识、场景设计、他人外显性情绪、项目内容、项目安排对游客文化认同和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文化认同对其满意度和行为意向有显著积极影响。文章结论既丰富了服务场景的相关研究内容,又有助于节庆主办方构建符合游客需求的节庆场景,从而更好地发挥节庆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