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50)
2023(14192)
2022(11862)
2021(11024)
2020(9266)
2019(20458)
2018(19863)
2017(38248)
2016(20820)
2015(22866)
2014(22602)
2013(22454)
2012(21180)
2011(19224)
2010(19885)
2009(18918)
2008(18861)
2007(16944)
2006(15415)
2005(13837)
作者
(62018)
(51586)
(51533)
(48959)
(33015)
(24405)
(23170)
(19870)
(19372)
(18565)
(17817)
(16904)
(16820)
(16355)
(16294)
(15636)
(15381)
(15239)
(15030)
(14876)
(12978)
(12951)
(12426)
(11869)
(11854)
(11644)
(11286)
(11259)
(10358)
(10208)
学科
(99159)
经济(99062)
管理(67945)
(62041)
(50348)
企业(50348)
方法(35328)
(33484)
数学(31165)
数学方法(30857)
中国(28047)
(24690)
地方(22886)
(21161)
业经(20022)
(20022)
(17574)
贸易(17561)
(17176)
银行(17126)
(17068)
技术(16781)
(16521)
财务(16500)
财务管理(16445)
(16382)
农业(16050)
企业财务(15637)
(15370)
金融(15367)
机构
学院(306263)
大学(306250)
(137902)
经济(135270)
管理(114127)
研究(109296)
理学(97687)
理学院(96587)
管理学(95111)
管理学院(94534)
中国(84118)
(70955)
科学(64746)
(63666)
(56522)
(52866)
财经(52653)
研究所(50696)
中心(47851)
(47587)
(47178)
业大(44185)
经济学(43633)
农业(41551)
北京(40368)
经济学院(39141)
(38547)
财经大学(38540)
(38255)
师范(37833)
基金
项目(193258)
科学(151974)
基金(141153)
研究(139073)
(124007)
国家(122963)
科学基金(104024)
社会(91588)
社会科(86939)
社会科学(86915)
(74943)
基金项目(73595)
自然(65802)
自然科(64272)
自然科学(64246)
(63242)
自然科学基金(63104)
教育(62588)
资助(57389)
编号(54039)
成果(45170)
重点(43736)
(42918)
(42858)
(42123)
创新(39723)
国家社会(38446)
课题(38329)
教育部(36794)
科研(36645)
期刊
(160759)
经济(160759)
研究(99021)
中国(60286)
(56918)
学报(48950)
(47616)
科学(44359)
管理(44147)
大学(36882)
学学(35218)
(33198)
金融(33198)
农业(31639)
经济研究(28135)
财经(27485)
教育(26740)
业经(24564)
技术(24092)
(23712)
问题(20992)
(17965)
技术经济(16920)
(16053)
国际(15575)
商业(15076)
统计(14532)
(14316)
理论(14054)
科技(14046)
共检索到476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冯俏彬  韩博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财政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基于当前疫情发展信息,初步评估其对2020年财政收支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2020年财政减收增支在1.2—1.7万亿元之间,做好今年的财政平衡工作"压力山大"。因此本文提出,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债务"三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方面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赤字率和债务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收入侧的潜力,提高财政部门对于政府收入的统筹安排能力,努力谋求2020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力支持国民经济实现"六稳",保持经济社会稳定。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丽芬  李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仍需各级政府主动出击,全力应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本文以盘锦市为例,从三次产业、"三驾马车"以及三大收入等方面全方位揭示了新冠疫情对财政经济的影响,从宏观经济数据、调查问卷和财政收支等方面分析了财政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风险,最后提出了强化各种政策组合、挖掘财政自身潜力及争取上级部门更大支持等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婷婷  朱昂昂  
本文以2003年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梳理分析非典疫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在传染范围、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等四个维度的差异,分别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供给侧、需求侧、金融市场、产业链和供应链、逆全球化的影响,以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时期以及在全球蔓延时期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两次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有序地推进全面复工复产,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对逆全球化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友国  孙博文  谢锐  
本研究综合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冲击我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产业链效应、反弹效应以及短期与长期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水平,短期内(2020年)疫情的需求侧产业链效应可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3.3%,而不同情景下供给侧产业链效应可使GDP下降6.4%~12.8%,但反弹效应能分别抵消需求侧和供给侧产业链效应的50%和65%;相较于基准水平,如不采取干预政策,疫情的供需综合冲击将使GDP在短期内下降5.9%~6.5%,长期内(2021—2035年)下降7%;疫情冲击不同行业引起的经济系统损失差异较大,其中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应引起关注;短期内,实施稳就业和稳投资政策,将劳动投入损失控制在较小程度,投资规模恢复到基准水平的95%以上,则可使我国经济实现1.41%~2.96%的增长;长期内,采取稳就业、稳投资措施可在长期内将GDP相较于基准水平的降幅维持在1.5%~2.5%之间;采取稳就业和适度扩张性投资可在长期内使GDP逐渐收敛于基准水平,但可能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进一步释放经济体系反弹效应以及稳就业、稳投资是应对疫情经济影响的重要措施。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艳芬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突发,正从局部向全球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发酵且不断蔓延,2020年世界经济继续放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不排除个别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自身即受到疫情影响,也会有溢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意义重大。尽管疫情终将被控制,一系列措施也会使经济走出低谷,但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更加严峻、拯救经济的政策风险后遗症以及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置的挑战都不可低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田盛丹  
本文通过构建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对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可能冲击场景进行模拟,量化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及其应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各行业部门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程度的冲击情景之下,GDP增速分别为-4.52%、-8.48%、-11.96%,各经济主体和各行业部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疫情冲击对于居民消费的负向影响尤甚;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缓解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政策组合实施之后,GDP增速分别为0.09%、-3.80%、-7.20%,并且政策对各经济主体和部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振效果,对居民消费和就业的提振效果较弱。本文建议,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要协调发力、精准施策,同时要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投资;多举措提振居民消费和全面强化稳就业措施应当作为目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要加大力度扶持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加快发展培育新业态产业。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郑江淮  付一夫  陶金  
新冠肺炎疫情将在未来1至2个季度内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改变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本文通过对"非典"前后的宏观经济和消费形势复盘,并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经济造成的潜在影响。在宏观经济层面,既包括疫情的客观影响,如社会零售总需求下降、投资放缓、CPI波动、进出口萎缩等;也包括各方采取应对措施后对大环境的改变,包括企业融资环境(货币政策)、税费环境(财政政策)等。在消费经济层面,整体消费所受冲击较大;细分零售行业受影响的类型可分为平稳增长型、增速下滑型和逆市上扬型;超市、专业连锁和多业态零售表现较好。疫情将加速零售商业模式变革,无人配送、下沉市场、"宅经济"等需求结构的改变将重塑未来商业模式。总体而言,尽管消费领域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但疫情之后的"补偿性消费"会一定程度缓解对全年消费增长所造成的冲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莹  
据初步测算,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全年财政增速保持在0-2%难度很大,财政收支缺口预计将达6.6-7.2万亿,赤字率大概率"破3",GDP增速"保6"难度较大,过度增债扩支、CPI上涨、PSL工具运用、非税收入暴增等可能引发潜在财政风险。基于此,财政应充分立足国家治理的视角,合理调控当前保障疫情所需、近期弥补收支缺口、远期熨平经济风险,综合运用适度增债扩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金融互动、强化风险管控等多重手段,切实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同时,专注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幸福,为财政适度松绑,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建丰  王伟丽  
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从新冠大流行时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的路径出发,评估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之间的权衡,分析后疫情时期疫情发展的不同规模对我国GDP、进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福利以及部门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小规模爆发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若疫情长期内持续小规模流行,我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居民福利以及部门产出均受到明显冲击;(2)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短期偶然性爆发并不会对我国的GDP、福利、贸易条件以及部门产出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主要是经济发展韧性抵消了疫情的短期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张斌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避免短期冲击的长期化,政策力度要适度且要与体制、机制改革相配套。建立应对疫情的长效机制需要推进以提高地方治理能力为目标的财税改革。要重视疫情对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布局的影响,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萌  
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扶助措施。已颁布并实施的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财税政策,聚焦疫情防控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意在帮扶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其中既涉及财政支出方面的防疫专项财政资金,也包含四批次20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出财税政策在支持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主要的经济指标分析新冠疫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梳理了财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机制,以及当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实现阻击疫情和稳定经济的目标,文章认为还应当在增加预备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应急税收体系和增加预防支出等方面进行改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宝明  彭春燕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动生物、信息等领域实现重大科技进步的同时,导致全球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科技创新在应对疫情中的根本支撑作用凸显,以任务为导向的公私合作科技创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导致科技创新不平衡现象加剧,面向人类共同挑战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显著增加。中国一方面应加强科技创新在应对疫情上的支撑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前谋划疫情后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蒋和平  杨东群  郭超然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种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蔬菜业、水果业、花卉业等产业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应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抓好春耕春播工作,保障乡村道路运输通畅,在南方地区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和"康养业+富硒+农业",尽快推进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鼓励发展以村为单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农产品销售新业态,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互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夏恒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均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微企业所受冲击巨大,生存危机加剧。以116家中小微企业所有者及实际负责人为调研对象,以损失评估、可维持时间、行业影响程度、企业所面临困难类型、自身对策及政策诉求等11个问题为调研内容,对我国中小微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及政策诉求进行调研发现,中小微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严重,影响面广,但不同类型企业受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经营计划和政策诉求也存在差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应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疫情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着手,聚焦政策创新,在针对紧急而重要问题出台帮扶政策、纠正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过激过度过当行为的同时,着力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屏障,推动跨部门协同,针对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策略;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发展层面着手,关注现金流、供应链与扶持政策,积极开拓市场,加快企业转型,关注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心理健康,确保企业运行和复工复产需要,弥补停工期订单损失。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乔  
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以"财政小风险"冲抵"经济社会大风险"成为我国抗击疫情的首要选择,同时也导致财政风险积聚。如何化解我国"后疫情时期"的财政风险?本文建议,应增强应对疫情影响政策的精准性、提高刺激经济回暖政策的有效性、巩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的持续性和强化全球应对疫情策略的协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