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6)
2023(7785)
2022(6553)
2021(5929)
2020(5066)
2019(10461)
2018(10054)
2017(18776)
2016(10153)
2015(10843)
2014(9796)
2013(9443)
2012(8429)
2011(7618)
2010(7445)
2009(6887)
2008(6572)
2007(5830)
2006(4922)
2005(4051)
作者
(30024)
(25230)
(25073)
(23412)
(15887)
(12320)
(11005)
(9855)
(9495)
(8654)
(8568)
(8245)
(8153)
(7771)
(7748)
(7644)
(7580)
(7492)
(7372)
(7113)
(6386)
(6043)
(5872)
(5698)
(5682)
(5535)
(5533)
(5400)
(5104)
(5092)
学科
(36774)
经济(36733)
(32507)
管理(31958)
(26274)
企业(26274)
方法(16948)
数学(15058)
数学方法(14935)
技术(12768)
(11625)
中国(10805)
技术管理(9943)
(9895)
业经(9311)
(9257)
贸易(9253)
(9038)
农业(8048)
(8018)
(7214)
(6687)
银行(6651)
地方(6486)
(6328)
(6157)
金融(6154)
(6078)
财务(6073)
财务管理(6064)
机构
大学(138244)
学院(137546)
(58639)
经济(57759)
管理(54582)
理学(48390)
理学院(47855)
研究(47580)
管理学(47081)
管理学院(46820)
中国(35249)
(31221)
科学(30548)
(28159)
业大(26005)
农业(24870)
(24170)
(24023)
研究所(22379)
中心(22284)
财经(20029)
(19894)
经济学(18540)
(18459)
(17087)
农业大学(17024)
经济学院(17011)
北京(16919)
(15981)
师范(15681)
基金
项目(102969)
科学(81658)
基金(76648)
(69849)
研究(69510)
国家(69225)
科学基金(58956)
社会(47148)
社会科(44849)
社会科学(44838)
基金项目(41005)
(40681)
自然(39319)
自然科(38507)
自然科学(38492)
自然科学基金(37872)
(34562)
教育(31069)
资助(29415)
编号(25239)
(25147)
创新(23751)
重点(23337)
(22301)
(22077)
计划(20790)
国家社会(20547)
(20516)
科研(20328)
教育部(18930)
期刊
(56435)
经济(56435)
研究(36277)
学报(28169)
(26971)
中国(26361)
科学(24251)
大学(20613)
学学(19869)
管理(19384)
农业(17704)
(17524)
(12470)
金融(12470)
教育(10997)
经济研究(10467)
技术(10198)
业经(10011)
(9928)
财经(9465)
科技(9169)
业大(8215)
(8167)
(7703)
问题(7582)
技术经济(7403)
农业大学(7163)
商业(6891)
(6637)
(6247)
共检索到192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桂文林  赵杰辉  
失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两国失业的损失意义重大。本文运用X-12-ARIMA模型对两国失业率进行分解,并考虑存量复活节效应,得到失业的趋势-循环(TC)、季节(S)和不规则成分(I)。结论为:(1)中国失业率TC成分样本期有小幅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后的趋势水平,失业率为"W"型季节特征;新冠肺炎疫情对失业率的影响较大,中国失业率遭受总损失1.23%,2020年9月后基本不受影响,影响持续8个月。(2)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失业率呈倒"U"型。此后TC成分下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新冠肺炎疫情后有上升。美国失业率为稳定"W"型季节特征,受气候影响大;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失业率影响时期为2020年4月至12月,共9个月,失业率总损失为10.51%。(3)相对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失业率影响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施毅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中美贸易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美农产业贸易风险、限制了中美制造业贸易进行、冲击中美服务业贸易合作等不利影响。但是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对两国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文章针对新冠疫情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扩大农产业贸易进出口市场和渠道、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加强中美服务业贸易抗疫合作等对策应对新冠疫情下的中美贸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钱学锋  高婉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分析此次疫情对中国物价的冲击。本文利用2018—20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和工业品的微观价格数据,借鉴Chen等的做法,将武汉"封城"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间点,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疫情暴发对中国物价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中国物价产生了负向冲击,但整体冲击幅度不大。武汉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暴发城市,其整体物价下降幅度显著高于中国其他城市。中国其他城市物价受到的负向冲击没有因新冠疫情严重程度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也没有因其离武汉市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城市,其整体物价和食品零售价格受疫情负向冲击更大;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其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受到的负向冲击更大;及时发放消费券的城市,其食品零售价格的恢复速度快于其他城市。本文以物价为切入点,从一个较新的视角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入探究物价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经济机理,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支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前  
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大考,各国正动员一切资源全力抗击疫情。疫情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正常时期似乎不那么重要的问题在疫情期间显得十分突出,其中就包括实物现金存在的携带病毒风险。它们从现场回收后要么直接销毁,要么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投放给客户。再加上社交隔离缘故,社会"去现金化"可能将进一步加速。现金数字化的必要性再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注意到,最近美国推出2万亿元经济刺激法案时,其初稿曾包含数字美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兴  田大洲  
本文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例,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保险造成的短期冲击和中长期冲击,分析并估算了疫情期间出台的社会保险费减免、稳岗补贴等政策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疫情之后一段时间内降低中小微企业缴费负担,延长中小微企业缴费期限,加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力度和财政投入,加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并提高待遇支付的精准性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应对疫情冲击的社会保险政策的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田江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意大利是第一个大规模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欧洲国家,也是欧洲第一个采取"封国"措施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农业的影响原则上应该比其他部门小,但由于疫情暴发造成的劳动力短缺、运输受阻、恐慌性购买以及部分粮食出口大国限制粮食出口对供应链的破坏使得各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意大利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对农业加强了支持措施。从意大利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贸易、自给率等方面看,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平衡得当,能够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志钢  詹悦  张玉梅  樊胜根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扩散,许多本就因为冲突、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而深陷食物不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的防疫形势也日益严峻。虽然目前全球食物供给总体充足,食物价格稳定,但疫情的快速蔓延将给全球食物安全带来威胁。由于隔离和边境关闭,市场、供应链和贸易受到波及,全球食物的供给受到影响。食物流通渠道可能因运输中断和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而受阻,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一些国家为保障国内食物供应而采取限制出口的行为,将影响依赖于粮食进口的国家进口粮食,也不利于依赖于出口初级农产品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封锁措施带来的经济影响使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居民获得充足的营养食物变得更加困难。食物安全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全球治理,对最弱势群体采取迅速的保护和援助措施。既要确保国内食物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同时,应该保持贸易开放,并利用和创新电子商务保障食物供应,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吴振宇  朱鸿鸣  朱俊生  
新冠肺炎疫情会从多个渠道给金融运行带来影响,总体上会形成预期冲击、实体传导、政策消化三个冲击阶段。疫情对金融运行的冲击总体可控,但要警惕对区域及行业的结构性影响,以及与存量风险的叠加效应。针对疫情影响的阶段性、结构性、叠加性特征,在系统全面防控疫情带来的金融风险时,应重点关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波动,特别要防止新旧风险并发,"股、债、汇"风险叠加等极端情况出现。当前,在制定和完善对冲性金融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其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宜多采用数量化工具,以便于政策的后期退出;多采用结构化工具,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多采用区域性政策,以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提前控制政策消化期的成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天军  张丽  刘军弟  霍学喜  
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推动苹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产业经济研究室基于987名苹果相产业者的调研数据,从生产、储藏和销售环节系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苹果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苹果生产环节对农资、劳动力、苗木供给和果园管理影响较大;在储藏环节涉果企业复工难,贮藏苹果出库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贮藏企业、果农面临亏损风险;在苹果销售环节终端市场消费低迷、价格呈低走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秦杰  李陈华  庄尚文  
文章运用电商高频价格大数据,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公平定价理论,在突发疫情下商家会加入消费者情绪制定价格策略,商品价格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定;并且,商品价格表现出较低的价格黏性,对称的交错调价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对商品价格的冲击有限。因此,政府部门可利用线上商品价格编制大数据物价指标,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加快推进消费数字化转型,优化线上交易环境,建立预警机制来应对突发情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洪波  邸建亮  王冉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居民消费大幅下滑,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恢复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和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住户调查数据和2020年5月开展的关于居民消费的重点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深入研究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及其时间变化趋势,以及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各项因素的贡献大小,探讨疫情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制和途径。研究表明,疫情暴发后的17周内(2020年1月20日至5月中旬),现金口径的居民消费支出平均下降19.5%,疫情暴发后第1周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第2周至4周内下降最为严重,第5周开始明显反弹并保持波动恢复态势,但至5月中旬仍未恢复到正常增长路径。消费项目限制因素、收入下降因素、风险意识上升因素和消费场景变化因素对居民消费平均降幅的贡献率分别为29.6%、29.4%、15.9%和13.0%。居民收入以外的因素,即疫情对经济社会环境和居民消费心理的影响,是疫情暴发后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吴桐  
文章在研究疫情对供给、需求,以及市场工资率和就业概率影响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企业、就业群体3个方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估算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的新增就业损失。结果显示,在乐观、中性和悲观3种预期的情况下,新增就业量分别减少142.16万人、477.92万人和678.61万人,新增就业损失分别为8.70%、29.26%和41.55%。文章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保居民就业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在做好援企稳岗工作的同时,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和拓展城乡就业空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波  钱惠惠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对我国金融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为了研究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造成的影响,本文建立了ARIMA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来探究国债指数、上证指数和企债指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疫情冲击下股债市场间可能的风险传递路径。经研究分析后发现: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会对股票市场形成负向冲击,而对债券市场形成正向冲击;且上证指数、国债指数和企债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风险首先从股票市场传导到国债市场和企债市场,并且国债市场也反向影响股票市场,两者相互传导。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友国  孙博文  谢锐  
本研究综合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冲击我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产业链效应、反弹效应以及短期与长期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水平,短期内(2020年)疫情的需求侧产业链效应可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3.3%,而不同情景下供给侧产业链效应可使GDP下降6.4%~12.8%,但反弹效应能分别抵消需求侧和供给侧产业链效应的50%和65%;相较于基准水平,如不采取干预政策,疫情的供需综合冲击将使GDP在短期内下降5.9%~6.5%,长期内(2021—2035年)下降7%;疫情冲击不同行业引起的经济系统损失差异较大,其中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应引起关注;短期内,实施稳就业和稳投资政策,将劳动投入损失控制在较小程度,投资规模恢复到基准水平的95%以上,则可使我国经济实现1.41%~2.96%的增长;长期内,采取稳就业、稳投资措施可在长期内将GDP相较于基准水平的降幅维持在1.5%~2.5%之间;采取稳就业和适度扩张性投资可在长期内使GDP逐渐收敛于基准水平,但可能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进一步释放经济体系反弹效应以及稳就业、稳投资是应对疫情经济影响的重要措施。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艳芬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突发,正从局部向全球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发酵且不断蔓延,2020年世界经济继续放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不排除个别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自身即受到疫情影响,也会有溢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意义重大。尽管疫情终将被控制,一系列措施也会使经济走出低谷,但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更加严峻、拯救经济的政策风险后遗症以及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置的挑战都不可低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