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3)
- 2023(14087)
- 2022(12106)
- 2021(11046)
- 2020(9680)
- 2019(21314)
- 2018(21193)
- 2017(41326)
- 2016(22771)
- 2015(25509)
- 2014(25123)
- 2013(24796)
- 2012(22988)
- 2011(20976)
- 2010(21248)
- 2009(20463)
- 2008(20432)
- 2007(18697)
- 2006(16405)
- 2005(14864)
- 学科
- 济(89306)
- 经济(89173)
- 管理(71224)
- 业(68214)
- 企(55866)
- 企业(55866)
- 方法(39764)
- 数学(34886)
- 数学方法(34595)
- 财(27628)
- 中国(26971)
- 农(25480)
- 制(23582)
- 业经(20412)
- 贸(19403)
- 贸易(19393)
- 易(18919)
- 学(18706)
- 技术(17874)
- 银(17624)
- 银行(17564)
- 行(16740)
- 务(16498)
- 财务(16467)
- 农业(16442)
- 财务管理(16420)
- 融(15952)
- 金融(15947)
- 体(15603)
- 企业财务(15534)
- 机构
- 大学(333569)
- 学院(331645)
- 济(138844)
- 经济(136051)
- 管理(124843)
- 研究(113619)
- 理学(107346)
- 理学院(106133)
- 管理学(104496)
- 管理学院(103865)
- 中国(86708)
- 京(70053)
- 科学(69677)
- 财(67854)
- 农(62064)
- 所(58985)
- 研究所(53378)
- 财经(53262)
- 业大(52371)
- 中心(51649)
- 江(50486)
- 农业(49348)
- 经(48170)
- 北京(43986)
- 经济学(43380)
- 范(40737)
- 院(40378)
- 师范(40209)
- 州(39443)
- 经济学院(39418)
- 基金
- 项目(216985)
- 科学(169652)
- 基金(157552)
- 研究(154417)
- 家(139483)
- 国家(138295)
- 科学基金(116558)
- 社会(99289)
- 社会科(94140)
- 社会科学(94112)
- 省(85232)
- 基金项目(83582)
- 自然(75507)
- 自然科(73744)
- 自然科学(73715)
- 自然科学基金(72447)
- 划(72218)
- 教育(70588)
- 资助(63286)
- 编号(61184)
- 成果(50309)
- 重点(49378)
- 部(48282)
- 创(47503)
- 发(46492)
- 创新(44655)
- 制(42788)
- 课题(42614)
- 科研(42006)
- 国家社会(41421)
- 期刊
- 济(152254)
- 经济(152254)
- 研究(97271)
- 中国(65496)
- 学报(57529)
- 农(55933)
- 财(53604)
- 科学(50345)
- 管理(46160)
- 大学(42651)
- 学学(40551)
- 农业(36923)
- 融(32961)
- 金融(32961)
- 教育(31333)
- 财经(26965)
- 技术(26504)
- 经济研究(25238)
- 业经(24985)
- 经(23160)
- 问题(20922)
- 业(19770)
- 贸(17869)
- 版(16897)
- 技术经济(16760)
- 科技(16425)
- 理论(16091)
- 商业(15932)
- 国际(15259)
- 统计(14368)
共检索到493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国兵 徐源晗 袁征宇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需求端与供给端都造成巨大的冲击,评估此次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变得重要。基于统计比较和使用DID模型,我们研究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前,我国总体失业率基本稳定,地区间失业差异趋于缩小;2020年疫情爆发后,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明显上升,但其影响在下半年趋于缓解。(2)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就业市场产生显著不利的冲击,但对我国31个大城市就业的不利冲击要相对小于总体城镇。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31个百分点,导致全国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218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爆发4个月后我国就业受到的不利影响开始减小。(3)新冠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济活动均造成不利冲击,进而对我国就业造成显著不利的影响,且对我国服务业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冲击更大。据此,需要严格防控国内疫情反弹,提升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受疫情不利影响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出台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建立国家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拓展数字贸易、数字平台等就业创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春顶 张瀚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的大型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引入了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框架,加入了"内生货币"的贸易不平衡结构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制度开放框架,使用最新的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校准和估计,进而量化模拟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的结果发现,在考虑全球价值链的情形下,疫情对受到影响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比较而言,全球疫情的冲击大于美国疫情,而美国疫情的负面冲击大于欧盟疫情。如果不考虑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疫情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加突出,负面冲击的强度将增加约3倍。政策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需要全球联合控制疫情的蔓延,经济上应积极推动贸易畅通和自由化,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就业效应 经济增长 数值模拟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沈国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破坏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诱发了严重的失业危机,需要积极应对。研究认为:(1)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要素的作用,稳定外贸市场、维护全球供应链,促进就业。(2)需求管理政策上,需要定向精准地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企业增加就业,建议我国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3)供给服务政策上,需要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效能来支持企业扩大外贸和就业。(4)收入政策上,短期内可发放临时消费券来扩大本地内需,可发行地方债来推动公共投资需求,增加就业;中长期内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牵引消费增长和就业。(5)人力资本储备池政策上,我国应尽快建立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缓解疫情下集中就业压力。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蔓延 就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疫情控制尚存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且将持续,全球化进程或将因此而暂告一个段落。就中国而言,全年GDP增速目标将会降至5.5%左右,二三季度将会经历一个恢复的过程,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得益于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进一步提升,2015年的情形将难以重现。预计2020年财政政策会大力放松,财政赤字率或将突破3.5%,而货币政策方面则已经步入降息周期,利率下降的空间仍较大。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全球疫情 全球化 经济结构分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韵 丁林峰
本文认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形式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根本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可以超越时空发生非接触性的经济关系。据此评估当下"人传人"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发现人与人接触性较强的实体经济与实体国际贸易遭受的损失较大,而人与人接触性较弱的数字经济却获得一定发展,并在防控新冠疫情蔓延、保障社会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应对新冠疫情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应对措施都将是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发展人工智能产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志明 耿景珠 杨攻研 杜明威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视角测算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产业链稳定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从供给端还是从需求端来看,国际疫情蔓延引致的美国和欧盟的中间品出口与最终需求下降,均会通过全球产业链渠道对中国产业链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就分行业而言,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所遭受的负面冲击相对严重,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制品业、机动车辆与拖车运输设备业、化学及化学制品业和基本金属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尤甚,农林牧副渔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则相对较轻。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国际疫情蔓延对主要疫情国(地区)需求和供给的负面冲击主要通过前、后向直接产业链联系渠道传递给中国。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柳颍 武佳藤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以及疫情后的消费走势,成为国内理论和实践的热门议题。本文利用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报复性消费"行为仅存在于极小部分人群中。(2)居民在疫情后选择减少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收入减少、产生预防性储蓄动机和理性消费倾向。(3)具有赡养老人负担、居住地为农村、学历水平较低、家庭消费占总收入比例较高、未拥有证券类资产与拥有保障类资产等因素对居民预期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动机或理性消费倾向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疫情后短期内刺激消费措施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中长期消费能否恢复甚至向好,则需要依据居民特征,从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居民合理配置家庭资产等方面入手,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消费 预期 收入 储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莫荣 陈云 鲍春雷 黄湘闽
2003年以来,我国经历了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三次较大规模的事件。本研究就三次大事件对就业的主要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而言,非典疫情对局部行业和地区影响较大,并且持续时间短、恢复较快,因而对就业的影响总体是短期的、结构性的、局部性的,但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冲击力强,就业受到影响较为严重,失业率显著上升、农民工大规模返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冲击,影响巨大,范围广、程度深,并且因与春节假期重叠导致返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加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失业水平可能达到新高。为应对当前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就业影响,要在现有援企稳岗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疫区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就业帮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建丰 王伟丽
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从新冠大流行时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的路径出发,评估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之间的权衡,分析后疫情时期疫情发展的不同规模对我国GDP、进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福利以及部门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小规模爆发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若疫情长期内持续小规模流行,我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居民福利以及部门产出均受到明显冲击;(2)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短期偶然性爆发并不会对我国的GDP、福利、贸易条件以及部门产出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主要是经济发展韧性抵消了疫情的短期负向影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睿 贺益鑫
【目的/意义】探寻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IPO抑价的影响机制,为新股发行定价、公司和投资者行为提供参考。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代表,可能会与其他类似的公共事件,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对IPO抑价产生相似的影响,本研究也可以为今后发生公共事件,资本市场应该如何应对提供一些建议。【设计/方法】基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数据与新股发行数据,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对IPO抑价率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结论/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显著提高了IPO抑价率,其中介作用机制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人们“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提高IPO抑价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震 刘洪娇
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是短期性、暂行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基本面良好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短期影响中,居民消费增长,特别是服务消费增长,受到疫情的剧烈冲击,疫情对投资的影响要小于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全球疫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将"补短板"和"稳增长"相互结合,注重经济政策的差异化,做好促进消费、稳定投资的政策储备,将疫情防控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创新措施常态化、制度化,为疫情之后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疫情 服务消费 就业 投资 进出口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剑辉 王静文
预计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要大于非典期间,势必会干扰2019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企稳态势,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表现为短期性、阶段性,很难对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产生持续影响。
关键词:
湖北省 短期冲击 医疗卫生服务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永魁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国家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人力资源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疫情状态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的效率发现:综合效率整体表现良好,部分时间段内投入冗余致使资源浪费以及产出不足影响了服务效率,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较大影响,迁出人口、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和疫情环境对服务效率的影响最大。总结此次经验,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进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继勇 杨格
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间产品贸易份额的不断增长使得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系日益加强,中日韩三国政府为防范新冠疫情扩散而采取的不同措施,在对本国工业生产与物流交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对东亚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外厂商造成一定损害。此外,作为东亚产业链重要消费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因防止疫情蔓延而采取的限制措施,也会从需求端对东亚产业链带来一定打击。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东亚生产网络 产业链 中间产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潘建伟 郭苗苗
本文通过物流、人力成本、营销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链以及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深入分析新冠疫情爆发后农产品流通出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找出疫情过后农产品流通业所面临的挑战,从智能物流的广泛应用、电商平台的日益兴起、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行业整合、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从农村建设、消费理念、农业平台建设、农产品电商系统改革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升级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