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08)
- 2023(19398)
- 2022(16326)
- 2021(15209)
- 2020(12590)
- 2019(28346)
- 2018(28122)
- 2017(52707)
- 2016(28772)
- 2015(32417)
- 2014(32146)
- 2013(31614)
- 2012(28860)
- 2011(26193)
- 2010(26601)
- 2009(24717)
- 2008(23975)
- 2007(21846)
- 2006(19602)
- 2005(17288)
- 学科
- 济(126195)
- 经济(126085)
- 管理(88479)
- 业(86337)
- 企(65551)
- 企业(65551)
- 农(49834)
- 方法(46275)
- 数学(38926)
- 数学方法(38500)
- 农业(33293)
- 中国(32987)
- 业经(30905)
- 地方(29670)
- 财(28928)
- 学(25982)
- 制(23629)
- 技术(21041)
- 理论(20638)
- 贸(19111)
- 贸易(19094)
- 银(18807)
- 银行(18766)
- 易(18465)
- 和(18355)
- 环境(18283)
- 行(17882)
- 务(17791)
- 财务(17700)
- 财务管理(17663)
- 机构
- 学院(403340)
- 大学(398993)
- 济(164978)
- 经济(161270)
- 管理(159228)
- 研究(136658)
- 理学(135336)
- 理学院(133883)
- 管理学(131744)
- 管理学院(130989)
- 中国(105467)
- 京(85794)
- 科学(83109)
- 农(75145)
- 财(74385)
- 所(68162)
- 中心(63398)
- 江(62918)
- 业大(62476)
- 研究所(61533)
- 财经(57712)
- 农业(57151)
- 北京(54341)
- 范(54336)
- 师范(53908)
- 经(52366)
- 州(50517)
- 院(49823)
- 经济学(48051)
- 省(43809)
- 基金
- 项目(267489)
- 科学(209762)
- 研究(201985)
- 基金(190061)
- 家(164629)
- 国家(163137)
- 科学基金(140023)
- 社会(126391)
- 社会科(119356)
- 社会科学(119321)
- 省(107007)
- 基金项目(100743)
- 教育(92585)
- 自然(88300)
- 划(87844)
- 自然科(86138)
- 自然科学(86122)
- 编号(85243)
- 自然科学基金(84553)
- 资助(76556)
- 成果(69130)
- 重点(59868)
- 发(58834)
- 课题(58736)
- 部(58001)
- 创(56433)
- 创新(52625)
- 国家社会(51316)
- 项目编号(50594)
- 教育部(49771)
- 期刊
- 济(197239)
- 经济(197239)
- 研究(122346)
- 中国(87450)
- 农(73913)
- 学报(61058)
- 管理(60469)
- 财(57577)
- 科学(57235)
- 教育(52075)
- 农业(49499)
- 大学(47668)
- 学学(44576)
- 融(39070)
- 金融(39070)
- 技术(38775)
- 业经(35358)
- 经济研究(29477)
- 财经(28232)
- 业(26171)
- 问题(25519)
- 经(24298)
- 图书(22626)
- 技术经济(21198)
- 科技(19912)
- 版(19613)
- 现代(19096)
- 世界(18630)
- 理论(18514)
- 资源(17485)
共检索到622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敬锁 李丙金 温琳 牟少岩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丽华
<正>2019年以来,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的锐意改革,正在向更有效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人才推进。其中,英语课程是新农科建设中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遵循专业特性和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丽锋 鲁春铭 宋贽 陶桂红 刘宪敏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 农林院校 公共基础课 课程思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孟志兴 左海霞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章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根据对某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两届学生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目前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课程特点和调查的结果,从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重视案例教学、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五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茵 张宏鸣 李小丽 吕扬
新农科已经成为农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要从农业转型的新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新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几方面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高校在推进新农科建设中应树立应用型人才与农林人才培养相结合和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探寻涉农人才培育的新路径。然而在涉农人才培育中,我们却面临人才培养定位、规模、专业结构与乡村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水平”“产业结构”配合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学校应从教学体制、政府职能、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维度出发,提升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农科 涉农人才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拥军
新农科建设要求农林高校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农林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新农科 农林高校 课程思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雨
<正>新农科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回应新时代农业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必须加快新农科建设,摒弃过时的办学定位、僵化的办学体制、陈旧的办学格局,打造新乡村、新农业、新农民三要素耦合的新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远超过往的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成果。其中,英语作为在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在不断结合学科本位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雯 李旻 吕杰
从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数学化和定量化。因此,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数量分析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将应用统计学、农村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作为定量方法类课程群,通过主讲教师的优化与整合、加强群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与衔接、将开放交互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尝试多元化考核方式等内容,对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为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蕊
为了能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得到优化,文章分别采用了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法,最后显示了制度、技术、管理意识、人才运用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这几方面,可以使农业经济管理成效显著提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 管理 优化路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金启 张广胜 刘强 吴东立
市场人才需要的差异性和多变性,要求专业必须通过专业方向建设来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以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表明,部分理论课程缺乏师资储备、实践教学环节方向性不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滞后及课程学时体系安排不合理是专业方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增强方向特色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学时安排等措施来促进专业方向建设,进而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强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和特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颜华
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使得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因此,应该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构筑学科建设平台,重点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辉 杨洪伟 蒋兰玲 张芳
当前,我国提出“新农科”建设, 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在培养农业人才时,也应注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将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沈阳农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针对创新农林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模式的创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深入融合、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以及相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新农科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辉 杨洪伟 蒋兰玲 张芳
当前,我国提出“新农科”建设, 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在培养农业人才时,也应注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将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沈阳农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针对创新农林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模式的创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深入融合、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以及相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新农科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育智 李卫祥 马晶
"新农科"建设呼唤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产业联盟等的多元合作,开展互动融合式的"新农科"实践育人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卓越农林新才"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 高等农林院校 实践育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邵士昌 周光宏 徐幸莲 吴菊清
新农科发展背景之下必然需要推动教材的创新与发展。以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新形态教材《畜产品加工学》建设为例,探讨了教材分析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而明确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目的,以及新形态教材建设应该坚持的目标性、交互性、融合性、需求性等四条原则。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出了在新形态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四个重点内容,以期促成新农科建设的有效落实,最终助力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关键词:
新形态教材 建设逻辑 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