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1)
- 2023(2752)
- 2022(2203)
- 2021(2195)
- 2020(1767)
- 2019(3838)
- 2018(3935)
- 2017(7955)
- 2016(4379)
- 2015(4730)
- 2014(4668)
- 2013(4824)
- 2012(4446)
- 2011(4191)
- 2010(4323)
- 2009(4091)
- 2008(3981)
- 2007(3857)
- 2006(3567)
- 2005(3082)
- 学科
- 农(43294)
- 农业(28815)
- 济(22305)
- 经济(22288)
- 业(21820)
- 业经(10508)
- 农业经济(9760)
- 村(8802)
- 农村(8798)
- 发(6902)
- 土地(6571)
- 劳(6402)
- 劳动(6402)
- 农业劳动(6260)
- 发展(6143)
- 展(6142)
- 人口(5953)
- 收入(5752)
- 动力(5718)
- 劳动力(5702)
- 农业人口(5660)
- 分配(5489)
- 制(5461)
- 地方(5456)
- 建设(5386)
- 方针(5261)
- 及其(5181)
- 中国(5055)
- 策(4988)
- 政策(4949)
- 机构
- 学院(64675)
- 大学(57694)
- 农(36713)
- 济(30721)
- 经济(30245)
- 农业(27517)
- 管理(25723)
- 理学(22726)
- 理学院(22580)
- 管理学(22298)
- 管理学院(22211)
- 研究(21866)
- 中国(18772)
- 业大(18705)
- 农业大学(16526)
- 科学(13064)
- 业(12752)
- 中心(11602)
- 经济管理(11600)
- 所(11349)
- 京(11188)
- 江(10496)
- 研究所(10180)
- 发(9905)
- 财(9894)
- 省(9648)
- 发展(9221)
- 展(9210)
- 科学院(8701)
- 村(8061)
- 基金
- 项目(42712)
- 研究(34565)
- 科学(33588)
- 基金(30334)
- 家(25891)
- 国家(25514)
- 农(23780)
- 社会(22599)
- 科学基金(21669)
- 社会科(20881)
- 社会科学(20876)
- 省(18845)
- 基金项目(16818)
- 编号(16487)
- 划(13709)
- 教育(13457)
- 自然(12242)
- 成果(12064)
- 自然科(11908)
- 自然科学(11907)
- 自然科学基金(11688)
- 发(11155)
- 业(11111)
- 资助(10901)
- 村(10898)
- 农业(10602)
- 部(9855)
- 课题(9604)
- 制(9590)
- 发展(9531)
共检索到98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丽华
资源、环境、人口三者如何协调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时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为农村人口,经济欠发达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使命,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苏向东
由北京城乡创新发展博士研究会组织编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对我国新农村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不仅全面深化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而且做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大有作为。这是因为不论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或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均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支持。而在财政和农民自身资金积累有限的情况下,掌握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敬忠 那鲲鹏
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研究,多是从学者的视角出发,缺乏农民视角的探讨。本文以社区为基础,对农民期望的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八成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在20年以内完成。这也要求各地政府在以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要加强在政策上的宣传,不要给农民造成误解,让农民失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完成时间 农民视角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朱启臻
什么是农村?什么是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所必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具备三个特点:有新的结构,包括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城乡结构和新的组织结构;有新的主体,以组织起来的农民为主体,政府的作用重点在服务;有新的功能,新农村要有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传统优秀文化保存功能和生态功能。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把农村变为城镇,也不是把农民固化在乡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型农民社区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 新结构 新主体 新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陆耀邦
广西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山区,经济欠发达,俗称"老、少、边、山、穷"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难度大。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广西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了以基础建设拉动、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能人带动、企业开发联动、政府扶持促动等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较好成绩。
关键词:
广西 新农村建设 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传健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其足额付费,因而政府应向农业提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功能由经济功能拓展为与非经济功能并重,且非经济功能日益彰显。农业政策由以农补工政策演变为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我国新农村建设正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集中体现,是近年来各种惠农政策的必然归宿。因此,农业多功能性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挥指导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建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农村建设将依照科学 规划有序进行,农村道路、饮水、电 网、通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软硬 件建设,都将跟上时代潮流,顺应农 民需求。农村面貌将出现崭新的变化, 农民收入将出现较快的增长。现在的 问题是,农民素质如何与之适应,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敬忠 杨照
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分析,阐述参与式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从参与式的角度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强调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出农民作为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决不仅仅是参加劳动或出席仪式,而是包括决策及选择过程的介入、贡献和努力、承诺和能力、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建设、自我组织及自立、利益分享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已有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参与式 主体地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为杰 杨子生
土地整理作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细碎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观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和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被世界很多国家看作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建设。目前,国家既要协调各部门建设用地,实现经济的持续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斌
民间金融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之间通过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之外直接进行的各种资金交易活动,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的总和。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南通市分行课题组 黄晓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央"一号文件"也曾明确要求"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寄希望于农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农业银行也多次强调自身必须着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制度的保障特别是立法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需要通过立法将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予以巩固。其次,建设新农村,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综合改革作出制度关怀。再次,我国能够覆盖农村的全民性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立法还存在空白点,需要加以完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立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梅枝
百年的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醒我们,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物资资本、人才技术、组织制度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供给,取决于诸多发展因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凸现,原因在于物资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从农村中大量流失,组织制度等要素的供给也相对稀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特殊的经济主体加大对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诸多发展因素的供给。
关键词:
农村 农民 建设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