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9)
2023(12254)
2022(10091)
2021(9245)
2020(7325)
2019(16516)
2018(16116)
2017(29637)
2016(16076)
2015(17960)
2014(17959)
2013(17868)
2012(17060)
2011(15809)
2010(16064)
2009(14896)
2008(14538)
2007(13376)
2006(12515)
2005(11489)
作者
(49595)
(41947)
(41411)
(38913)
(26131)
(20348)
(18440)
(16064)
(15985)
(15134)
(14337)
(14114)
(13743)
(13310)
(13086)
(12718)
(12370)
(12327)
(12192)
(11898)
(10654)
(10647)
(10419)
(10014)
(9688)
(9589)
(9318)
(9275)
(8761)
(8593)
学科
(74793)
经济(74724)
(50389)
(45686)
管理(34427)
农业(33679)
中国(25426)
地方(25060)
(22272)
企业(22272)
业经(21958)
方法(20373)
数学(16486)
数学方法(16279)
(16084)
(14517)
(14207)
农业经济(12901)
发展(12806)
(12777)
(12287)
银行(12254)
(12193)
(12158)
金融(12158)
(12065)
(12057)
贸易(12051)
(11607)
地方经济(11582)
机构
学院(234477)
大学(227068)
(94133)
经济(91906)
研究(90803)
管理(83058)
中国(70072)
理学(69671)
理学院(68798)
管理学(67495)
管理学院(67074)
(64271)
科学(57195)
(50660)
农业(49117)
(47345)
业大(42808)
研究所(42582)
中心(42109)
(40501)
(39845)
(35142)
师范(34706)
(33326)
(32417)
北京(32150)
(31730)
农业大学(30177)
财经(30096)
科学院(28672)
基金
项目(152609)
科学(118487)
研究(114192)
基金(105917)
(94059)
国家(93083)
科学基金(77444)
社会(71462)
社会科(67057)
社会科学(67039)
(64390)
基金项目(56128)
(52482)
教育(50228)
编号(47999)
自然(47832)
自然科(46587)
自然科学(46576)
自然科学基金(45707)
资助(42442)
(41104)
成果(38716)
(35189)
课题(35072)
重点(35072)
发展(32965)
(32397)
(32233)
(31589)
创新(29538)
期刊
(124676)
经济(124676)
研究(70674)
(69233)
中国(62807)
农业(46996)
学报(40621)
科学(38459)
大学(31360)
教育(30775)
学学(29545)
管理(28770)
业经(27334)
(26877)
(26440)
金融(26440)
(22321)
技术(21742)
问题(17236)
经济研究(16665)
农业经济(15619)
农村(15496)
(15496)
(14431)
财经(13694)
世界(13465)
资源(12791)
业大(12607)
经济问题(12486)
(11903)
共检索到384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敬芝  
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同时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两者之间是相互的,有着特定的外在联系和内在制约。本文选取浙江省西部山区临安为案例做研究,从临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并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二者呈现出良好互动性的村落进行深度剖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寻求两者间的耦合点、制约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二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给予科学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立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旅游业符合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为了发挥旅游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主要作用,文章提出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构建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模型,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陶  
[目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10—2016年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值由0.169增加到0.751,增长了3.45倍,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值由0.033 7增加到1.0,增长了28.97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由低度耦合(2010年)向中等耦合过渡(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度较高。(3)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度由0.207提高到了0.650,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演变为高度协调耦合。[结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持续发展仍然是今后要重视的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构建数字乡村、流通业与旅游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中国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作用机制。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就整体水平而言,绝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部分省份则停留在中度或轻度失调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区域层面,东部区域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及西部地区最弱。在省域层面,江苏、山东及广东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水平领先于其他省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铁  刘健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实践这一重大战略,必须要以惠及“三农”为目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乡村旅游因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依娜  赵乐静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本海  
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申遗的不断成功,将会有更多的旅游资源被挖掘,旅游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一书着眼于经济的全面、持久、健康发展,以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寻找新的旅游亮点和主题,研究云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一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探索可行措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开拓出新的最为稳妥的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本海  
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申遗的不断成功,将会有更多的旅游资源被挖掘,旅游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一书着眼于经济的全面、持久、健康发展,以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寻找新的旅游亮点和主题,研究云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一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探索可行措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开拓出新的最为稳妥的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涛   廖晓霞   陈金锐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礼莎   龙花楼   杨嘉艺   潘欣瑶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乡村人地关系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文章以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组合客观赋权、加权求和等方法综合评价其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质量发展水平,构建障碍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障碍因子,并对2013—2021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县域之间差距较大。(2)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环境、经济、社会保障等受障碍因子影响较大,识别障碍因子有利于各县域结合自身发展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3)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呈正相关。(4)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及发展阶段特点,可将洞庭湖区24个县域分成3种发展类型:协调平衡型、磨合良好型、失调滞后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促进各县域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将有利于乡村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洞庭湖区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雄瑾  陈守辉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获得了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但许多地方由于政府规划编制滞后,引导乏力,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开发。本文通过分析融水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思了民族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明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以旅促农”在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