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96)
- 2023(19856)
- 2022(16543)
- 2021(15410)
- 2020(12661)
- 2019(29023)
- 2018(28854)
- 2017(55244)
- 2016(29788)
- 2015(33532)
- 2014(33231)
- 2013(32232)
- 2012(29157)
- 2011(26036)
- 2010(25973)
- 2009(23843)
- 2008(22810)
- 2007(20285)
- 2006(17745)
- 2005(15226)
- 学科
- 济(120750)
- 经济(120613)
- 业(83907)
- 管理(81947)
- 企(61914)
- 企业(61914)
- 方法(54164)
- 农(52262)
- 数学(47598)
- 数学方法(47001)
- 中国(34868)
- 农业(34630)
- 业经(31247)
- 财(29556)
- 地方(25509)
- 学(23586)
- 制(22211)
- 贸(20684)
- 贸易(20674)
- 易(20060)
- 理论(18997)
- 技术(18198)
- 环境(18038)
- 务(17940)
- 财务(17845)
- 财务管理(17804)
- 银(17644)
- 银行(17602)
- 发(17346)
- 和(17248)
- 机构
- 学院(412593)
- 大学(409911)
- 济(164109)
- 管理(163199)
- 经济(160536)
- 理学(142000)
- 理学院(140518)
- 管理学(137839)
- 管理学院(137102)
- 研究(134201)
- 中国(101345)
- 京(86070)
- 科学(82754)
- 农(78112)
- 财(73196)
- 所(65496)
- 业大(65037)
- 中心(63567)
- 江(60747)
- 农业(59797)
- 研究所(59621)
- 财经(59083)
- 范(55189)
- 师范(54678)
- 经(54057)
- 北京(53340)
- 经济学(49149)
- 州(49085)
- 院(48610)
- 经济学院(44511)
- 基金
- 项目(287646)
- 科学(226907)
- 研究(213272)
- 基金(208270)
- 家(180434)
- 国家(178863)
- 科学基金(154923)
- 社会(135066)
- 社会科(127668)
- 社会科学(127636)
- 省(112901)
- 基金项目(110088)
- 自然(99476)
- 教育(98345)
- 自然科(97182)
- 自然科学(97162)
- 自然科学基金(95376)
- 划(93912)
- 编号(88946)
- 资助(85111)
- 成果(71126)
- 重点(63964)
- 部(63142)
- 发(61494)
- 课题(60261)
- 创(59374)
- 国家社会(55677)
- 创新(55326)
- 科研(54793)
- 教育部(54447)
- 期刊
- 济(178692)
- 经济(178692)
- 研究(117340)
- 中国(80343)
- 农(77434)
- 学报(64271)
- 科学(59376)
- 管理(56052)
- 财(54332)
- 农业(52600)
- 大学(50311)
- 教育(48132)
- 学学(47229)
- 技术(37120)
- 融(36914)
- 金融(36914)
- 业经(34981)
- 财经(27715)
- 经济研究(27253)
- 业(25203)
- 问题(24704)
- 经(23660)
- 图书(22972)
- 版(21027)
- 科技(19309)
- 技术经济(18982)
- 理论(18819)
- 统计(18549)
- 资源(18175)
- 现代(18073)
共检索到598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素萍 李涛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经济 流动人口 劳动经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长安 高春雷 左文琦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在全部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中占据多数。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就业单位或雇主提供包吃或包住、工作经验丰富、较长工作时间、在本地参保城镇社保以及"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等,均有较好的减贫效果。因此,必须将消除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纳入到总体扶贫攻坚战略之中,推动实现农村流动人口更高质量的就业,重视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当中。
关键词:
农村流动人口 工作贫困 就业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海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流动 农村劳动力 经济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翁辰 朱红根 陈杰
本文基于2021年江苏省5市15县(区)的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微观个体层面选取数字技术使用和数字技术认知两个维度共十项指标构建数字素养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概率,还可以扩大其数字金融使用广度。相比于数字融资工具的使用,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理财和数字支付工具的使用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素养各维度均可以显著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个体数字金融使用概率,但仅数字技术使用对扩大个体数字金融使用广度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进一步地,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显示,数字素养可以通过增加金融信息关注、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和提升风险偏好水平来提高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广度。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村流动人口 数字金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2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本文利用 1 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和探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翼
略论农村流动人口朱翼一、关于90年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和成因90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动和大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城乡间频繁流动,已引起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一)90年代人口流动的特点1、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6000万,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文哲 边彩云 董丽霞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口流动推动,进而导致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房价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滞后。本文以2011—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城市层面数据分析了城市房价上涨对农村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房价升高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使农村流动人口更不愿意落户现居城市,同时,女性、高学历、参加过技能培训、高收入、有保险、有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社会融合度较高、幸福感更强、跨省流动以及居留时间更久的农村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更强,年龄与落户意愿呈倒U型关系。但是,城市房价升高对落户意愿的影响与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关,无房、流向普通城市、省内流动、未婚、低学历、年龄小、女性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房价上涨更加敏感。基于此,笔者指出,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必要之举,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雪凯 宁光杰 刘丽丽
随迁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大量关注,但现有文献少有关注随迁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RUMiC),研究了童年随迁经历是否会对农村流动人口当前的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研究表明:(1)童年的随迁经历会对流动人口当前的就业和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并且使其更可能成为自我雇佣者,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多种方法解决选择偏差后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童年随迁经历会对个体长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进而影响其就业与收入表现;(3)拓展研究表明,童年有随迁经历者其子女仍然可能继续随迁,从而产生潜在的代际流动问题。研究表明,需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以使随迁儿童在城市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否则将影响其长期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民工 新移民 研究述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大松 资源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同一社区内聚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强化了"业主身份"对社会交往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流入地经济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对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有积极影响;社区活动和社区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不仅有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强化"业主身份"效应和削弱交往中的年龄劣势,间接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应通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交往环境、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内卷风险。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交往 社区特征 内卷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景再方 陈娟娟 杨肖丽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健康状况三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村流动人口自雇与受雇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倾向选择自雇;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农村流动人口选择倾向从受雇变为自雇,到达一个拐点后选择倾向又转变为受雇;而健康状况对农村流动人口选择自雇与受雇的影响不大。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村流动人口自雇与受雇内部异质性选择的影响发现,与低地位受雇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高地位受雇与创业型自雇的概率越大;随着其工作年限增加,从低地位受雇转为高地位受雇或创业、生存型自雇的概率增加,但到达拐点之后从事高地位受雇与创业、生存型自雇的概率均会降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璐宁
流动人口从农村走进城市,选择合适的就业渠道实现体面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2007年CHIPS数据的分析,发现拥有不同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动人口对不同就业渠道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事实证明,就业渠道不仅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其自身也存在内生性问题。积极畅通流动人口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
就业渠道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关系网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同贵
文章认为常用的生育率指标在研究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存在缺陷,而时期孩次递进比可以精确测量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也可以有效消除在比较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水平时,因时期进度效应不同而导致的误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的二孩及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的乡城流动与生育水平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