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1)
2023(11772)
2022(9736)
2021(9051)
2020(7378)
2019(16289)
2018(16157)
2017(30107)
2016(16154)
2015(17822)
2014(17060)
2013(16583)
2012(15105)
2011(13745)
2010(14030)
2009(13337)
2008(13106)
2007(12253)
2006(10953)
2005(9845)
作者
(43193)
(37102)
(36330)
(34338)
(22885)
(17531)
(16109)
(13981)
(13854)
(12946)
(12554)
(12142)
(11704)
(11423)
(11268)
(10974)
(10625)
(10603)
(10473)
(10310)
(9128)
(9023)
(8717)
(8580)
(8369)
(8245)
(8175)
(8047)
(7325)
(7300)
学科
(62633)
经济(62543)
(60835)
管理(51375)
(49319)
(40371)
企业(40371)
农业(32941)
业经(23339)
中国(19982)
(18751)
方法(18547)
技术(18057)
(16766)
数学(15234)
数学方法(15067)
地方(14589)
(13488)
农业经济(12447)
(12168)
技术管理(12086)
(11457)
银行(11444)
(11334)
(11016)
(10278)
金融(10276)
体制(10179)
(10002)
(9922)
机构
学院(222563)
大学(216303)
(94287)
经济(92355)
管理(88375)
理学(75792)
理学院(75063)
管理学(74026)
研究(73711)
管理学院(73599)
中国(58875)
(52250)
(44617)
(43745)
科学(41667)
农业(39217)
业大(36843)
(36368)
中心(35803)
(35270)
财经(32967)
研究所(31232)
(29881)
(28210)
(28113)
师范(27879)
北京(27340)
经济学(27283)
(26231)
经济管理(26192)
基金
项目(147592)
科学(118330)
研究(115729)
基金(105910)
(90794)
国家(89832)
科学基金(78452)
社会(75639)
社会科(71287)
社会科学(71272)
(61081)
基金项目(56714)
教育(51858)
(48755)
编号(48109)
自然(46925)
自然科(45846)
自然科学(45837)
自然科学基金(45068)
资助(39555)
成果(38717)
(36791)
(35175)
课题(33568)
(33465)
创新(33456)
重点(33000)
(32852)
国家社会(31322)
(30702)
期刊
(116997)
经济(116997)
研究(66611)
(58436)
中国(57192)
农业(39417)
(33706)
管理(33057)
科学(31152)
学报(30633)
教育(27844)
大学(25781)
业经(25762)
(24743)
金融(24743)
学学(24177)
技术(21304)
(18789)
财经(16167)
问题(15748)
经济研究(15205)
农村(14937)
(14937)
农业经济(14920)
(13950)
科技(13114)
(12926)
世界(12096)
技术经济(11971)
经济问题(11345)
共检索到350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钢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农村内源性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政府干预除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目标外,更应该把诱导农村内部长效发展机制的形成作为长期目标。而要保证农村内源性发展的可持续,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对农村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治理机制进行全面创新,超前规划新农村社区建设,我们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但中国现实的国情也决定了仅仅依靠内源性发展难以扭转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只有把内源性发展动力和外源性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兹国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紧迫问题,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创新是其核心,没有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在推动农村内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合理处理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界限,综合统筹农业的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国强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制度创新的意义,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认为探索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就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向、目标和思路,以及人们可能产生的一些顾虑做了分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磊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新农村建设融资已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庞大资金的需求,应尽快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以形成新农村建设融资的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学江  臧少梅  王宝海  
土地所有权对使用权约束的理论表明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对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土地制度成为新农村建设瓶颈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土地制度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晓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但是两年多来,除了极少的案例外,绝大多数乡村社会都仍处于农民岿然不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先前对村庄的性质认识不够。当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改变了很多村庄的经济属性,使村庄的经济发展功能外溢,同时也造成了村庄内部村民年龄结构的断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基于村庄性质着力于制度创新,切实满足留守村庄的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诉求。本文在后半部分就结合农民的需求将实践中针对农民的制度创新行为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汇总和评析,希望能够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文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制度障碍,为了减少制度障碍,相应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必要的产权基础;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性;建立健全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荣材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是二元经济制度。以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经济制度使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也是二元性的,农村居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它已不能有效地使农村在平等的制度环境下谋求发展。二元经济制度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新农村建设内在要求改革二元经济制度,赋予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桂华  
大连市通过加强科技输入,以打造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推进农村自身创新发展能力的增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洪民  林万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其他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这一典型经验性理论认识充分证明了当前加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必要性。但是,单纯以增加投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川仪陇县试点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试图为我国农村特别是类似贫困地区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静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村民自治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村民自治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还存在具体实施中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充满活力的民主自治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荣材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却未能对产权主体的界定进行系统的考虑,而主要体现为对集体化生产方式的改革,由此导致产权主体多重化。因此,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就必须界定农村土地产权主体,重塑和确立农民家庭作为独立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的地位,构建农民家庭土地产权制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庞明川  张玉龙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财政对促进我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重要环节,地方财政不仅要实现向本辖区内居民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组织地方财政收支的作用,而且还要发挥和实现国家财政的整体职能,配合和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调整等多重任务。因此,在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之后,根据前面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投入的估算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邱云生  刘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本文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是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于制度创新,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