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78)
- 2023(16008)
- 2022(13672)
- 2021(12913)
- 2020(10500)
- 2019(24058)
- 2018(24164)
- 2017(45304)
- 2016(24773)
- 2015(28176)
- 2014(28439)
- 2013(28329)
- 2012(26429)
- 2011(24077)
- 2010(24479)
- 2009(22317)
- 2008(21765)
- 2007(19569)
- 2006(17745)
- 2005(16121)
- 学科
- 济(104595)
- 经济(104479)
- 业(70945)
- 管理(65733)
- 农(51763)
- 企(47892)
- 企业(47892)
- 方法(38006)
- 农业(34438)
- 中国(33021)
- 数学(32187)
- 数学方法(31824)
- 地方(29027)
- 业经(27705)
- 财(21968)
- 学(21599)
- 制(20876)
- 发(17910)
- 银(17537)
- 银行(17497)
- 贸(17393)
- 贸易(17369)
- 行(16876)
- 易(16776)
- 技术(16439)
- 理论(16274)
- 融(16241)
- 金融(16240)
- 环境(16183)
- 和(15927)
- 机构
- 学院(350006)
- 大学(348196)
- 济(138227)
- 管理(137564)
- 经济(134897)
- 研究(122316)
- 理学(117244)
- 理学院(115904)
- 管理学(114011)
- 管理学院(113378)
- 中国(94762)
- 京(76477)
- 科学(75251)
- 农(72812)
- 财(62522)
- 所(61723)
- 中心(57670)
- 业大(56983)
- 江(56028)
- 研究所(55520)
- 农业(55454)
- 范(49816)
- 师范(49397)
- 北京(48769)
- 财经(47850)
- 州(45381)
- 院(43914)
- 经(43419)
- 省(41462)
- 师范大学(39286)
- 基金
- 项目(232218)
- 科学(181671)
- 研究(175949)
- 基金(164425)
- 家(142254)
- 国家(140866)
- 科学基金(120356)
- 社会(108942)
- 社会科(102643)
- 社会科学(102618)
- 省(92970)
- 基金项目(87651)
- 教育(79900)
- 划(76908)
- 自然(75935)
- 编号(75224)
- 自然科(74074)
- 自然科学(74060)
- 自然科学基金(72705)
- 资助(66262)
- 成果(61970)
- 发(53771)
- 课题(51946)
- 重点(51655)
- 部(50763)
- 创(47797)
- 创新(44448)
- 国家社会(43602)
- 项目编号(43505)
- 发展(43382)
- 期刊
- 济(168326)
- 经济(168326)
- 研究(108199)
- 中国(83385)
- 农(74301)
- 学报(55494)
- 科学(51735)
- 农业(50409)
- 管理(49265)
- 教育(48782)
- 财(44904)
- 大学(43025)
- 学学(39664)
- 融(36706)
- 金融(36706)
- 业经(32478)
- 技术(32408)
- 图书(23946)
- 业(23945)
- 经济研究(23231)
- 问题(22711)
- 财经(22363)
- 经(19020)
- 版(18455)
- 理论(17499)
- 科技(17471)
- 技术经济(17154)
- 书馆(16930)
- 图书馆(16930)
- 资源(16429)
共检索到55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田素妍 陈巍
基地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农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目前涉农高校基地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合理布局、条件无法保障、激励政策不到位、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等诸多问题和不足。为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涉农高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遵循"地方有需求、建设有内容、条件有保障、实施有成效"的建设原则,建立和完善基地建设标准及激励和考核机制等。
关键词:
涉农高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基地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玉清 刘晓光 王明峰
通过对15所大学26个校外基地走访调研发现,当前涉农大学校外基地建设中存在基地的功能发挥受到多重约束、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有待健全与完善、稳定持续的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涉农大学校外基地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应遵循地方产业、大学学科、地理区位"三维度"考量原则;基地运行应建立完备制度保障;基地资源应实现有机整合;基地发展应得到更多政策扶持。
关键词:
涉农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基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双清 匡勇 胡泽友 王奎武
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发挥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有效途径。结合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实践,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了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中开展科技服务的内涵创新和机制创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社梅 张敏 蒋远胜
依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绩效评价的特点,结合平衡计分卡法原理,从客户、财务、内部运行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四个层面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绩效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在深度对接农业科技需求主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最后,从创新与技术需求主体的对接机制、完善省部联合与校地共建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队伍培育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竹青 刘冬梅 王伟楠
中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已实施了三年,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个高校以不同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体现出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齐头并进、学生培养与农技服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又面临着职称改革难以有效激励教师开展推广、经费管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积极性、院地合作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高等院校农村科技服务,能够弥补公益性服务的缺陷,激发教师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使新农院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开展竞争并互为补充,推动中国农村科技服务高效发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村科技服务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郑可 包昆锦 蒋远胜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涉农高等院校创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综合性高端平台。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历史使命与创业实践教学价值,梳理了涉农高校创业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从新农村研究院的价值发挥和现有模式的优化出发,提出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关联性建设为着力点,以"涉农高校——地方政府——农村社区——涉农企业"为合作机制,以论坛、协会、社团、创业团队为中介,构建并完善"课堂涉农创业模拟——课外涉农创业实践——创办农业企业实践"的涉农高校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因此,新农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克其 陈巍 徐敏轮 钱春桃
以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江苏科技服务超市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实践为基础,对实践中形成的"一核多翼"基地服务模式、"常熟模式"等进行分析,探索多元科技服务主体协同合作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得出以下结论:科技超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合作有助于农村科技服务主体职能相互扩展;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具有可行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并对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提出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凌凤
在总结各地近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高等涉农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科技推广分为试验示范基地、校地共建综合服务体系、校企专项合作以及直接服务经营主体四种模式。基于院校、地方、农业经营主体的各自取向,本文从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服务效果和教学科研效果三个视角比较以上模式的优势、适应性与局限性。分析表明,在科技服务能力、服务内容完整性、服务覆盖面等方面,校地共建综合服务体系的效果最为理想,但实施这一模式有较高的条件要求。要以这一模式为主导方向,并行不悖发展多种模式。同时,要从推动科技资源深度整合、改革完善教育科研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凌凤
在总结各地近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高等涉农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科技推广分为试验示范基地、校地共建综合服务体系、校企专项合作以及直接服务经营主体四种模式。基于院校、地方、农业经营主体的各自取向,本文从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服务效果和教学科研效果三个视角比较以上模式的优势、适应性与局限性。分析表明,在科技服务能力、服务内容完整性、服务覆盖面等方面,校地共建综合服务体系的效果最为理想,但实施这一模式有较高的条件要求。要以这一模式为主导方向,并行不悖发展多种模式。同时,要从推动科技资源深度整合、改革完善教育科研体制、完善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着手,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宛
在对有关新农村建设进行实践观察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研究了都市农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文章指出,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契机,但都市农业的开发并不能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本身。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思考农民的参与问题,思考如何有效地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逐步实现全社会都来帮助农民的局面,更好地提高中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三农问题的破解。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都市农业 北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晓冰
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城乡互通、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具有特点不尽相同的阶段性,困难点在农村社会,根本在于体制和机制,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本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等问题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 城乡社会和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其林 刘光德 王显军
文章在分析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和农村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剖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纳入农村经济系统。树立水土资源综合治理和农村污染治理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农业和精确(细)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小城镇规划和乡镇企业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工农业关系和农村经济结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思考 发展 环境 经济 新农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旺生 潘金志
林业的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林业发展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重大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并对林业发展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
林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关系 哲学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