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4)
- 2023(5742)
- 2022(4706)
- 2021(4397)
- 2020(3477)
- 2019(7527)
- 2018(7044)
- 2017(13112)
- 2016(7103)
- 2015(7753)
- 2014(7590)
- 2013(7259)
- 2012(6969)
- 2011(6319)
- 2010(6411)
- 2009(5797)
- 2008(6004)
- 2007(5655)
- 2006(5281)
- 2005(4572)
- 学科
- 济(28571)
- 经济(28421)
- 业(25656)
- 管理(23176)
- 企(22283)
- 企业(22283)
- 方法(12435)
- 技术(12175)
- 农(10985)
- 业经(8977)
- 中国(8619)
- 数学(8423)
- 数学方法(8297)
- 学(7467)
- 理论(7464)
- 农业(7409)
- 财(7296)
- 和(6653)
- 技术管理(6402)
- 制(5997)
- 贸(4834)
- 贸易(4834)
- 易(4730)
- 体(4595)
- 环境(4581)
- 教育(4444)
- 务(4373)
- 财务(4360)
- 财务管理(4353)
- 地方(4350)
- 机构
- 大学(109331)
- 学院(108348)
- 济(41897)
- 经济(41008)
- 管理(40539)
- 研究(39374)
- 理学(35146)
- 理学院(34702)
- 管理学(34027)
- 管理学院(33814)
- 中国(27269)
- 科学(24379)
- 京(23005)
- 所(19923)
- 财(19399)
- 农(18864)
- 研究所(18248)
- 中心(17250)
- 江(16715)
- 范(16452)
- 师范(16310)
- 业大(15959)
- 财经(15686)
- 农业(14604)
- 北京(14242)
- 经(14235)
- 院(13944)
- 师范大学(13396)
- 经济学(12958)
- 州(12901)
- 基金
- 项目(74645)
- 科学(59720)
- 研究(56256)
- 基金(54630)
- 家(48359)
- 国家(47902)
- 科学基金(40493)
- 社会(38489)
- 社会科(35197)
- 社会科学(35178)
- 省(28752)
- 基金项目(28574)
- 教育(26207)
- 划(24712)
- 自然(24331)
- 自然科(23789)
- 自然科学(23782)
- 自然科学基金(23400)
- 编号(22483)
- 资助(20492)
- 成果(19331)
- 重点(17527)
- 部(17171)
- 创(16386)
- 国家社会(16160)
- 发(16061)
- 课题(15912)
- 创新(15353)
- 制(14880)
- 教育部(14815)
共检索到161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进 熊鸿儒 赵峥
科技支撑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新兴技术介入社会治理主要源自社会复杂性增加与政府治理能力有限的双重需要。得益于新技术的数据性、连通性和敏捷性,技术介入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社会维度上的风险管控、政府维度上的集成政务、市场维度上的赋权资本,这为发展预防性治理、集成性治理、敏捷性治理提供了可能。新技术介入也伴生技术风险增加、技术权力扩张和技术资本入侵困境,这些源于社会的复杂性、权力的扩张性和资本的逐利性,新技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这些特性。当这些无法或未被及时认识、规范和引导,技术失灵的社会治理困境就不可避免。对待技术介入社会治理应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
关键词:
技术 社会治理 数字治理 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云涛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其根本路径是发展新业态。用好数字技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关键是要不断创新思路,让新生产模式扎根乡村,打破信息壁垒。以数字技术助力农村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为出发点,分析当前影响数字技术优势潜能释放的限制因素。通过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功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农村制度化保障机制,提高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构筑数字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格局,探索农村新兴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 业态交互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完善的价值旨趣与诉求在于追求大学精神、凸显学术价值、保障大学自治、彰显学术品格。但在实践层面,高校渐趋行政化导致高校学术权力不断萎缩,从而形成了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主导的治理结构。建构高等学校学术权力本位的治理结构应确立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地位,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为主导、以学术为本位的基层学术组织,强化高校行政组织的服务功能,凸显教代会等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孟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和分析框架,考察了我国近20年来村落变迁的动力学。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村落终结的主要力量并非城市化,而是行政主导下的合村并组。从行政体制与村落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合村并组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行政过程,而且也会引起村落社会自下而上的应激性反应,兼具政治和治理的多重逻辑。合村并组的政治逻辑是导致该项工作迅猛开展的第一推动力,然而,在此过程中,其治理逻辑却被严重忽视了。研究认为,政治逻辑无疑是重要的,但治理逻辑也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合村并组需要在多重逻辑间寻得某种平衡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
村落变迁 合村并组 政治逻辑 治理困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孔岳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演化路径的回顾,阐述了从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的演化逻辑,论证了社会资本被引入经济分析的合理性。然而,资本要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统一规范社会资本的内涵,这样才能对社会资本的产权归属和价值决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完善社会资本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斌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遵循历史演进的逻辑、高等教育分类的逻辑以及实然与应然的逻辑。转型中面临不少的困境,如地方大学自我认同隐藏危机,行政统一规制与大学多元发展出现矛盾,不同类型院校转型面临分歧,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此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尚难以突破,如何化解困境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 逻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贾甫 冯科 赵净
在稳增长约束下,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金融改革策略。这种增量改革可以赢得金融改革时间,避免短期内风险爆发,同时也内含着"多重困境"。当"多重困境"所积累的风险达到临界水平时,监管部门就不能通过金融改革来化解风险和维持经济增长,只能允许个别违约事件的出现来渐进地挤出系统性风险。但是,由于面临"大而不能倒"和隐性担保等问题,监管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渐进地挤出系统性风险。据此提出,引进大量民间资本、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允许大范围违约事件出现、构建透明的担保机制和退出机制,将从制度上根治渐进式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因"大而不能倒"而互相抑制的困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辉 王海亮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中高职高端发展受限和职业教育体系代表性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实现超越,需回归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拓展"后中高职衔接阶段"发展空间,丰富中高职关系内涵,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多种预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在中国征地困境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现行财税体制下,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更有在"经济人"本性作用下对自身利益的诉求。用"法治"理念建立"有限政府",引入物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是化解中国征地困境可能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
政府角色 征地困境 社会治理 物业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敏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等风险事件屡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和发现违规行为的资源不足。第三方审核介入社会性规制领域不仅可以利用私人资源弥补政府资源不足,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审核的专业能力和优势,搜集庞大而复杂的规制信息,提高规制遵从率。但要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审核者认证、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机制等相关规则,承担起"审核审核者"的职责,加强对第三方审核活动的规制。
关键词:
社会性规制 规制失灵 第三方审核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景迅 钱行
教育政策的实施总是与特定的制度情境密切相关,而其中的治理制度逻辑则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县管校聘”政策实施是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政策当前面临的各种实施困境需要从中国特色治理制度逻辑的视角来进行深入剖析:在正式制度层面,我国供给主导型的制度情境所导致的中央和地方之间对政策目标理解的错位,庞大的治理规模形成的行政机构条块分割的现状,对“县管校聘”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对教师职业的固有认识、复杂的人际关系、共谋和拼凑等非正式行为等也对“县管校聘”实施形成了冲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又会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容易形成制度运作死结,最终影响“县管校聘”效用的发挥。针对以上困境,需从构建“县管校聘”深入推进的权责与问责机制、发挥和凸显县域政府推进“县管校聘”实施的核心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激励和考核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对教师职业正确认识的氛围等措施进行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规范化",最核心特征是基于"形式知识"的边界划定。"浑沌"作为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内在机制的隐喻,即一种以"隐性知识"为前提的整体、连续、流动、统合的状态。在集体主义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的"浑沌"环境与治理方式的"浑沌"相互适应,社会目标可以被控制和诱导到与国家目标相融合的状态。1980年代开始推进的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逐渐打破了"浑沌"状态,在地方社会出现了大量与国家目标相对抗的矛盾冲突。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以提升基层政权合法性为目标,却降低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然而,国家依然通过一系列行政控制机制驾驭地方行政目标。在规范化及其后果与国家目标控制机制的张力中,农村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当"浑沌"的外在环境没有发生系统性变化时,在基层社会的治理现场,自上而下的"规范"若没有造成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不满,则必然在吸纳"隐性知识"的一线行政操作中,促生新的"浑沌"。
关键词:
规范化 “浑沌” 边界 基层治理 困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雯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表现出比以往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更大范围的颠覆性、更不均衡的赋权特征,使新兴技术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因此基于新兴技术的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现有新兴技术治理方案消减和应对多种困境的路径。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治理政策稳定性间的矛盾形成了本源性治理困境、潜在颠覆性与治理范式延续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次生性治理困境、赋权特点与治理结构平衡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结构性治理困境,分别对新兴技术的治理政策稳定性、治理范式延续性、治理结构平衡性提出挑战。基于治理困境的形成原理,采用亲和关系图法分析自反性治理、预期治理、适应性治理、实验主义治理、敏捷治理、试探性治理等6类治理策略的概念要素,提出前置型、响应型、试探型3类应对路径,分别侧重早期预见与上游参与、快速响应与下游参与、学习探索与动态干预,为防范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参考和启示。并提出新兴技术治理未来的政策实践面临三大关键议题:如何构建多元主体的共识机制和协同机制、如何在早期介入中动态引导新兴技术各类期望要素发展、如何重塑时间维度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茂聪 霍晓菲 李琰
明确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本质属性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的逻辑起点,这种本质属性表现为公益性和逐利性的此消彼长,并应重新界定为一种以协同共治谋求合作共赢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为导向的协同共治不仅在理论上高度适切,也是基于现实治理困境下多方主体的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路径应从价值、主体、制度三方面展开,在价值层面凝聚目标共识以培育公共精神,在主体层面厘清角色定位以促进良性互动,在制度层面聚焦驱动协同要素以完善机制设计。
关键词: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协同治理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