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1)
- 2023(11984)
- 2022(10045)
- 2021(9219)
- 2020(7508)
- 2019(17036)
- 2018(17126)
- 2017(31562)
- 2016(17106)
- 2015(19253)
- 2014(19141)
- 2013(18736)
- 2012(17715)
- 2011(15942)
- 2010(16176)
- 2009(14451)
- 2008(14154)
- 2007(12978)
- 2006(11622)
- 2005(10522)
- 学科
- 济(78269)
- 经济(78217)
- 管理(47531)
- 业(44927)
- 企(34308)
- 企业(34308)
- 方法(26788)
- 地方(25100)
- 中国(23479)
- 农(22982)
- 数学(22545)
- 数学方法(22201)
- 业经(19760)
- 技术(17950)
- 农业(16160)
- 环境(15888)
- 学(15334)
- 地方经济(13841)
- 产业(13611)
- 财(13197)
- 发(12925)
- 银(12233)
- 银行(12212)
- 和(12166)
- 融(12119)
- 金融(12115)
- 制(12015)
- 行(11796)
- 贸(11778)
- 贸易(11765)
- 机构
- 学院(240830)
- 大学(235582)
- 济(96151)
- 经济(93893)
- 管理(90043)
- 研究(86538)
- 理学(75847)
- 理学院(74919)
- 管理学(73460)
- 管理学院(73016)
- 中国(65716)
- 科学(54967)
- 京(53363)
- 所(44169)
- 农(41802)
- 财(41241)
- 中心(40617)
- 研究所(40074)
- 江(38889)
- 业大(36572)
- 范(34648)
- 师范(34286)
- 北京(34233)
- 农业(32283)
- 院(32112)
- 州(31895)
- 财经(31881)
- 技术(29505)
- 经(28596)
- 经济学(28166)
- 基金
- 项目(161402)
- 科学(125978)
- 研究(121545)
- 基金(111454)
- 家(96963)
- 国家(96108)
- 科学基金(81810)
- 社会(75060)
- 社会科(71290)
- 社会科学(71273)
- 省(67348)
- 基金项目(59347)
- 划(55173)
- 教育(54095)
- 编号(51001)
- 自然(50532)
- 自然科(49211)
- 自然科学(49201)
- 自然科学基金(48224)
- 资助(44533)
- 发(41487)
- 成果(40821)
- 重点(36899)
- 课题(36034)
- 创(34514)
- 部(33312)
- 发展(33298)
- 展(32704)
- 创新(32305)
- 国家社会(30669)
- 期刊
- 济(116085)
- 经济(116085)
- 研究(70004)
- 中国(56553)
- 农(38654)
- 学报(35472)
- 科学(34349)
- 管理(33713)
- 财(31253)
- 教育(31072)
- 农业(27302)
- 技术(27244)
- 大学(26718)
- 学学(24748)
- 融(21546)
- 金融(21546)
- 业经(21142)
- 经济研究(17322)
- 业(15398)
- 图书(15311)
- 问题(15086)
- 财经(14466)
- 技术经济(14253)
- 科技(13593)
- 资源(13496)
- 经(12743)
- 坛(12291)
- 论坛(12291)
- 统计(11808)
- 策(11354)
共检索到377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钟 熊焰 张林刚
以公众应用接触与感受度高的大数据为例,本文通过从新技术研发到应用的主体与资源要素分析,依据资源供给匹配和政产学研融合的观点,构建面向新兴技术产业应用的生态系统框架。基于框架,新兴技术产业应用受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角色主体合作推动,需同时汇聚技术、人才和资金等重要资源,主体与资源之间形成相互支撑、互为影响的互生关系。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发挥引导各主体与资源协同发展的功能。指标结构分解与分值设计分析发现,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产业应用存在地区间特征分化,贵州、上海的大数据资源流通与交易全面领先,但产业基金的设立与运行普遍滞后,建议结合差异化功能定位引导生态系统要素的选择性建设。
关键词:
新兴技术 产业应用 生态系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冰 徐琳瑜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维系水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城市水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数,并结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该指数融合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城市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污水消纳占用的水资源用地需求,明确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需关系。选取大连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大连市水生态足迹远高于水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水平。若维持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则可预测至2015-2019年大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城市水污染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大连市水资源供给能力若仍维持目前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品荣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包括营商环境、配套投入和互补性产品等在内的整个配套与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评价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方法,为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繁荣提供参考。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建构“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指标体系,包含多样性包容性、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能量转换、主体要素间的关联、环境支撑六大关键要素,并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运用限制因子和TO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16—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得分逐渐提升,从2016年的0.886 8分上升到2020年的0.997 0分,整体向好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产出效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及产学研结合水平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限制因子,应重点突破。由此,提出北京进一步发展“高精尖”产业应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完善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武 孙世强
在吸收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概念,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解析,构建技术锁定生态系统要素模型,从系统稳定性、系统中心性以及系统异质性3个方面,建立技术锁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增长率循环指数合成方法,结合5G产业有效发明授权专利,测度2012—2021年中美日韩德五国的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指数。结果发现,中国的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指数呈现出波动性增长态势;美国的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再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日本的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指数前期平稳,后期波动较大;韩国与德国的技术锁定生态系统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结果的综合化与定量化,可作为表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本文以2001-2006年大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并通过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CDEE)对研究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82.47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180.69亿元,损失率为0.98%;(2)研究区整体的环境经济发展属于低度冲突水平,处于不协调状态;(3)研究区西北部的环境经济协调度高于东南部,其中林甸、杜蒙和肇源三县处于低度协调水平,除萨尔图区外的其他市辖区以及肇州县处于低度冲突水平,萨尔图区则处于严重冲突水平。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吴玉鸣
本文构建旅游-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桂林市进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桂林市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波动性较大;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在1990~2000年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001年后发展趋势有所下降。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处于颉颃状态,协调发展的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系统耦合协调类型正在以旅游发展超前型,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李北伟 季忠洋 朱婧祎
【目的/意义】旨在拓展大数据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为大数据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过程】以经济学、信息生态学及大数据有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数据及大数据生态系统内涵的深入剖析,提出构建我国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四大机制,并以阿里巴巴大数据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大机制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
大数据 大数据生态系统 构建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晓波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原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提出了定量描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系统的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市生态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晓华 刘峰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既有理论,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家或环境学家将产业生态系统看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体系不同,本文将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那些能够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家将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慧
文章从大数据商贸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研究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演变的过程及协同发展。选取阿里巴巴为例,研究大数据商贸生态系统下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发现,大数据商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应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商贸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全方位推进商贸生态系统的数据交流,并创新大数据系统内关键业务和流程。
关键词:
商贸生态系统 协同发展 大数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运生 林宇璐
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复杂度急剧提升,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知识管理、技术依存结构与网络外部性等视角,利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2007-2017年面板数据,探讨相关技术多元化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核心技术开发、企业销售增长的深层次机理。结果发现:营造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促进核心技术开发,并借此实现企业销售增长;营造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核心技术开发与企业销售增长,更有助于丰富互补配套产品技术体系,激发间接网络效应,与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耦合效应,从而共同促进企业销售增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林飞 武祎 闫功双
为评估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及其经济价值,应用H.T.Odum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特征,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可再生能源(包括阳光、风及雨水)以及生态服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的比重较大,太阳能值分别为1.28×1020 sej、2.27×1019sej,货币价值分别为5.2×108美元、9.32×107美元。能值分析结果表明,应把生态服务效应的保护与利用放在首位,为保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同时也应保护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使之更好地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军飞 王慧敏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本文应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准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TOPSIS模型,并把该模型应用于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预测
[作者]
徐建中 王纯旭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保持或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才能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本文以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电信产业为例,采用粒子群算法通过对集对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投影法的组合实现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好,关键种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等指标对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为电信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志远 戴威 徐倩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校以应用新技术为导向助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促进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选择和途径。浙江具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好政策条件、创新环境和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应用新技术为背景,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把握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中各个要素的协同机制和激发各主体的创新动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撑体系,助力地方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
应用新技术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