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4)
- 2023(8608)
- 2022(7262)
- 2021(6491)
- 2020(5293)
- 2019(12373)
- 2018(11509)
- 2017(21552)
- 2016(10854)
- 2015(11961)
- 2014(11657)
- 2013(11541)
- 2012(10397)
- 2011(9198)
- 2010(9324)
- 2009(8530)
- 2008(8652)
- 2007(8047)
- 2006(6976)
- 2005(6336)
- 学科
- 济(46311)
- 经济(46268)
- 管理(36936)
- 业(35352)
- 企(28969)
- 企业(28969)
- 方法(19755)
- 数学(17396)
- 数学方法(17203)
- 贸(16924)
- 贸易(16911)
- 易(16600)
- 农(14585)
- 财(13517)
- 中国(13010)
- 出(12127)
- 业经(9636)
- 制(8884)
- 口(8779)
- 出口(8770)
- 出口贸易(8769)
- 融(8123)
- 金融(8122)
- 地方(8086)
- 销(8041)
- 务(8039)
- 供销(8035)
- 财务(7999)
- 银(7995)
- 银行(7987)
- 机构
- 学院(154348)
- 大学(153624)
- 济(69597)
- 经济(68399)
- 管理(61394)
- 理学(52281)
- 理学院(51799)
- 管理学(50966)
- 管理学院(50676)
- 研究(50590)
- 中国(41297)
- 财(33879)
- 京(31868)
- 科学(27018)
- 财经(26439)
- 中心(24247)
- 所(24060)
- 经(24002)
- 江(23644)
- 农(22850)
- 经济学(22170)
- 研究所(21144)
- 业大(20283)
- 北京(20200)
- 经济学院(20132)
- 财经大学(19636)
- 院(19012)
- 州(18534)
- 范(18008)
- 农业(17807)
- 基金
- 项目(102646)
- 科学(81463)
- 研究(76050)
- 基金(75721)
- 家(65447)
- 国家(64967)
- 科学基金(57028)
- 社会(49849)
- 社会科(47743)
- 社会科学(47730)
- 省(39293)
- 基金项目(38404)
- 自然(36073)
- 教育(35350)
- 自然科(35159)
- 自然科学(35147)
- 自然科学基金(34549)
- 划(32164)
- 资助(31899)
- 编号(29445)
- 成果(23438)
- 重点(23200)
- 部(23174)
- 发(21969)
- 国家社会(21599)
- 创(21460)
- 课题(20690)
- 教育部(20406)
- 创新(20179)
- 大学(20107)
共检索到242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知博 耿强
本文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准自然实验,将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与中国海关数据库进行匹配,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及双重差分(DID)法从微观层面对新兴市场海外供应链构建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市场海外供应链构建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该效应在私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零部件进口企业及内陆地区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而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是企业通过构建新兴市场海外供应链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传导机制。着眼于高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扩大新兴市场海外供应链布局,以此推动国内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应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间专业化分工、以“五通”为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交流及产能合作层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保霞 张辉 王桂军
区别于其他自由贸易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作为发展效应的核心内容之一,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对广大的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和培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沿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文章基于2009~2018年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提高了沿线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且对距离中国更近的国家影响更大,对较低收入国家的提升作用也更强劲。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从增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出口额增加和自主创新多条路径为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带来发展红利,并最终促进了沿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文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思路。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司志宾 秦凤鸣 程敏
本文基于BACI数据库HS6分位层面的贸易数据,测度了2010—2016年中国对214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出口质量,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行业出口质量的影响。统计和实证结果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行业出口质量,该结果通过了各项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倡议影响出口质量的潜在作用路径,发现倡议通过促进“出口竞争效应”和“OFDI逆向溢出效应”,最终使得行业出口质量整体上得到提高。另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倡议对“一路”国家、较不发达国家以及低技术、价格竞争行业、优先发展行业具有更明显的“提质”效应。结构分解发现,行业出口质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产品内效应和低质量产品的退出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离散时间的生存分析模型,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产品退出出口市场的风险率,从而减少了其出口持续时间,验证了质量分解的结果;但同时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其退出市场的风险,有助于延长出口持续时间。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优胜劣汰”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贸易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徐扬
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18年中国海外并购的企业层面数据,构建基于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降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溢价,提升海外并购完成率。从动态效应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溢价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而对海外并购完成率具有短期政策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对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降低了对非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对高科技行业的影响没有明显分化。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的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和双边政治关系以及促进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企业海外并购绩效,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胜蓝 刘晓玲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及沿线国家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却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准自然实验变化,以2013-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公司投资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使用古代"丝绸之路"途经省份作为工具变量来进一步缓解内生性问题。双重差分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影响的重点省份,上市公司积极响应该倡议的实施,其投资水平提高了10.11%;而且,公司投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主要来自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东升 李小平 李慧
本文立足国内和国际"双重视角",利用DID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污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采用古代"丝绸之路"途径城市作为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改善国内沿线城市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国外沿线国家或地区也不存在所谓的"污染转嫁"。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安慰剂、变换PSM匹配及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稳健。本文结论正面回应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谓的"污染转移威胁论",同时也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具有启示性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韩民春 袁瀚坤
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强化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正面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非垄断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更为明显;"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影响,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成本效应和进口中间品质量效应两条渠道实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净瑄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及推动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省际层面的数据,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通过合成控制法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不对称性。鉴于此,应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等配套性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水平,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妍 范爱军
基于2008—2020年CEPII-BACI数据库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显著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在进行了内生性问题处理等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该促进作用在中低技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同质化产品中更为显著。(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提升“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结构和创新水平而促进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同时“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发展、制度质量和确定性程度会加强该促进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其他国家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产品的质量而言,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更能显著提高中国从其进口产品的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增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袁元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农业“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0—2021年省级农业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倡议对沿线省份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促进沿线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且效应总体呈波动递增的变化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区位与民族层面的差异,对沿线东部地区的效应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非民族地区,并超过了西部地区总体的增长效应。机制检验显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能够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金融发展来驱动,且农业金融发展的驱动效果相对较大。从长远上看,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获得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内在驱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阳立高 于金柳 龚世豪 丁丹
探寻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进而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是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利用2000—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的匹配数据,基于2006年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参加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后,所在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幅度约12.1%。动态效应检验发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提升作用在整体上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异质性检验发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对于非国有企业、差异化产品企业、内陆地区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劳动力技能进而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一体化带来的用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春虹 刘彦成 张浩
财政支出效率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所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合作,均需要沿线城市通过大量的地方财政支出给予支持。那么,进入该倡议体系的沿线城市是否存在一种内生动力,其财政支出是否变得更加有激励性?该政策冲击是否增进了财政支出的效率水平?笔者希望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地方政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效率是否显著,是否有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投入。我们将此倡议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全国272个地级市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政府财政支出随机前沿面的影响效果,并识别了其中的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罗长远 李铮 智艳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走出去”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基准估计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金融化程度有所削弱,表现出“脱虚返实”的倾向。针对传导机制所作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提升了实体获利能力,抑制了金融化动机。本文的结论为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企业金融化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闫东升 马训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将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模式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以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困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以我为主"、包容性区域价值链的背景,并重点对区域价值链构建的策略、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及产业升级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双向嵌套"、开放型价值链体系,区域价值链在加快中国产业高端攀升、带动更大范围协同发展和推动公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多元价值链链接者的中国,应积极培育全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带动更大范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序引导多重市场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巍 王德华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选取出口结构升级作为研究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省份出口结构升级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进一步探讨影响路径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两种路径实现对我国沿线省份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省份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异质性。本文研究对新发展格局下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外贸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