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0)
- 2023(14623)
- 2022(12644)
- 2021(11880)
- 2020(9823)
- 2019(22803)
- 2018(22243)
- 2017(43680)
- 2016(23215)
- 2015(26240)
- 2014(26109)
- 2013(25792)
- 2012(23842)
- 2011(21211)
- 2010(21371)
- 2009(20062)
- 2008(18885)
- 2007(16909)
- 2006(14946)
- 2005(13307)
- 学科
- 济(94514)
- 经济(94403)
- 管理(67156)
- 业(66476)
- 企(55463)
- 企业(55463)
- 方法(44045)
- 数学(38398)
- 数学方法(37972)
- 中国(30161)
- 融(28757)
- 金融(28756)
- 银(26692)
- 银行(26649)
- 财(25757)
- 行(25699)
- 农(24667)
- 业经(20513)
- 地方(20392)
- 制(20263)
- 学(20160)
- 贸(17739)
- 贸易(17721)
- 易(17211)
- 务(16782)
- 财务(16713)
- 财务管理(16680)
- 农业(16615)
- 理论(16119)
- 企业财务(15880)
- 机构
- 大学(330513)
- 学院(327173)
- 济(135198)
- 经济(132289)
- 管理(130374)
- 理学(112434)
- 理学院(111239)
- 研究(109693)
- 管理学(109339)
- 管理学院(108774)
- 中国(88655)
- 京(70109)
- 科学(65937)
- 财(63740)
- 所(54679)
- 中心(51961)
- 财经(51274)
- 农(51132)
- 研究所(49652)
- 业大(47217)
- 江(47066)
- 经(46640)
- 北京(44475)
- 经济学(42060)
- 范(41573)
- 师范(41166)
- 农业(39932)
- 院(39510)
- 州(38865)
- 财经大学(38409)
- 基金
- 项目(221947)
- 科学(174482)
- 基金(162496)
- 研究(162325)
- 家(141613)
- 国家(140180)
- 科学基金(120473)
- 社会(102973)
- 社会科(97724)
- 社会科学(97695)
- 基金项目(86172)
- 省(85321)
- 自然(78114)
- 自然科(76339)
- 自然科学(76323)
- 自然科学基金(74960)
- 教育(73642)
- 划(71483)
- 资助(67787)
- 编号(65511)
- 成果(53062)
- 部(49272)
- 重点(49103)
- 发(46937)
- 创(46049)
- 课题(44339)
- 创新(42970)
- 教育部(42670)
- 国家社会(42577)
- 科研(42380)
- 期刊
- 济(146329)
- 经济(146329)
- 研究(100554)
- 中国(62729)
- 学报(52090)
- 管理(48562)
- 财(48474)
- 科学(47611)
- 农(46379)
- 融(43491)
- 金融(43491)
- 大学(39702)
- 学学(37415)
- 教育(33568)
- 农业(31528)
- 技术(26998)
- 财经(25782)
- 经济研究(23709)
- 业经(22401)
- 经(22067)
- 问题(18635)
- 理论(17787)
- 图书(16917)
- 业(16184)
- 实践(16146)
- 践(16146)
- 技术经济(16006)
- 科技(15264)
- 贸(14757)
- 现代(14650)
共检索到491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本文从跨国银行内部的金融联系入手,分析了跨国银行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对其子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并在各子银行之间有效配置资本、借此影响和控制子银行信贷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以中东欧、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中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行为选择,证明了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直接投资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放大了母国与东道国银行部门之间的"传染效应"。鉴于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向外资开放,金融监管当局应以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的教训为戒,在继续实施金融开放战略的同时,谨慎对待出售本土金融机构的控股权,防止银行过度"外资化",以避免由此导致对本国银行体系的冲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FSFDI大幅增长。从FSFDI兴起的直接原因看,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与拉丁美洲国家的FSFDI均属于"冲击诱导型",但前者在金融部门开放程度、FSFDI的来源国以及区域内的国别差异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后者不同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FSFDI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新兴市场国家的FSFDI迅速增长。FS-FDI具有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分配效率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脆弱性,使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面临重大挑战。新兴市场国家在吸收FSFDI时应当加强审慎有效的金融监管;合理控制FSFDI的数量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程度;统筹规划FSFDI的格局,避免来源国过于集中。目前,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部门的直接投资尚处在准备阶段,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吸收国际FSFDI的主力。
关键词:
新兴市场国家 金融部门 外国直接投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一 吴宝秀 李喆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金融危机所伴随的传染效应需要加倍关注。以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采用多元FIAPARCH动态时变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此次危机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市场国家间的传染效应,按照宏观经济定性分析法和隐马尔科夫转换模型两种方式对金融危机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初期,均没有传染现象发生;随着危机的深入,各个市场开始受到美国市场的影响发生传染现象,但传染的时间窗口并不同步;随着雷曼破产事件的发生,传染程度加剧,五个市场同时受到强烈的传染;直到2009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五个市场同...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梁龙跃 陈家驹
【目的/意义】以我国金融业各个部门为研究对象,从动态关联性角度出发研究各部门间的金融风险传染效应。【设计/方法】首先运用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构建静态关联度矩阵,确定各个部门关联度的方向及强度,随后通过滚动窗口预测方法测算金融市场各个部门的动态关联度,刻画各部门的风险传染网络。【结论/发现】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部门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性;2.极端事件的发生能够加强我国金融部门间的联动性;3.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网络具有动态关联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靳玉英 周兵
本文选取12个新兴市场国家1997年至2009年的月度数据,运用金融压力指数和面板VAR模型研究主要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及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含义。主要结论是:新兴市场国家各金融市场间普遍存在金融压力的传染性;金融压力的传染性突出体现在危机阶段,稳定期则不显著;外汇市场压力的溢出效应最普遍,银行系统压力的溢出效应最弱。最后,本文就主要研究结论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含义进行了阐释。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FDI。母国商业银行主要出于跟随客户等因素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由于投资的形式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对东道国而言,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对其资本分配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的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和一定的负面效应,并使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当局面临挑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吸收的FDI数量迅速增长。本文认为,从FSFDI迅速兴起的直接原因与主要特征来看,拉丁美洲国家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FSFDI属于"冲击诱导型"或"危机导向型",而中东欧转轨国家的FSFDI则属于"改革推进型";从FSFDI的来源与布局结构上看,新兴市场国家FSFDI的来源国在区域上相对固定但集中程度不尽相同。中国金融部门在引进FDI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外资来源国过于集中,应在银行部门构建外资、民资与国资共存的股权结构,积极引导本土银行对外投资,并加强审慎有效的金融监管。
关键词:
新兴市场国家 金融部门 外国直接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 曾远征 王梦圆 王彬彬
文章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45个金融企业2009—2019年的收益率数据,基于CCA模型对金融各板块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算,对金融板块的系统性风险波动进行简要分析;构建藤Copula模型,计算板块间的尾部相依系数、无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和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分析板块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金融板块间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波动是由相关国家政策的颁布或施行所导致的,券商信托板块是金融板块系统性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关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卫锋
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102个国家1970~200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从总样本和区分三种不同类型国家两个角度对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新兴市场国家显著不同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静萍
资金流量表是分析全社会资金流动的重要工具,但是它不能显示"谁向谁融资"的信息,因此难以全面展示部门间的资金流动,从而不利于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本文基于"从谁到谁"资金流量表的方法,估计了中国部门间的资金流量。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对金融部门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且基本保持平稳。进一步地,本文建立了ARDL模型,分析中国的金融部门提供的融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部门向非金融企业部门提供的融资阻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表明中国的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配置有规模而缺乏效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司登奎 刘芳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和生产性企业的两部门增长模型,本文系统考察人力资本偏向金融部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并利用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2003-2015年地级市数据及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两种效应,依次为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本配置情况与实体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随后,计量结果为上述理论推断提供了系列经验证据,且机制检验证实人力资本配置到金融部门有助于促进信贷规模扩张。特别地,反事实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将提升实体经济增长率约0.45%,而且贡献率随经济发展更加凸显。本文结论表明,应理性看待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的不断聚集,不以简单线性关系进行判断,要综合权衡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的相对重要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湘云 陈洋阳
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极端事件频频爆发,由于投资主体的非理性预期、恐慌心理蔓延、资产抛售的羊群行为等所造成的极端风险净传染,最终会导致不同国家金融市场表现出过度协同效应。文章首先从国家组群视角探究金融市场极端风险溢出的净传染机理,然后构建基于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制度相似性两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面板模型,最后将2006年至2013年样本数据分为四个阶段实证检验金砖国家之间是否存在金融市场极端风险净传染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发达国家极端金融风险源的冲击下,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恐慌心理传播导致的投资者信心丧失、主观预期反转、风险偏好变迁造成对金融资产的羊群式抛售行为,金砖国家间...
关键词:
金砖国家 金融市场 极端风险 净传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诗翔 张珂
本文根据不同的金融市场类型,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在FDI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独立研究。研究的实证结果总体上支持信贷市场在提高FDI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较资本市场更为有效的观点。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苏飞
本文尝试检验东欧、东亚和拉丁美洲三大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流动方向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近来众所关切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问题。实证结果显示:东欧国家收入水平与金融深化程度仍然偏低,但随着发展程度提高,未来将由资金流入转为流出。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超额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与资金流出,被指控为造成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若能够持续金融深化的努力,资金可能回流并使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现象得以缓解。至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宏观经济、金融和政策变量,对于资金流动方向并无决定性影响,但宏观经济政策仍是决定资金流入能否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