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2)
2023(11376)
2022(9802)
2021(9195)
2020(7715)
2019(17453)
2018(17559)
2017(33958)
2016(18082)
2015(19931)
2014(19570)
2013(19774)
2012(18623)
2011(16874)
2010(16763)
2009(15524)
2008(15079)
2007(13585)
2006(12065)
2005(10734)
作者
(52766)
(44061)
(43655)
(41607)
(27965)
(21206)
(19856)
(17010)
(16592)
(15668)
(14831)
(14781)
(14174)
(13747)
(13646)
(13279)
(13030)
(13025)
(12910)
(12602)
(11101)
(10905)
(10571)
(10083)
(9990)
(9800)
(9758)
(9690)
(8827)
(8793)
学科
(72090)
经济(72027)
管理(53346)
(53072)
(44129)
企业(44129)
方法(29614)
数学(25002)
数学方法(24752)
中国(21185)
(20159)
技术(19854)
业经(18230)
(16837)
(16622)
地方(16106)
(15907)
(13643)
贸易(13629)
技术管理(13509)
(13258)
农业(13219)
(13018)
银行(12996)
产业(12582)
(12537)
(12067)
金融(12064)
理论(11855)
(11425)
机构
大学(259847)
学院(259595)
(104124)
经济(101847)
管理(100203)
研究(86991)
理学(86161)
理学院(85145)
管理学(83817)
管理学院(83306)
中国(65885)
(55000)
科学(54906)
(49560)
(43747)
(41590)
中心(40223)
(39833)
研究所(39709)
财经(39510)
业大(37745)
(35682)
(34587)
北京(34294)
师范(34215)
农业(32870)
(32010)
(31956)
经济学(31742)
财经大学(29359)
基金
项目(174073)
科学(138430)
研究(126722)
基金(126587)
(111236)
国家(110367)
科学基金(94675)
社会(80711)
社会科(76643)
社会科学(76628)
(69348)
基金项目(68370)
自然(61520)
自然科(60126)
自然科学(60109)
自然科学基金(59090)
(58424)
教育(57034)
编号(50619)
资助(49567)
(41481)
成果(41223)
重点(39239)
(38522)
创新(37965)
(37884)
课题(35032)
国家社会(33488)
科研(32956)
教育部(32167)
期刊
(115513)
经济(115513)
研究(76165)
中国(51347)
学报(40645)
管理(38861)
科学(38625)
(37310)
(36072)
大学(30355)
学学(28473)
教育(27547)
农业(25625)
(24240)
金融(24240)
技术(21861)
业经(20369)
财经(19146)
经济研究(18651)
(16577)
问题(16046)
科技(15201)
(14158)
图书(14053)
技术经济(13383)
理论(12850)
(12746)
商业(12536)
现代(12223)
实践(11667)
共检索到385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国巍  李明昊  邵云飞  刘思晴  
以2001—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纵向案例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网络经历了形成、拓展、稳定和更替等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呈现企业内部合作型、焦点企业中心型、局部密集型和复杂密集型等结构特征,凸显涌现、多元、集聚和跨界等主导发展特征;随着突破性创新网络演化,网络内部知识扩散速度、广度和深度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且知识扩散速度在拓展期达到峰值,跨学科知识成为演化后期主要扩散源,主体间知识距离越远越有利于深化知识扩散,更替期具有完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琴  曾刚  
从知识基础角度出发,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案例,比较基于科学知识的解析型产业和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差异。基于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采用Ucinet、ArcGIS软件,对2004—2006年、2007—2009年、2011—2013年三个阶段,两个产业创新网络群体内外关系、主体合作倾向性、网络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呈现强联系稀疏型结构,合作伙伴较少,合作比较集中,合作关系稳定,群体内部形成三元闭包关系,群体之间关系相对封闭;认知邻近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主体倾向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知识传播可以跨越更远的地理距离,国际合作比例更高。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合作伙伴多,合作关系的变动较大,网络稳定性更弱;创新模式是干中学,主体倾向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合作;知识传播对地理距离更敏感,邻近城市合作比例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睿奕  曾刚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10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对创新活动研究的高潮,经济学家、经济地理学家、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的形成动机、过程、模式及演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创新是集体行动的结果,企业间互动对创新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网络要素结构差异对创新功能的实现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将基于集体学习机制,从网络个体与整体结构差异出发,分析和总结结构差异下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特点,并以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作为实证案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耀辉  侯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经济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和现状为例,论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政府和智力机构等主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归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是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产业主体之间形成合力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后提出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阳  孟媛  席晓宇  
本文基于我国146家生物医药企业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研发投入和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探讨R&D税收优惠中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项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这两项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强度、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技术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相比盈利能力,这两项政策对企业发展能力的促进更有效。同时对比后发现,在企业经济绩效方面,企业所得税优惠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产生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胜男  申俊龙  李洁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菁  曾刚  胡森林  孙康  
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探究,并借助面板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呈现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创新网络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创新节点和创新联系主要集中于长三角东侧。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不仅受到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和地理邻近性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城市内部创新网络密度的影响,且城市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也会对区域内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构建产生正向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芮明杰  左斌  
在国家一系列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自主创新战略指导下,经过了17年发展的高新区已进入"再创业"发展阶段。通过引入松散耦合系统理论,本文设计了其基本分析框架。从"生物群落"这一"次系统"层次分析了我国高新区初创期和再创业期的松散耦合要素、形态、纽带、强度、动力和政策,同时探讨了这一转型的实现手段与方式,并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实践介绍了这种转型的建设经验。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阳  孟媛  席晓宇  
本文以沪深两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例,基于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两个方面探讨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效果。结果表明,所得税优惠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即研发费用的增多,但是政策效果会受到企业资金状况的影响,资金状况越好,政策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产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税收优惠对于研发产出的激励作用会愈加显著,但是政策效果会受到同时段其他政策的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阳  孟媛  席晓宇  
本文以沪深两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例,基于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两个方面探讨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效果。结果表明,所得税优惠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即研发费用的增多,但是政策效果会受到企业资金状况的影响,资金状况越好,政策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产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税收优惠对于研发产出的激励作用会愈加显著,但是政策效果会受到同时段其他政策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婧婧  刘定杰  
本文以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按产业集群内企业发生的技术供给与需求联系构建网络。网络嵌入性表征网络的整体功能和企业位置及其对信息的控制优势,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因此,以节点度、中心度和结构洞作为结构嵌入指标,实证分析不同维度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接近中心度对集群企业创新产品收入贡献存在负向影响,结构洞数量与创新绩效无关。结合网络结构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大力支持处于"中介连接"地位的专业平台型企业的建设;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实验室经济;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婧婧  刘定杰  
本文以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按产业集群内企业发生的技术供给与需求联系构建网络。网络嵌入性表征网络的整体功能和企业位置及其对信息的控制优势,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因此,以节点度、中心度和结构洞作为结构嵌入指标,实证分析不同维度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接近中心度对集群企业创新产品收入贡献存在负向影响,结构洞数量与创新绩效无关。结合网络结构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大力支持处于"中介连接"地位的专业平台型企业的建设;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实验室经济;适当减缓对于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珍  吉生保  党建民  
借鉴Liu和Lu(2010)基于网络DEA在绩效测度中的应用,并将其与谱分析、面板数据工具相结合,以医疗器械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例重新审视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发现,就要素的平均受认可水平而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投入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表现为"技术改进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数量>新产品开发经费",医药产业投入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表现为"技术改进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数量";就产出而言,绝大多数省份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注度超过了专利申请数量。就综合绩效测度的平均受认可程度而言,在医疗器械产业中,绩效较高、科技经费配置结构值得推广的是浙江、广西和云南,而需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涛  HENNEMANN Stefan  LIEFNER Ingo  李丹丹  
知识网络是由创造、转移、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行为主体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彼此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国际ISI和国内VIP数据库中2000~2009年发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著论文作者信息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国际和国内省级层面运用UCINET和Pajek软件分析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和扩散规律。总体上看网络仍处于量的扩张期,网络的稳健性正在逐步提高,网络结构开始向成熟型转变。国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国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由等级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空间上相应地经历了由一极向多核再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依据知识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将知识交流区域分为知识集聚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钰婷  高山行  
本文构建两种非市场战略(企业绿色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整合性研究框架,探讨二者对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影响的差异化路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在非市场战略和突破性创新间的中介作用。利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165份配对调研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绿色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均对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企业绿色管理对知识获取的作用更大,企业社会责任对知识利用的作用更大;知识获取在企业绿色管理和突破性创新间起到中介作用,知识利用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突破性创新间起到中介作用。通过构建生物医药企业绿色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框架,呼吁增加对环境和社会创新的关注,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提高和重塑创新优势提供了关键的实践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