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5)
- 2023(10293)
- 2022(8612)
- 2021(7962)
- 2020(6407)
- 2019(13917)
- 2018(13722)
- 2017(25907)
- 2016(13466)
- 2015(14743)
- 2014(14014)
- 2013(13502)
- 2012(11956)
- 2011(10488)
- 2010(10539)
- 2009(10003)
- 2008(9574)
- 2007(8096)
- 2006(6927)
- 2005(5896)
- 学科
- 济(47217)
- 经济(47160)
- 管理(44635)
- 业(43699)
- 企(36799)
- 企业(36799)
- 方法(19237)
- 中国(15289)
- 数学(14972)
- 数学方法(14781)
- 财(14242)
- 业经(13941)
- 农(13678)
- 技术(13471)
- 制(11868)
- 地方(10843)
- 贸(10357)
- 贸易(10349)
- 技术管理(10075)
- 理论(10061)
- 易(10027)
- 工作(9378)
- 学(9238)
- 农业(8618)
- 银(8605)
- 银行(8591)
- 行(8291)
- 和(8254)
- 务(8161)
- 财务(8146)
- 机构
- 学院(176678)
- 大学(174650)
- 管理(70680)
- 济(69380)
- 经济(67794)
- 理学(61192)
- 理学院(60529)
- 管理学(59562)
- 管理学院(59201)
- 研究(54940)
- 中国(41346)
- 京(34945)
- 财(33670)
- 科学(31568)
- 江(26525)
- 财经(26371)
- 中心(25872)
- 所(25051)
- 范(24853)
- 师范(24689)
- 经(23960)
- 研究所(22532)
- 州(21964)
- 农(21833)
- 业大(21670)
- 经济学(21248)
- 北京(21170)
- 院(20518)
- 师范大学(19688)
- 财经大学(19626)
- 基金
- 项目(122221)
- 科学(98410)
- 研究(95245)
- 基金(88296)
- 家(75531)
- 国家(74832)
- 科学基金(65666)
- 社会(63389)
- 社会科(59939)
- 社会科学(59925)
- 省(48550)
- 基金项目(46423)
- 教育(43541)
- 划(40118)
- 编号(39729)
- 自然(39133)
- 自然科(38310)
- 自然科学(38301)
- 自然科学基金(37620)
- 资助(32932)
- 成果(32681)
- 创(29092)
- 重点(27368)
- 创新(27066)
- 发(26812)
- 课题(26800)
- 部(26446)
- 国家社会(26330)
- 项目编号(25562)
- 制(24870)
共检索到263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淳于淼泠 李春燕 兰庆庆
[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上客观存在着多重关系,理顺并优化这些关系可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有效性。[方法/过程]运用新公共治理理论并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对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进行三重建构,即供需主体关系、价值关系和对接关系的建构。[结果/结论]供需关系的三重建构,主要功能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结构关系是分层递进,内在逻辑是服务主导逻辑,基本主线是共同治理。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洪芳林 龚蛟腾
[目的/意义]城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基本单元,其角色定位指引着图书馆新馆建设与改扩建行动方向及其空间价值的社会化表达。[研究设计/方法]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演绎归纳、文献与网络调查等方法,从政策安排、实践需要和公众期待三个维度考察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角色定位。[结论/发现]国家文化治理政策指向城市图书馆从“参与者”转向“主导者”、由“用户中心”趋于“社会介入”“人民中心”与“高质量发展”并重。行业实践需要城市图书馆成为城市公共“正义空间”的建构者、“韧性空间”的培育者与“发展空间”的提供者。社会公众期待城市图书馆提供情绪疗愈、泛在互联和全纳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样态。为全面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城市图书馆应该以品牌建设凝练空间价值融合体系、以机理革新完善空间协同治理框架和以数实融合重塑空间文化场景样态。[创新/价值]从国家公共文化空间视角考察和明晰了城市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的行动路向,为空间变革提供多维审视框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淑芳 熊傲然 刘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十四五”时期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是,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以“标准化”促“均等化”的标准化路径、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的财政平衡路径,还是以“一体化”促“均等化”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都面临着信息困境。鉴于此,采取文献研究法梳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研究的脉络,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财政能力均等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意图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三重困境。以信息技术的动态反馈能力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以信息技术精准的数据处理能力助推财政决策科学化、以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助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是未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方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于水 杜焱强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主流范式,福克斯和米勒提出的"公共能量场"对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在对其概念及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是村社善治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具创新性的学术命题。借助赋权理论,尝试建构"话语+技术+法律"的逻辑分析框架。其中,话语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主体变量",旨在打破基层政府"话语霸权"和草根农民"政治冷漠"的结构性困境,强调农户的话语权回归;技术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工具变量",亦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新视角,强调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法律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制度变量",作为弥补行政赋权失灵的有效策略,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延冰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构建要以经济伦理作为导向,这对于加强道德建设以重塑社会保障观念、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伦理水平、强化社会保障经济政策伦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经济伦理等概念入手,从社会保障执行主体、社会保障内容、农村低保等三方面对社会保障进行了经济伦理分析,指出了社会保障经济伦理安排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思想道德建设建构,政策伦理和行政伦理建构,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伦理建构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伦理取向建构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伦理 社会保障 体系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文涛 张旭
近年来少数幼儿教师的虐童行径经媒体传播后致使幼儿教师形象呈现断崖式坍塌。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审视,这种坍塌呈现出三重景观,即现实形象的滑坡、媒体形象的颠覆与认知形象的偏差。站在教育学立场反思,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幼师的培养未能先行、幼教舆论工作的缺位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不力。为此,在未来实践中,需着重加强部分新进幼儿教师培训、促进各方协同推进幼教舆论工作以及针对关键性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客观现实、媒介建构以及公众认知三个不同的互动侧面重塑幼儿教师的良好形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代佳欣
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正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发展公平正义和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目前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却并不鲜见。新制度主义提供了从制度功能、行为逻辑及认知建构三个维度剖析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之基本成因。该文通过归因框架的构建,发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面临户籍制度和权威型分权制度掣肘,难以突破二元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偏好性地方政策、排斥城市文化等多重壁垒。发展主义逻辑主导下的城市政府利用信息不对称扭曲或修改制度规则以达到自利性经济目的是引致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又一要因。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实质上还作为一种主观判断而普遍存在,个体的身份认同、制度认知和行为偏好为解释该种判断的生成提供了途径和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崔娜 梁向明
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全民共享的工具理性,更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借鉴Penchansky和Thomas对可及性提出的五个维度,提出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可匹配性的三维模式,分析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产品供需不匹配、公共服务不均等、人才队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以价值引导为主线,从提高可获得性、保障可匹配性、完善可承受性三个层面,形成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路径思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陶成煦 沈超 完颜邓邓
[目的/意义]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进行研究,以促进服务的供给侧进一步对接需求端。[方法/过程]依据供需适配性理论的4项标准,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模型。以量表问卷形式回收数据,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路径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同时,对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供需适配性理论的相关性、可及性、质量性、相适性这4项指标均会对用户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且这4项指标的得分均较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供需适配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供需适配 满意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东 许亚静
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虽然供给总量不断提升,供给种类不断丰富,但因供需错位而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却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豫西J村的研究发现,在以"项目制"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背景下,项目作为一种利益资源,其分配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位问题的解决,既要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有效性,也要注重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林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供给不仅是新时期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论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要求,从效率、公平、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基本表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把脉中国31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程度,判断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整体失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与公共文化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并存;省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度差异较大,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滞后"型省份与"供给滞后"型省份同时并存;地方财力水平与重视程度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调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急需从供给侧、需求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林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供给不仅是新时期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论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要求,从效率、公平、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基本表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把脉中国31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程度,判断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整体失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与公共文化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并存;省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度差异较大,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滞后"型省份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完颜邓邓 童雨萱
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络调查法,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为对象,从供需匹配视角分析其服务方式,发现有基于用户群体划分的分众服务、面向用户个体的个性化服务、基于需求变化的动态服务、应用可视化技术的资源查找服务、基于众包的参与式创新服务。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供需反馈机制并融合新兴技术,保证资源供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辨别需求的共性及个性,确保服务供给有效性;实现多渠道公众参与,提升供需匹配精准度。
关键词:
供需匹配 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方式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军义 李少惠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属性,又因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与一般性公共服务相区别。政府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政府责任、保障基本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但结果并不理想。随着国家治理以及公共文化治理话语的不断兴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转向便成为化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下等顽疾的新思路。从服务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主体、机制和内容都将产生重要的变化,更加关注公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实质改善。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命题,公共文化治理本身的合理性同样值得探讨与反思,仍然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