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51)
2023(9762)
2022(8191)
2021(7600)
2020(6284)
2019(13620)
2018(13477)
2017(26049)
2016(13970)
2015(15492)
2014(14974)
2013(14491)
2012(13241)
2011(12117)
2010(12429)
2009(12142)
2008(11695)
2007(10543)
2006(9507)
2005(8427)
作者
(38348)
(31702)
(31201)
(30044)
(19602)
(15052)
(14473)
(12243)
(11738)
(11115)
(10614)
(10518)
(9896)
(9813)
(9787)
(9478)
(9367)
(9289)
(9200)
(8985)
(7902)
(7664)
(7481)
(7159)
(7158)
(7072)
(6999)
(6939)
(6445)
(6159)
学科
(56746)
经济(56699)
管理(44977)
(39438)
(33255)
企业(33255)
方法(22096)
数学(19219)
数学方法(18987)
中国(18598)
(15754)
(14736)
地方(14079)
技术(13943)
(13549)
业经(13015)
(10667)
银行(10657)
(10335)
贸易(10327)
(10298)
(10116)
(10019)
环境(10002)
技术管理(9962)
农业(9679)
(9292)
金融(9290)
(9135)
(8996)
机构
学院(197451)
大学(196494)
(80486)
经济(78709)
管理(77037)
理学(65656)
理学院(64923)
研究(64520)
管理学(64008)
管理学院(63600)
中国(49848)
(41159)
(40271)
科学(37510)
财经(31197)
(31073)
(29377)
中心(29243)
(28032)
研究所(27797)
(27434)
师范(27251)
北京(26054)
(25064)
经济学(24675)
业大(24397)
(24267)
(23992)
财经大学(22935)
经济学院(22245)
基金
项目(127222)
科学(101248)
研究(98924)
基金(90278)
(77156)
国家(76535)
科学基金(65839)
社会(63900)
社会科(60608)
社会科学(60590)
(51151)
基金项目(47300)
教育(44931)
(42466)
编号(41948)
自然(38708)
自然科(37758)
自然科学(37745)
自然科学基金(36986)
资助(35103)
成果(34812)
(28980)
课题(28966)
重点(28906)
(28903)
(27856)
创新(27352)
国家社会(26411)
项目编号(25977)
(25032)
期刊
(92347)
经济(92347)
研究(61483)
中国(37787)
(29925)
管理(28884)
教育(24834)
科学(24592)
学报(24450)
(23111)
(19090)
金融(19090)
大学(18979)
技术(17779)
学学(17481)
业经(16849)
农业(16118)
经济研究(15513)
财经(15045)
(12997)
问题(12275)
图书(12218)
商业(10656)
技术经济(10437)
(10286)
科技(10135)
理论(9771)
(9644)
统计(9609)
(9395)
共检索到296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封冰  谢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科评价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分权理念和竞争机制,强调学科评价权力的下放和评价重心的绩效与输出导向。但长期公共行政体制所造成的"路径依赖",使得我国学科评价呈现出"行政化管理"的困境,表现为较强的政府管控,割裂了多元学科评价主体之间的联系,过于重视评价的工具理性和内部效率。"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评价,应借鉴新公共治理的评价理念构建服务型的学科评价模式,政府的角色重在搭建促进多元学科评价主体充分参与的治理网络;学科评价的目的在于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发挥学科评价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价值;融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将公共需求的有效回应、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及关系绩效作为学科评价的重要指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双阁  牛文静  
随着机器人参与新闻采访与写作、算法型新闻遍布移动新闻资讯客户端、VR和AR变革新闻报道模式,人工智能逐渐渗入新闻行业重塑新闻传播生态图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智能化媒体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并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等信息传播技术,克服技术弊端,利用技术优势生产新闻作品。因此,针对目前传统新闻教育与智能化媒体实践严重脱节、新闻传播教师欠缺人工智能技术素养、新闻传播院校对人工智能技术反映迟缓等问题,应从改革传统新闻教育方式以适应传媒智能化趋势、加强新闻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媒介技术素养、完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以支持人工智能教学等方面进行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芳  
随着大学治理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相应地,对权力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复合共治理论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为学生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争取应有的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原因,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权力的运行出现了"权利"与"权力"概念混淆、保障制度缺乏以及权力异化等方面的问题。借鉴西方大学中学生权力发展的经验,探寻我国现存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权力在大学共治中的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伟  项正娟  
本次教育管理年会上,与会者除了对教育治理的概念以及治理体系建设的构想展开广泛交流外,不少来自一线的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校长也结合区域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变革的实践,为大会贡献了可供分享和交流的案例,也增进了我们对于教育治理所根植的实践情境的认识。尽管"治理"还是一种比较晚近的政策导向,但多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在学校"简政放权"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也已经表现出不少走向治理的趋势。例如,不断探索办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庞学铨  彭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逐渐催生出休闲、旅游、文化、健康等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业和产业发展。而与实践推广和产业应用相比,国内休闲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炜  周佳音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制约。在上述语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探讨公共服务供给在国家治理创新中的现实定位以及创新路径。通过重新梳理国家治理、财政以及公共服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公共服务作为调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其供给机制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保障与转型效果。基于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未来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转型社会中技术治理模式渗透至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构建及其运行机制,使一流学科建设带有显著的政府驱动特性。其核心制度逻辑是以行政动员、项目制及二者相互渗透为核心向路,形成以行政权力为轴心,以频繁性政策指令为驱动,以层级化项目为依托,以问责评估为合法性依据的一元化技术治理体系。一流学科建设的技术化治理实践存在着固有困境,即非对称性评价及"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内在张力。必须以变革大学制度为基点,通过转变政府支配地位、建立对等性问责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转变文化—认知基础为行动策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栋  
“交换思想”利用人的欲望本性和社会的交往属性,能够解释冲突产生及社会组织调解冲突“失灵”的原因。但因社会组织参与冲突调解中出现的公共性缺失困境,难以提出化解冲突的根本之策。传统“手段-目的”二分法的分析路径在理解社会冲突的发生机理上存在着不足,缺少对工具客观性和公共性问题的反思,将社会组织的调解作用限于狭隘层面。因此,需要更为明晰的“手段-工具-目的”路径作为分析框架,深刻反思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环境障碍,进一步探寻我国社会组织公共性发展的现实制度应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炜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文章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通过对关键能力内涵的解析,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反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在"共在"与"融生"的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次切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化转向,重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探寻影响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机制,破解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鲁正一  张广君  
传统教学时间观以空间化的自然时间观和制度化的社会时间观为主,偶然性因被视为一种干扰和破坏而遭到排斥。基于关系思维、当代时间哲学及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本文从个体意识时间、教学过程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三个维度,重新诠释了偶然性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教学中偶然性的基本特点和意义,并在偶然性的维度上,从人本取向、生成取向和生活取向三个方面,对教学时间进行了价值重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音宇  
技术认识论关于技术发展规律、技术知识特点、技术认识逻辑的观点对职业教育评价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技术认识论的视角看,职业教育评价存在价值关怀弱化、多元主体诉求冲突、评价内容未能凸显类型特色、评价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为此,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确立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评价理念;面向多元利益相关者,构建职业教育评价共同体;依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完善产教融合评价内容;以技术认识为导向,探索过程性评价方法,从而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24.2%,2009年在读大学生已达到2979万人,堪称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却不强
[期刊] 改革  [作者] 于鹏  陈语  
环境邻避事件是城镇化进程的衍生物和副产品,也是政府治理难题之一。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引入环境邻避议题,能够为厘清环境邻避治理困境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公共价值视域下的环境邻避治理追寻的是公共价值集合的最大化,呈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共生共存、互动互融的统一体。通过引入张力分析工具,从使命目标、政治决策、运营执行三个层面剖析环境邻避治理的张力场域。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立足重塑公共价值的使命管理、吸纳多元主体偏好的政治管理、完善利益补偿的运营管理三个维度构建环境邻避治理的整合机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韩华球  
文化是德育课程的母体。德育课程作为文化之一分子,必然要受制于并促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转型。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反思,我国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具有教育出发点和基础性质的民族精神——"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德育教材内容应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并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与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相契合。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超越灌输与启发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树立"德育大课程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丁晓安  
当前主流经济理论对公共政策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其"广泛适用"的规则和假设,在进行演绎式分析推理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抽象效率标准将公平分析几乎完全排除在外,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判断。现实中,社会性个体基于契约理性追求角色意义上的目标及其协调,因此,公共政策首先应考虑的是目标定位与一致认可,这必然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并全面考虑人类行为的伦理、经济和法律方面,这是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必然产物和要求。政府公共政策及其引导下的集体行动是对个体角色目标的协调一致的表现和结果,因此公共政策只有能够满足诸多个体实现不同的个人目标,才有被认可并得到执行的可能。由此可见,公共政策首先应当有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