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4)
2023(4696)
2022(3914)
2021(3701)
2020(3219)
2019(7150)
2018(7088)
2017(12784)
2016(7158)
2015(7995)
2014(8364)
2013(7857)
2012(7303)
2011(6245)
2010(6544)
2009(6046)
2008(6739)
2007(6005)
2006(5214)
2005(4846)
作者
(20838)
(17348)
(16889)
(16608)
(11030)
(8105)
(7925)
(6726)
(6671)
(6405)
(5960)
(5789)
(5694)
(5664)
(5623)
(5224)
(5145)
(5094)
(4932)
(4793)
(4489)
(4468)
(4264)
(4001)
(3969)
(3964)
(3866)
(3788)
(3513)
(3463)
学科
管理(23851)
(20906)
经济(20868)
(19661)
(16949)
企业(16949)
(12785)
(9892)
财务(9867)
财务管理(9842)
企业财务(9249)
(7893)
方法(7744)
(7608)
中国(6961)
(6738)
银行(6719)
(6309)
数学(6262)
数学方法(6177)
(6111)
(6007)
(5787)
金融(5780)
理论(5353)
(4904)
国家(4563)
教育(4292)
业经(4274)
会计(4150)
机构
学院(96059)
大学(94216)
(33731)
研究(33379)
经济(32743)
管理(32225)
中国(29005)
理学(26086)
理学院(25780)
管理学(25261)
管理学院(25089)
(24951)
(20917)
科学(20360)
(18283)
财经(17362)
(17334)
(16655)
中心(15818)
研究所(15648)
(15523)
业大(13689)
农业(13550)
北京(13416)
(12944)
财经大学(12578)
(12519)
(12202)
技术(12055)
(11991)
基金
项目(58043)
科学(43943)
研究(43308)
基金(39972)
(35568)
国家(35210)
科学基金(29111)
社会(25194)
社会科(23713)
社会科学(23709)
(23275)
基金项目(20385)
教育(20374)
(19507)
自然(18771)
编号(18399)
自然科(18257)
自然科学(18248)
自然科学基金(17925)
资助(17020)
成果(16648)
课题(13886)
重点(13402)
(12552)
(12501)
项目编号(11714)
(11641)
(11429)
(11164)
(11111)
期刊
(40556)
经济(40556)
研究(31450)
(26367)
中国(25444)
学报(17817)
(15302)
科学(13718)
教育(13583)
(13285)
金融(13285)
大学(13113)
会计(12833)
学学(12469)
管理(11964)
农业(9760)
财会(9670)
财经(9124)
技术(7836)
(7697)
经济研究(6978)
(6614)
通讯(6476)
会通(6456)
业经(6001)
(5367)
(4974)
问题(4923)
(4912)
(4529)
共检索到161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悦东海  
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具体会计准则中都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从而使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按照资产负债观理念,真正的利润本质上是净资产的增加,真正的亏损本质上是净资产的减少。因此企业财富的增加,不应单纯关注利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陈玲娣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思想(一)资产负债观的基本思想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还是非交易,企业收益的本质是最终为所有者创造财富,所有者财富的增加表现为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增加(不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向所有者的分配),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收益=△净资产一(所有者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永泽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更新是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收益的确认计量一直采用收入费用观,但这种收益计量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贯彻资产负债观可以防止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但任何一项会计原则都有利有弊,因此,如何恰当地采用资产负债观,是当前和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张踩峰  廖又泉  
资产负债观是面向资产负债表,以资产和负债为主的计价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资产负债观会计理念,有助于企业从传统的利润指标转向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具体应用,揭示了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及其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特点和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乐  徐芳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这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思考。本文在阐述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础上对我国运用资产负债观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并对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做一介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志华  曾心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不仅是两种不同的损益计价的观点,更是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不同经济后果的会计理念。本文通过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辨析和历史演进的分析,联系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运用表征,并最终得到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运用是以外部环境作为逻辑起点的结论。因此,我国准则制定中不是简单否定其中哪一个,而是适时、适境的做到两者的平衡。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段国圣  
资产负债管理是影响寿险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其长期目标是经济价值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计报表成为寿险公司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管理内容。我国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计量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会计报表的波动性显著增加,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传统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影响,对三个主要险种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琴英  
我国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实践中,寿险公司有近40%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而负债实际上主要仍以账面价值计量。当资本市场利率与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反向变动时,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会计错配问题凸显。本文以2010年1月~2014年9月间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和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为代表,分析利率变动对中国人寿的资产负债影响,进而分析会计错配所引发的净利润和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当前会计准则和监管框架内,建议寿险公司增加传统保障型产品的比例,改进寿险精算准度,加强准备金核算方法和假设等会计信息的披露。
[期刊] 会计之友(中旬刊)  [作者] 于长春  
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理念的重大转变。它要求在夯实会计期末资产、负债余额的基础上,计量净资产的当期净增加额,从而确认利润或亏损。资产负债观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不需要考虑实现与否,从而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该观念对于存货计量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改革、预计负债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玲  
文章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历史变迁,指出在新的环境下采用资产负债观的必要性,并对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做了简单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向蓉美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分别发布和实施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以下简称“新核算体系”)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这是我国核算制度(包括统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 统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但它们毕竟是满足不同需要的两种有区别的核算制度。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转换,是实施新核算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路晓燕  
文章就我国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公允价值运用范围这一事件,基于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在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时期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披露各方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态度,探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初步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马永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引入的新的一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业内人士通常将其称为"第十三项原则"。与以往相比,在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更加强调和注重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将其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中,在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或披露环节更加提倡并强调该原则的运用。本文拟就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对该原则的运用作一疏理和剖析,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原则实质内涵的理解,进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更加充分地运用该原则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全华  
资产应如何计价是会计准则制定中最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应如何定义资产和对资产进行分类,进而确定合适的计量模式进行计价。受决策有用性观点的影响,准则的制定在信息观和计量观之间进行了权衡,在历史成本优先的前提下,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这对信息使用者理解资产信息产生了影响,本文阐述了如何理解和掌握计量观下资产信息的变化,以期为学习新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