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2)
2023(10104)
2022(8383)
2021(7685)
2020(6226)
2019(13607)
2018(13193)
2017(24176)
2016(13010)
2015(14131)
2014(13400)
2013(12771)
2012(11659)
2011(10632)
2010(10877)
2009(10342)
2008(10245)
2007(9332)
2006(8338)
2005(7515)
作者
(34736)
(29305)
(28969)
(27332)
(18435)
(13694)
(12940)
(11107)
(11092)
(10295)
(9988)
(9771)
(9450)
(9254)
(9079)
(8806)
(8586)
(8396)
(8360)
(8229)
(7303)
(6962)
(6807)
(6689)
(6599)
(6485)
(6462)
(6414)
(5775)
(5751)
学科
管理(51044)
(47439)
(47433)
经济(47340)
(42981)
企业(42981)
(17637)
(16668)
业经(16531)
方法(16508)
(16433)
技术(15886)
中国(14713)
数学(12885)
数学方法(12731)
技术管理(12163)
(11882)
农业(11249)
(10207)
财务(10184)
财务管理(10162)
(9923)
银行(9903)
体制(9750)
企业财务(9733)
(9639)
(9496)
(9074)
金融(9072)
(8893)
机构
学院(180412)
大学(180086)
(74083)
管理(73260)
经济(72544)
理学(62958)
理学院(62331)
管理学(61519)
管理学院(61147)
研究(57955)
中国(45097)
(38704)
(36491)
科学(31834)
财经(29554)
(28327)
中心(26913)
(26824)
(26791)
(24758)
研究所(23750)
业大(23079)
经济学(22824)
北京(22484)
(22265)
师范(22051)
(22040)
财经大学(21979)
(21674)
商学(20473)
基金
项目(121180)
科学(98570)
研究(92867)
基金(89265)
(76615)
国家(75922)
科学基金(67074)
社会(62615)
社会科(59288)
社会科学(59273)
(48323)
基金项目(47132)
教育(42815)
自然(40690)
自然科(39802)
自然科学(39794)
(39684)
自然科学基金(39148)
编号(36103)
资助(33357)
(31735)
(30157)
成果(30107)
创新(28637)
重点(27302)
(27101)
国家社会(26429)
课题(26124)
(25678)
教育部(24128)
期刊
(88242)
经济(88242)
研究(55618)
中国(42858)
(31944)
管理(31930)
(25669)
科学(25174)
学报(24366)
教育(21981)
大学(20300)
学学(19083)
(18079)
金融(18079)
农业(16922)
技术(15974)
业经(15530)
财经(15270)
经济研究(13254)
(13214)
科技(11131)
问题(10731)
技术经济(9249)
(9161)
现代(8673)
(8127)
论坛(8127)
(8036)
财会(8021)
(7879)
共检索到277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业葳  
当前,中国乡村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乡村社会矛盾日趋严峻,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治理主体的新乡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在化解乡村民众间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区域稳定等问题上初步显现其重要功能。本文从理论上对新乡贤治理的法治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为新乡贤组织制度在中国创新乡村治理思路与治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业葳  
当前,中国乡村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乡村社会矛盾日趋严峻,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治理主体的新乡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在化解乡村民众间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区域稳定等问题上初步显现其重要功能。本文从理论上对新乡贤治理的法治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为新乡贤组织制度在中国创新乡村治理思路与治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龙  
新乡贤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尽管不同地区新乡贤群体由于结构不同导致其社会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乡村慈善功能应是各地新乡贤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乡村慈善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急需外部新资源注入推动。只有对中国新乡贤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搭建合适的平台实现新乡贤资源与乡村慈善项目的有效对接,积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慈善,才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新乡贤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改善乡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敏  
基于广东清远市九龙镇乡贤理事会治村实践的考察发现:在传统宗族文化浓厚的若干自然村落,其乡贤理事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通过"长老(村长)+房头"的组织架构、"私对私"的集体行动逻辑以及民主治理机制,有效地激活了"有主体"的村民自治,从而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志艳  林文  
新乡贤是指曾经有乡籍而后来离乡,但心系乡土而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主要包括在外为官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回乡献智,或在外置业而返乡投资,或长期扎根乡间的知识型农民等,愿意为乡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而无私奉献的一群人。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乡村秩序守护者角色,是乡村治理的推动者。通过新乡贤的集聚力量,深挖乡村产业、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人才等资源,对一个区域迈向共同富裕来说很是关键。为新乡贤搭建贡献智慧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发挥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龙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