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6)
- 2023(8615)
- 2022(7151)
- 2021(6671)
- 2020(5316)
- 2019(12625)
- 2018(12204)
- 2017(22958)
- 2016(12655)
- 2015(14400)
- 2014(14548)
- 2013(14545)
- 2012(13874)
- 2011(12667)
- 2010(13105)
- 2009(12200)
- 2008(12261)
- 2007(11412)
- 2006(9869)
- 2005(8554)
- 学科
- 济(54517)
- 经济(54454)
- 业(33825)
- 农(29611)
- 管理(29373)
- 方法(23941)
- 企(21681)
- 企业(21681)
- 数学(21465)
- 数学方法(21275)
- 农业(19826)
- 中国(15394)
- 业经(14467)
- 财(13752)
- 地方(12539)
- 制(11181)
- 学(10871)
- 贸(10220)
- 贸易(10216)
- 易(9943)
- 发(8673)
- 银(8434)
- 银行(8414)
- 收入(8318)
- 理论(8253)
- 融(8105)
- 金融(8103)
- 行(8016)
- 农业经济(7885)
- 和(7511)
- 机构
- 学院(187278)
- 大学(184448)
- 济(74798)
- 经济(72934)
- 管理(67656)
- 研究(62988)
- 理学(57811)
- 理学院(57117)
- 管理学(56078)
- 管理学院(55715)
- 中国(47982)
- 农(40045)
- 科学(38966)
- 京(38107)
- 财(34040)
- 所(32169)
- 中心(30668)
- 农业(30355)
- 江(30217)
- 业大(29982)
- 研究所(29154)
- 范(26829)
- 财经(26687)
- 师范(26567)
- 州(24106)
- 经(24039)
- 北京(23870)
- 经济学(23404)
- 院(21892)
- 经济学院(21355)
- 基金
- 项目(121810)
- 科学(93644)
- 研究(92989)
- 基金(84752)
- 家(73022)
- 国家(72265)
- 科学基金(60436)
- 社会(57520)
- 社会科(54002)
- 社会科学(53986)
- 省(49619)
- 基金项目(44819)
- 教育(43775)
- 划(40783)
- 编号(40587)
- 自然(36168)
- 自然科(35221)
- 自然科学(35207)
- 自然科学基金(34569)
- 成果(34027)
- 资助(33751)
- 课题(28231)
- 重点(27689)
- 发(27428)
- 部(26995)
- 创(24977)
- 性(24158)
- 国家社会(23432)
- 年(23367)
- 农(23339)
共检索到279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君
新乡贤发挥作用,是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新乡贤对于乡村治理的合理"嵌入",必须充分利用新乡贤的优势,清除新乡贤治村的障碍,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新乡贤 生成逻辑 实践困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我国各地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基层村庄管理人通常存在着两种治理倾向,一种是"积极村务",一种是"消极村务"。"消极村务"并不意味着村治参与者怠治、懒治,而是指其治理视野更加侧重于村庄文教、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审视"消极村务"的现代村治逻辑,通常还与村落社区的"内卷化发展"现象密切关联。化解此类新问题,须充分挖掘乡村社会中以乡贤为代表的内生性资源。这一类新乡贤群体,在村落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文化中间人"的关键角色。他们能够协助村两委承担村务协商、纠纷调解、文教事业及慈善事业等村庄公益性事务,这对解决村庄"悬浮"治理问题,落实乡村"德治",促进乡贤文化价值回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三重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贤 乡村治理 新乡贤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岩 杨丽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乡村已向现代化乡村逐步转变,但在乡村治理方面,还未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村庄空心化、边缘化现象严重、人力资源流失、乡村治理主体能力下降、制度失灵以及乡村精神文明缺位等。面对困境,新乡贤能够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激励情感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本文理清了新乡贤和乡村治理之间的内部关联,剖释了新乡贤的丰富内涵与现实价值,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策略建议,进一步强化新乡贤参与村治功能,走出乡村治理困境。
关键词:
新乡贤 乡贤文化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冬冬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新乡贤文化 乡村治理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近年来由地方探索推行的农村网格化管理实践成为疏解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网格化",这一治理方式有助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但在当下部分农村社区还面临着"网格乏力""格网不畅""格中缺人"等诸多新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网格化实践理念出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甚至是"治理"的新趋势演变,新乡贤群体逐渐成为嵌入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一股潜在力量。通过挖掘中国乡村社会"礼俗互动"的文化逻辑和运作传统,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基层乡村"德治"环节中的关键衔接功能,有效打通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下情上达"渠道,能够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推动新乡贤的"德治"优势转化为基层乡村社会"网格"治理效能。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新乡贤 德治 礼俗互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闯
乡村教师本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但在偏重专业身份的现代社会教师发展模式中,逐渐丧失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者的公共身份,成为在乡村中的"异乡人"。公共身份的丧失是乡村教师退化为彻底"职业人"的直接产物,根源在于国家法定建构、专业主义引领、技术官僚规训、离土离乡趋向的共同作用。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自愿、主动甚至自觉走向"新乡贤"的返场方式,重新找回公共身份,自发回归乡村教育者与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主导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助推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行为示范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诺斯悖论 利益博弈 乡村治理 法治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瑞
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本应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维观念滞后、投入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等诸多内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因此,亟需突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丹淅
农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由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政策系统碎片化、供需结构失衡等主要诱因,使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明显不足。新时代,以农为本积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联合体;以生为本着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闭合系统;以人为本稳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津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村民参与村治事务不足并同时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分析认为,村民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其实遵循统一的行动逻辑:利益最大化逻辑、合法性逻辑和道义性逻辑。这三种逻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村民与村治组织之间形成了“强管理-弱互动”的关系结构。这种呈锁定状态的关系结构不利于农村治理制度的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村民对基层治理组织信任的维系,也导致村民在村治当中参与不足。为破解困境,需要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村民合法财产和相关利益,用发展的眼光持续推进农村治理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