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6)
- 2023(12669)
- 2022(10653)
- 2021(9805)
- 2020(8050)
- 2019(18295)
- 2018(18159)
- 2017(33164)
- 2016(17966)
- 2015(20700)
- 2014(20826)
- 2013(20359)
- 2012(19388)
- 2011(18128)
- 2010(18145)
- 2009(17304)
- 2008(16906)
- 2007(15274)
- 2006(13841)
- 2005(13039)
- 学科
- 济(93510)
- 经济(93398)
- 管理(55748)
- 业(48278)
- 企(40385)
- 企业(40385)
- 方法(30854)
- 中国(26999)
- 数学(26754)
- 数学方法(26564)
- 地方(20967)
- 财(20534)
- 制(20360)
- 农(20264)
- 业经(18953)
- 学(17083)
- 贸(16353)
- 贸易(16342)
- 易(15913)
- 体(15500)
- 银(14939)
- 银行(14921)
- 融(14671)
- 金融(14664)
- 行(14472)
- 地方经济(14034)
- 环境(13625)
- 农业(12822)
- 和(12409)
- 策(12363)
- 机构
- 大学(269076)
- 学院(266795)
- 济(126175)
- 经济(123851)
- 研究(101300)
- 管理(97279)
- 理学(82016)
- 理学院(81046)
- 管理学(79979)
- 管理学院(79443)
- 中国(79107)
- 财(59049)
- 京(57840)
- 科学(54949)
- 所(50596)
- 财经(45746)
- 研究所(45266)
- 中心(44468)
- 经(41506)
- 经济学(40812)
- 江(40587)
- 农(38839)
- 北京(37372)
- 经济学院(36346)
- 院(36240)
- 范(34598)
- 师范(34287)
- 财经大学(33691)
- 业大(32681)
- 州(31485)
- 基金
- 项目(167434)
- 科学(133260)
- 研究(126189)
- 基金(123723)
- 家(107037)
- 国家(106212)
- 科学基金(90455)
- 社会(84326)
- 社会科(80071)
- 社会科学(80057)
- 基金项目(63527)
- 省(61947)
- 教育(57836)
- 自然(54137)
- 划(52912)
- 自然科(52864)
- 自然科学(52848)
- 自然科学基金(51945)
- 资助(51011)
- 编号(49439)
- 成果(42229)
- 部(39184)
- 重点(38422)
- 发(37409)
- 国家社会(36389)
- 课题(36025)
- 制(35645)
- 创(34366)
- 教育部(34355)
- 中国(33508)
- 期刊
- 济(150670)
- 经济(150670)
- 研究(90586)
- 中国(61253)
- 财(46298)
- 管理(40957)
- 学报(37671)
- 科学(37123)
- 农(36672)
- 大学(29790)
- 教育(29382)
- 融(28274)
- 金融(28274)
- 学学(27865)
- 经济研究(25381)
- 财经(24823)
- 农业(24673)
- 技术(23722)
- 经(21630)
- 业经(20776)
- 问题(19412)
- 贸(18236)
- 国际(16992)
- 世界(16800)
- 技术经济(14249)
- 业(13650)
- 统计(12362)
- 现代(12106)
- 经济问题(11932)
- 坛(11869)
共检索到433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余德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1978年为界分别形成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三步走"战略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应建立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不同的体制模式。具体来说,除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恢复时期和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整时期这两个特殊阶段外,1949—1978年我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观指导下共推行过"一五"、"大跃进"、备战、"洋跃进"四个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由此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集权模式与分权模式,即苏联式中央高度集权型体制与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体制。与之不同的是,1978年以来随着"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第一阶段,即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任务的递进承接、分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经历了逐步探索、初步建立、不断完善等几个阶段。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拓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回顾和总结新中国外贸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贸体制机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了当前正在推动的改革进程和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提炼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贸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体制机制改革对中国外贸实现历史性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外贸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开放倒逼国内改革、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等。同时总结了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突破性制度创新推进阻力大、政策碎片化、法制建设滞后、要素流动不足、市场主体待遇存在差异和国际经贸规则引领能力不强等。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外贸体制机制改革 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康
文章通过引入国家能力、市场竞争和社会信念等概念,为理解新中国70年来经济体制变革的演进路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发现,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是在经济效率、政治权力和社会信念等多重逻辑的作用与互动中推进的,而具体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受制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以及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偏好,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工业化的政治经济遗产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逻辑起点。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两个互相不否定"是正确理解新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以及长期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伊然
建国70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经济外交反映着一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判断、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权衡排序,以及对战略意图之实施方案的选择。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经济外交的丰富内涵可以被归纳为一条简明的线索,即如何在特定的国际秩序背景下,以有效可行的方式寻求国家核心利益的实现乃至提升。中国在不同阶段特有的秩序观和利益观构成了关于决策背景和追求目标的理解,进而影响和塑造了关于具体路径的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舒展 罗小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历史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都是特定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客观评价其历史成就和不足,为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借鉴。21世纪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客观要求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从分散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更加强调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转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三权分置"引导承包地优先以整村流向村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集体经济规模效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汉民 孔令乾 鲁彦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中,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外贸国家统制,由国家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外贸企业缺乏自主权,外贸主要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对内放权让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市场、推动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主线,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实现了外贸体制的根本变革。外贸体制的变迁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回顾我国贸易体制的变迁历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是中国外贸体制变迁的重要特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振 孔祥智
农业经营体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历来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的5个发展阶段,运用农业生产"统分结合"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了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规律,形成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市场与政府共同决定着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政府的"有意"越位与"无意"缺位是统分关系长期失衡的制度性原因,形成了农业经营体制强制调整与自我调节的两类变迁路径。第二,生产关系调整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制度变迁能否持续的前提,也是检验农业经营体制生命力的试金石。第三,政府主导的农业经营体制强制性变迁易陷入"统"的过多或"分"的过细的不协调状态。最四,70年来农业经营体制呈现出从家庭经营走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变化轨迹,再次表达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天然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财政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积极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逐步探索形成一套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财政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加力推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在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思源 朱强 李琳琳 沈琪霞
粮食政策即为解决粮食数量与粮食价格的一种施政方针,其计划措施的得失,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巨大,且现在世界粮食的总产量虽然充足,不过在区域分配上却极为不均,若一国粮食政策错误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又无法及时由国际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则会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与制度经历了反复的波折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值得反思。
关键词:
粮食 粮食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思源 朱强 李琳琳 沈琪霞
粮食政策即为解决粮食数量与粮食价格的一种施政方针,其计划措施的得失,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巨大,且现在世界粮食的总产量虽然充足,不过在区域分配上却极为不均,若一国粮食政策错误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又无法及时由国际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则会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与制度经历了反复的波折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值得反思。
关键词:
粮食 粮食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在新中国60年历程里,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产业产值由1949年占总产值的70%下降到2008年的11%;城镇人口由1949年占总人口的11%上升到2008年的46%;全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08年22698元。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然后又在1978年以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本文试图解释这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曹雷
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是一个辉煌整体,是"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具体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八大后新时代三大阶段,先后形成初等富强、次中等富强和世界经济体系"准中心"的中等富强。新中国与旧中国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的实证数据,均证明新中国前30年也取得了辉煌绩效,并为改革开放积累下雄厚的基础,如人口、公地、国资、科教、产业、保障制度和国际环境等。需对期间的失误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而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建设绩效对立起来,有意贬低前30年的成就来论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成就。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建设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都是在探索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核心框架下展开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贺平
70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型""回归型""融入型"和"引领型"四个阶段。经济外交中,"经济"与"外交"日益实现双向互动,越来越体现出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双重特性。影响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变化;世界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对于国际格局及世界经济的战略立场;中国对于经济与外交关系的整体认知和态度。由此促使70年来的中国经济外交在行为主体、手段方式、机制建设、风格取向和内外联动上表现出一系列的整体演变特征。
关键词:
经济外交 战略意图 影响因素演变特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史丹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工业发展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中国现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新中国70年工业的发展战略与理论创新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修正、再创新、再修正的循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环境将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变化:一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消费升级对中国工业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战略机遇期仍存在;三是新技术、新经济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将愈加深刻,中国工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需求升级、竞争加剧的裂变期。展望中国工业发展前景,有五大特征:一是主动作为,发展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二是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不二法宝;三是产业融合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四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五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更紧密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