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9)
2023(11210)
2022(9528)
2021(9105)
2020(7362)
2019(16910)
2018(16501)
2017(30963)
2016(16775)
2015(19016)
2014(18759)
2013(18331)
2012(17449)
2011(16061)
2010(16064)
2009(15497)
2008(15355)
2007(13451)
2006(12250)
2005(11546)
作者
(45699)
(38552)
(38091)
(36568)
(24728)
(18220)
(17304)
(14684)
(14663)
(13821)
(13169)
(12797)
(12508)
(12334)
(12325)
(11883)
(11417)
(11164)
(11029)
(10885)
(9882)
(9306)
(9132)
(8759)
(8722)
(8635)
(8477)
(8466)
(7716)
(7556)
学科
(67561)
经济(67465)
管理(53807)
(47217)
(38411)
企业(38411)
方法(25677)
中国(23932)
数学(22638)
数学方法(22405)
(21603)
(20178)
(19235)
(16765)
贸易(16757)
(16512)
环境(14932)
业经(14798)
(13597)
银行(13588)
(13147)
(12914)
(12804)
(12673)
金融(12671)
(12415)
农业(12359)
(11860)
财务(11832)
财务管理(11802)
机构
大学(240217)
学院(238133)
(111471)
经济(109432)
管理(89589)
研究(89395)
理学(75754)
理学院(74903)
管理学(74012)
管理学院(73527)
中国(71778)
(55231)
(51314)
科学(47694)
(43968)
财经(41982)
中心(40348)
研究所(39216)
(38286)
(35971)
经济学(35635)
(33805)
北京(33280)
(32295)
经济学院(31849)
(31125)
财经大学(31064)
师范(30918)
业大(28287)
(27711)
基金
项目(151314)
科学(121669)
研究(116023)
基金(113363)
(97493)
国家(96721)
科学基金(83123)
社会(77797)
社会科(73867)
社会科学(73854)
基金项目(57832)
(54541)
教育(52883)
自然(49967)
自然科(48766)
自然科学(48754)
自然科学基金(47926)
(47258)
资助(46965)
编号(45746)
成果(39440)
(36409)
(34625)
重点(34519)
国家社会(33648)
(32913)
课题(32443)
教育部(32037)
中国(31217)
(31122)
期刊
(127836)
经济(127836)
研究(82039)
中国(53849)
(43161)
管理(35476)
科学(32103)
(32068)
学报(31282)
(28500)
金融(28500)
教育(26421)
大学(25385)
学学(23524)
财经(21964)
农业(21655)
经济研究(21528)
(19029)
技术(18996)
业经(18193)
(17181)
问题(16551)
国际(15834)
世界(14803)
(11533)
技术经济(11160)
理论(11084)
现代(10770)
(10450)
论坛(10450)
共检索到385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小筠  刘戒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构建到全面提升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前工业污染防治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21世纪的"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实现了多次重大战略转型;政策理念经历了从"污染防治观"到"生态文明观"的演变,政策类别则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到市场激励,再到公众参与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演进。新时代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应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并加强环境规制政策与财税、金融、创新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和楠  侯石安  
从负向保护、调整过渡到全面支持,我国逐步形成以价格支持、挂钩直补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为主的财政支粮政策框架,有效提升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宏观调控力和国际合作水平,粮食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结合中长期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及财政支粮的实际困境,有必要采取如下改革举措以完善现行财政支粮政策:逐步推进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释放补贴政策效应;强化实施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助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注重完善粮食主产区及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政策;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于潇  
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显示内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外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政府失灵。回顾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经历了从命令-控制型规制政策主导到多元化规制政策和谐共生演变。从政策目标-制度安排-政策举措-资源环境问题-规制政策的逻辑思路看,不同时期环境规制政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指向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的考察表明,政府在强化内生性规制政策、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
[期刊] 改革  [作者] 谢秀军  陈跃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政策始终坚持以回应民生期盼、化解民生难题、谋求民生福祉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完善就业政策,应在调结构、保民生、补短板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使广大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振  孔祥智  
农业经营体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历来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的5个发展阶段,运用农业生产"统分结合"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了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规律,形成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市场与政府共同决定着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政府的"有意"越位与"无意"缺位是统分关系长期失衡的制度性原因,形成了农业经营体制强制调整与自我调节的两类变迁路径。第二,生产关系调整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制度变迁能否持续的前提,也是检验农业经营体制生命力的试金石。第三,政府主导的农业经营体制强制性变迁易陷入"统"的过多或"分"的过细的不协调状态。最四,70年来农业经营体制呈现出从家庭经营走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变化轨迹,再次表达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天然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演进,政策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走向兼顾个人价值和知识价值;教师教育模式由单一独立的定向模式走向开放多元的一体化模式;政策目标由增加教师数量变为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由注重知识技能提高转变为兼顾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将继续强调教育公平,更加重视教师德育,注重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法律法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齐春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21世纪之前,工具性价值取向占主导,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性价值取向为主,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逐步转移至经济性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教育方针的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步彰显。整体而言,我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存在由国家中心向以人为本过渡、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由单一价值走向价值整合的特点。未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将在注重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推动本体价值深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越  陈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经历了鼓励增长、放任增长和严格控制增长等几个阶段,以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然而人口政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也加速了生育率下降,加深了老龄化程度,对劳动力资源供给、社会养老负担等构成挑战。建议加强战略研究、重构人口政策,遵循人口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矛盾;调整战略布局,挖掘人口红利,收获人力资源红利,激活老年人口红利;完善配套体系、反哺社会生育,构建鼓励生育的积极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体系,形成国家、社会、制度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让民众"生得起、生得下、养得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德吉夫  包艳华  
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进行梳理,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以政治逻辑为主要取向的重点高校阶段、以经济逻辑为主要取向的工程建设阶段和以教育逻辑为主要取向的内涵发展阶段,对各阶段政策工具的特点展开论述,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长期性,阐述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复杂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汪安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教育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同时,乡村教师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70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必须继续完善乡村教师教育政策,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冯明  
本文从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五个维度,系统地回顾梳理新中国70年来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变迁,并着重探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特征。当前,基础货币创造机制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货币政策多元目标之间易出现冲突,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并存,多种新型结构性工具的有效性仍有待实践检验;货币政策规则以削峰填谷式的相机决策为主,尚未形成明确的量化规则;货币政策传导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传导不顺畅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最后,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重大变化,分析了我国既有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四个方面的突出挑战,并分别从上述五个维度探讨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方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应中  
产教融合政策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立足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历经初步探索、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五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心理等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昂贵的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互相交错,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中,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理性选择,构成了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贯成  李学增  王茜月  
研究目的: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制度变迁理论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产生"外部利润",引起利益主体的初级行动和次级行动,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自由流转到宽松流转到限制流转再到当前的"三权分置"等阶段,始终与同时代的乡村发展战略相互呼应、互为因果。须从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出发,逐步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显化宅基地的资产功能,着力激发城乡社会创造活力和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不断促进宅基地制度变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董新辉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脉络表现为立法思想从公权主导向私权彰显的转变,治理体系从城乡二元向城乡统一的转变以及权利属性从保障属性主导向财产属性凸显的转变三条主线,并形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的现状。无论是政策实践探索中宅基地置换模式、宅基地资本化补偿(地票)的流转模式,还是理论探索中的法定租赁权、地上权的流转路径,实质都是为凸显宅基地资产价值等私益属性,而在赋予宅基地使用权更多权能的思路上所作的努力。但是,宅基地使用权公益与私益的双重属性又导致这些在私益权能上的扩张与宅基地自身公益权能无法根本兼顾和融合,这是宅基地制度改革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症结所在。"三权分置"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而言,既是宏观思路上的全新路径,也是微观构造上的流转模式。"三权分置"放弃了对宅基地使用权自身权能的扩展,走的是一条在"两权分离"基础上对宅基地使用权作出进一步权利分解的全新路径,通过新分解的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实现宅基地财产价值,通过新派生的宅基地资格权保留在农户手中继续维护宅基地的保障属性,实现了公益与私益的兼顾,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应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