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2)
- 2023(17461)
- 2022(15200)
- 2021(14537)
- 2020(12226)
- 2019(28871)
- 2018(28454)
- 2017(53662)
- 2016(29186)
- 2015(33449)
- 2014(33500)
- 2013(33176)
- 2012(30626)
- 2011(27693)
- 2010(27373)
- 2009(25403)
- 2008(25080)
- 2007(21563)
- 2006(18364)
- 2005(16179)
- 学科
- 济(120355)
- 经济(120229)
- 管理(80455)
- 业(77009)
- 企(62665)
- 企业(62665)
- 方法(58315)
- 数学(51612)
- 数学方法(50971)
- 中国(33445)
- 农(32081)
- 财(29486)
- 学(26489)
- 业经(24720)
- 贸(23694)
- 贸易(23685)
- 地方(23081)
- 易(23022)
- 农业(21336)
- 制(20515)
- 和(18648)
- 务(18574)
- 财务(18493)
- 财务管理(18451)
- 理论(18326)
- 环境(18088)
- 企业财务(17444)
- 银(17295)
- 银行(17240)
- 技术(17155)
- 机构
- 大学(420095)
- 学院(416433)
- 济(170176)
- 经济(166646)
- 管理(163693)
- 研究(143442)
- 理学(142587)
- 理学院(140935)
- 管理学(138272)
- 管理学院(137533)
- 中国(106603)
- 科学(89912)
- 京(89786)
- 财(74680)
- 所(72540)
- 农(69361)
- 研究所(66646)
- 中心(64940)
- 业大(63640)
- 财经(60805)
- 江(58324)
- 北京(56966)
- 范(55457)
- 经(55398)
- 师范(54931)
- 农业(54654)
- 院(52119)
- 经济学(51703)
- 州(47443)
- 经济学院(46735)
- 基金
- 项目(288642)
- 科学(226539)
- 基金(210634)
- 研究(207300)
- 家(184565)
- 国家(183111)
- 科学基金(156608)
- 社会(130207)
- 社会科(123350)
- 社会科学(123317)
- 基金项目(111840)
- 省(110819)
- 自然(103414)
- 自然科(101008)
- 自然科学(100979)
- 自然科学基金(99159)
- 教育(95458)
- 划(94405)
- 资助(87747)
- 编号(83803)
- 成果(67499)
- 重点(64744)
- 部(64113)
- 发(60991)
- 创(59014)
- 课题(57460)
- 科研(55818)
- 创新(55212)
- 教育部(54652)
- 大学(54012)
- 期刊
- 济(178216)
- 经济(178216)
- 研究(120502)
- 中国(74961)
- 学报(68632)
- 科学(63134)
- 农(61889)
- 管理(56906)
- 财(56542)
- 大学(51490)
- 学学(48342)
- 农业(43226)
- 教育(42802)
- 技术(36189)
- 融(31899)
- 金融(31899)
- 经济研究(29509)
- 财经(28968)
- 业经(28216)
- 经(24776)
- 问题(23567)
- 业(23249)
- 图书(21885)
- 技术经济(20322)
- 版(19968)
- 贸(19737)
- 统计(19638)
- 理论(19619)
- 资源(19439)
- 科技(19327)
共检索到599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人口迁移在三大人口变动中最活跃,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然而,文章通过对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迁移强度分布、人口迁移流分布的考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分布具有明显的顽健性。胡焕庸线历时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频繁的人口迁移仍未能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其稳定性。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第一自然的决定作用密切相关。只要第一自然不变化,中国的人口分布及胡焕庸线就会保持高度稳定,人口迁移分布也不太可能失去顽健性而导致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的改变。
关键词:
顽健性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牛叔文 郭晓东 刘正广 李国柱 曾明明
文章依据近百年来分区域人口统计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分析甘肃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点。近百年来甘肃经济社会状况的巨变引起75个县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的变化,特别是以兰州市为重心的陇中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对人口分布的集中效应;而陇南地区在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反映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比重与时间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美玲 封志明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关键词:
GIS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胡焕庸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春山,罗彦,朱红
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 2 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 :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 1 0年变缓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 ;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 ,均衡化 ,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 ,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关键词:
广州 人口分布 人口增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继霞 汪东升 吴丽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齐春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21世纪之前,工具性价值取向占主导,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性价值取向为主,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逐步转移至经济性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教育方针的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步彰显。整体而言,我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存在由国家中心向以人为本过渡、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由单一价值走向价值整合的特点。未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将在注重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推动本体价值深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思源 朱强 李琳琳 沈琪霞
粮食政策即为解决粮食数量与粮食价格的一种施政方针,其计划措施的得失,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巨大,且现在世界粮食的总产量虽然充足,不过在区域分配上却极为不均,若一国粮食政策错误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又无法及时由国际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则会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与制度经历了反复的波折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值得反思。
关键词:
粮食 粮食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思源 朱强 李琳琳 沈琪霞
粮食政策即为解决粮食数量与粮食价格的一种施政方针,其计划措施的得失,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巨大,且现在世界粮食的总产量虽然充足,不过在区域分配上却极为不均,若一国粮食政策错误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又无法及时由国际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则会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与制度经历了反复的波折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值得反思。
关键词:
粮食 粮食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晓利 陈鹏
立足于教育政策文本,结合重要历史资料和标志性教育改革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发现:我国技工教育大致经历了以高效服务生产为主导的技工教育蓬勃兴起阶段,以适应政治探索为特点的技工教育曲折发展阶段,以应对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工教育恢复调整阶段,以满足国家深化改革为抓手的技工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以实现长效发展为重心的技工教育内涵丰富阶段等五个阶段。回顾、检视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认识技工教育在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为未来我国技工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性借鉴,促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技工教育新格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汉民 孔令乾 鲁彦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中,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外贸国家统制,由国家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外贸企业缺乏自主权,外贸主要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对内放权让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市场、推动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主线,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实现了外贸体制的根本变革。外贸体制的变迁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回顾我国贸易体制的变迁历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是中国外贸体制变迁的重要特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