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6)
- 2023(12510)
- 2022(10485)
- 2021(9652)
- 2020(7792)
- 2019(17985)
- 2018(17646)
- 2017(31993)
- 2016(17004)
- 2015(19426)
- 2014(19393)
- 2013(19365)
- 2012(18597)
- 2011(17537)
- 2010(17632)
- 2009(16467)
- 2008(16095)
- 2007(13975)
- 2006(12789)
- 2005(12096)
- 学科
- 济(101781)
- 经济(101705)
- 管理(42617)
- 业(39351)
- 方法(36274)
- 数学(32817)
- 数学方法(32430)
- 中国(30275)
- 企(29289)
- 企业(29289)
- 地方(25985)
- 农(21835)
- 业经(18881)
- 贸(17737)
- 贸易(17722)
- 易(17148)
- 学(17070)
- 地方经济(16134)
- 融(15328)
- 金融(15328)
- 财(14898)
- 农业(14867)
- 制(14622)
- 银(14620)
- 银行(14610)
- 行(14366)
- 发(14285)
- 环境(13904)
- 和(12144)
- 技术(10970)
- 机构
- 大学(256927)
- 学院(254385)
- 济(124229)
- 经济(122180)
- 研究(101878)
- 管理(92511)
- 中国(78921)
- 理学(78165)
- 理学院(77182)
- 管理学(75826)
- 管理学院(75332)
- 科学(56895)
- 京(56275)
- 财(52741)
- 所(51716)
- 研究所(46526)
- 中心(44409)
- 财经(41266)
- 经济学(40382)
- 农(38712)
- 经(37679)
- 江(37276)
- 北京(37264)
- 院(36264)
- 经济学院(36029)
- 范(35221)
- 师范(34933)
- 业大(31971)
- 科学院(30816)
- 财经大学(30559)
- 基金
- 项目(162102)
- 科学(129273)
- 研究(120429)
- 基金(119697)
- 家(104308)
- 国家(103499)
- 科学基金(87872)
- 社会(80633)
- 社会科(76731)
- 社会科学(76717)
- 基金项目(60720)
- 省(60123)
- 教育(54478)
- 自然(52879)
- 自然科(51674)
- 自然科学(51665)
- 划(51652)
- 自然科学基金(50756)
- 资助(50213)
- 编号(46214)
- 发(41237)
- 成果(38589)
- 重点(37378)
- 部(37165)
- 国家社会(35210)
- 发展(34015)
- 课题(33572)
- 展(33492)
- 创(33248)
- 中国(32598)
- 期刊
- 济(145634)
- 经济(145634)
- 研究(87865)
- 中国(57947)
- 管理(37807)
- 财(37482)
- 农(36770)
- 科学(36114)
- 学报(36092)
- 教育(28407)
- 大学(28216)
- 融(28214)
- 金融(28214)
- 学学(26171)
- 农业(25666)
- 经济研究(25600)
- 技术(23561)
- 财经(21797)
- 业经(20579)
- 经(19082)
- 问题(18920)
- 贸(17890)
- 国际(17112)
- 世界(16874)
- 统计(15437)
- 技术经济(14954)
- 业(14653)
- 策(13421)
- 决策(12140)
- 经济问题(11756)
共检索到416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稳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7年的经济对外开放探索阶段,1978~2000年的从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过渡阶段,2001~2012年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阶段,2013年至今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与深化阶段。未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应坚持如下取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持续提升全面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并促使其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跃迁;提升经济对外开放宽度和深度以积极应对国际不确定性;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依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全球规则制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进清 温荣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逻辑演进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根据前期研究不足和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发展需求,探讨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主流趋向。研究发现,7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师研究大致经历了教师教育建制研究(1949—1999年)、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研究(2000—2009年)、教师多维专业发展研究(2010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具体涉及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心理健康、双语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教师资源配置及激励管理等方面;研究者开始从单一文献研究走向调查研究再到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问题,研究范式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展望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趋向,学者需要在"理论自信"引领下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理论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强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研究,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维度推进民族地区教师跨文化研究,并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多元综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民族地区 教师研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1949—2019年,回顾这70年,新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怎么理解新中国70年发展中的财政呢?财政的逻辑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成威
新中国70年,财政支撑着国家发展蕴含在三条逻辑线索当中。一是不确定性与风险逻辑,即财政致力于化解各种公共风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构建国家发展的确定性。二是社会主义与人民逻辑,即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用于国家发展目标,强调财政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做文章。三是行为主义与创新逻辑,即按照行为主义的思路考虑财政发展和改革以及财政各项制度设计,坚持在实践当中完善各项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国家发展出现重大风险。在新时代,上述逻辑依然成立,但又有新的内涵,总体上要以推动整体性发展和改革为目标,以应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为任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财政逻辑 公共风险 人民逻辑 创新逻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鹏飞 辛灵 孙文莉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个阶段,即艰难探索、尝试发展、调整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历程及其政策演变发现:动因变迁深刻影响区位与行业变迁、制度创新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有的驱动因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成功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同时,根据实践历程与理论探讨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结构图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高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绩效、增强政府与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蕴萍 赵建 叶丹
收入分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各个层面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前,主要采取的是工资分、计时制和职位等级制等,讲求的是同一层级内的平均主义和绝对公平。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变迁举措从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到要素市场的建立和深化,再到财产性收入的确认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都极大地提高了要素的活力和积极性,对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缩减收入差距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更有效率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是新时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更多新要素参与,三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是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人力资本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演变构成了理解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维度,呈现出了我国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的壮阔图景,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前后连续、相互贯通的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变革生产关系,重工业发展与基本民生保障并驾齐驱,呈现出"经济与民生平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高生产力,先行发展经济,为民生水平提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呈现出"经济先行,民生为标"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时代,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敏 谢敏敏
中小学组织结构的革新是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语境进行宏大的叙事方式考察,疏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组织结构的变迁轨迹及其逻辑特征。从变迁轨迹来看,我国中小学组织结构变迁依循了由专业化隐匿阶段的混乱结构到专业化探索阶段的权威结构,再到专业化发展阶段的韦伯机构,最后到专业化深化阶段的专业结构的演进之路。从逻辑特征来看,呈现了“权力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的权力内容演化特征、“政本固权—教本富权—人本强权”的权力取向演进特征以及“集权管理—分权协作—赋权增能”的权力操作演变特征。我国中小学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向为嵌入分权时序、创设多层权力空间、融摄新型权力范式,以发展组织的专业化、柔性化与无边界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永秀 宁启
从思想认识的深化、制度的变迁和体制的创新等角度来划分,改革开放4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同等待遇论""重要基础论"五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探索、建立并完善的缩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非公有制经济将持续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非公有制经济将在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琪 连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发展动能呈现出要素动能注入、空间动能延展、结构动能释放、配置动能优化等不断调整和演变的态势,推动我国工业结构持续升级和变大变强。工业发展动能演变呈现了一定的逻辑特征,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逻辑、目标与手段相互适应的逻辑、一般规律与特色探索有机结合的逻辑、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相互协调的逻辑、利益与责任共同兼顾的逻辑,这些逻辑贯穿于中国特色工业化的进程,也启示着当前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应做到改革先行、创新引领、供需对接、公平为本、绿色为底、统筹兼顾。
关键词:
工业发展动能 动能转换 演变逻辑 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路兴隆
东北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则出现了增长相对滞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现象。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高度契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在一个阶段的契合会产生路径依赖;要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解放思想是东北地区破解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东北经济 人口流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振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战略、21世纪初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区域发展的中国之路。本文以史实资料为依据,梳理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格局、区域战略及政策的变迁过程,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新中国70年 区域战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不平等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