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9)
- 2023(11243)
- 2022(9228)
- 2021(8787)
- 2020(6954)
- 2019(16189)
- 2018(15747)
- 2017(28799)
- 2016(15700)
- 2015(17461)
- 2014(17301)
- 2013(16917)
- 2012(15838)
- 2011(14595)
- 2010(14440)
- 2009(13687)
- 2008(13502)
- 2007(11527)
- 2006(10428)
- 2005(9912)
- 学科
- 济(66825)
- 经济(66728)
- 管理(43861)
- 业(39309)
- 企(31581)
- 企业(31581)
- 方法(23749)
- 中国(23484)
- 农(21644)
- 数学(21094)
- 数学方法(20928)
- 财(20074)
- 制(19568)
- 业经(16722)
- 农业(14000)
- 体(13727)
- 贸(13631)
- 贸易(13622)
- 易(13407)
- 银(12976)
- 银行(12968)
- 行(12578)
- 学(12528)
- 融(12496)
- 金融(12494)
- 体制(11621)
- 发(10918)
- 地方(10792)
- 环境(9953)
- 务(9658)
- 机构
- 大学(218447)
- 学院(214276)
- 济(101194)
- 经济(99479)
- 研究(84429)
- 管理(78719)
- 中国(67948)
- 理学(66532)
- 理学院(65710)
- 管理学(64905)
- 管理学院(64475)
- 财(50224)
- 京(47731)
- 科学(44958)
- 所(41489)
- 财经(37911)
- 中心(37896)
- 研究所(36985)
- 经(34831)
- 经济学(33193)
- 农(33107)
- 江(31732)
- 北京(31038)
- 院(30987)
- 经济学院(29646)
- 范(28918)
- 师范(28716)
- 财经大学(28349)
- 业大(26732)
- 农业(25256)
- 基金
- 项目(139394)
- 科学(111833)
- 研究(106444)
- 基金(104833)
- 家(91363)
- 国家(90635)
- 科学基金(77129)
- 社会(72215)
- 社会科(68499)
- 社会科学(68486)
- 基金项目(53898)
- 省(49258)
- 教育(48427)
- 自然(45513)
- 自然科(44404)
- 自然科学(44391)
- 自然科学基金(43664)
- 划(43282)
- 资助(41892)
- 编号(40923)
- 成果(35283)
- 部(33826)
- 制(32791)
- 国家社会(32239)
- 重点(32206)
- 发(30603)
- 中国(29934)
- 课题(29665)
- 教育部(29606)
- 创(28979)
共检索到352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土地制度是城乡的基础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本底约束变化,城乡土地制度不断演进,形成效率与公平价值目标转变,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边际改进,法律限制与合约自由结合,以及规则与实践的法治保障改善等内在发展理路,奠定了制度发展的逻辑基础。城乡土地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道路等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土地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和发扬成功经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法治建设等的完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龙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强 刘昌宇 唐代盛
我国城市化的演进逻辑体现为人本主义的兴起、市场化方式的介入、"马丘比丘宪章"理念的植入和社会基础的统一性,城市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城市目标模式、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道路模式、城市管理模式、城市体系模式和城市生态模式的转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做实国家战略城市群的基础大都市区的发展,让更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城市化由"雅典宪章"向"马丘比丘宪章"的演进,城市化模式由此演化为"结构形态转换型";另一方面实现从"单向性"城市化向"双向性"城市化转型,设计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对等配置的城乡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乡贤文化"的回归,做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崛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名勇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所进行的一种必然抉择。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运行的情况看,历史上这一制度安排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其存在土地增值收益不能实现城乡共享、使城乡居民收益差距越来越大等四大缺陷,增加了整体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羁绊,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形成共享发展成果的城乡土地制度体系;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的制度安排;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权利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构建城乡统一的宅基地产权制度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巫云仙
新中国70年金融业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从50至70年代计划体制下封闭的金融体系,到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背景下金融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发展定位,最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体现了70年来中国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和诱致性,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既是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历史演进的结果,同时也是70年后金融业再出发的起点。围绕这些方面的深化改革和软硬制度建设,是金融业从大到强,从规模和数量扩张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业的制度变迁,具有方法论和战略意义,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董祚继
土地问题是涉及全民福祉的全局性问题,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经历多次变革,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改善生态为主线,以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和市场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新的土地制度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中国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制度演进的基本经验,为促进城乡土地制度发展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立剑 代秀亮
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多源流模型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大概经历了制度萌芽与停滞、恢复与探索、改革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四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试点与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国力提升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未来展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关键词:
林权制度 变迁 逻辑 经验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广婷 王陈无忌
建国7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有一些珍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演变和实践中,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验,坚持主动变革,从起步探索到战略转变,从尝试摸索到完善成熟,最终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可喜效果。文章首先在详细回顾和总结中国70年来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上,剖析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导向和引进外资的内在逻辑,得出中国政府制定引资政策的理论根基。由此深入探究中国吸引外资所进行的配套制度创新和演变逻辑,分析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引资制度创新的经济学意义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对重要借鉴意义,这是对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最后,文章展望了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在认知和把握新形势、新环境下探讨了中国如何增强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的互动,以及如何更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玉辉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线始终是围绕"公平"与"效率"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进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运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建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以赋予农民群众更加自主的生产经营权;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提高中国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作为改革重心,我国农村实施了"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的政策服务于农民的土地流转。在以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历程中,本文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进行归纳。如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主体由政府主导型转为农民主导型;通过土地权能多元化实现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增强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主旋律等。最后,本文也对未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提出了相关思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淋议 罗箭飞 洪甘霖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应中
产教融合政策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立足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历经初步探索、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五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心理等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昂贵的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互相交错,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中,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理性选择,构成了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鹏宇 马永红 白丽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在国家、学术和市场三重逻辑共同驱动下经历了由萌芽、波动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方向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日益增多;变迁形态以渐进、局部变迁为主,激进、整体变迁阶段性作为"波峰"形态出现。应充分认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机理和规律,探索三重逻辑合理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在招生单位办学自主权、学生自由选择权、招考分离、社会需求响应力等方面继续开展适切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
研究生 招生制度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关键词:
学科 结构调整 政策变迁 制度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