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09)
2023(18543)
2022(15909)
2021(15365)
2020(12361)
2019(28778)
2018(28085)
2017(53277)
2016(28686)
2015(32280)
2014(31958)
2013(31010)
2012(28546)
2011(25731)
2010(25403)
2009(23294)
2008(22441)
2007(19102)
2006(16613)
2005(14647)
作者
(78054)
(65307)
(64478)
(61693)
(41493)
(30955)
(29484)
(25527)
(24802)
(23092)
(22020)
(21974)
(20500)
(20313)
(20198)
(19920)
(19211)
(19158)
(18516)
(18385)
(15966)
(15853)
(15602)
(14850)
(14579)
(14497)
(14198)
(14158)
(13014)
(12728)
学科
(112503)
经济(112375)
管理(79443)
(76411)
(61105)
企业(61105)
方法(51145)
数学(44952)
数学方法(44347)
(33997)
中国(33757)
(29006)
业经(25121)
(23089)
贸易(23079)
农业(22904)
(22525)
(22475)
地方(21659)
(20481)
理论(17931)
(17633)
(17600)
银行(17599)
环境(17549)
(17375)
财务(17299)
财务管理(17264)
技术(16933)
(16880)
机构
大学(394902)
学院(394204)
(163932)
经济(160658)
管理(156308)
理学(135742)
研究(134936)
理学院(134277)
管理学(131980)
管理学院(131265)
中国(102393)
(83352)
科学(80427)
(74257)
(65474)
中心(61769)
研究所(59823)
财经(59448)
(59420)
业大(55500)
(55132)
(54450)
(53488)
师范(53075)
北京(52873)
(49753)
经济学(49726)
农业(46069)
经济学院(44862)
(44854)
基金
项目(273294)
科学(216279)
研究(204708)
基金(199398)
(172682)
国家(171208)
科学基金(147559)
社会(129975)
社会科(123112)
社会科学(123083)
基金项目(104668)
(103836)
教育(94433)
自然(93843)
自然科(91615)
自然科学(91595)
自然科学基金(89939)
(88282)
编号(84158)
资助(81688)
成果(68584)
(61323)
重点(61055)
(58597)
课题(57672)
(56697)
国家社会(54024)
教育部(53162)
创新(52845)
科研(51828)
期刊
(175128)
经济(175128)
研究(118929)
中国(73949)
学报(58698)
管理(56613)
科学(55810)
(55331)
(54719)
教育(47573)
大学(46041)
学学(43025)
农业(38462)
技术(34923)
(34861)
金融(34861)
经济研究(29030)
财经(28528)
业经(28515)
(24533)
问题(22613)
图书(20451)
(19891)
(19630)
理论(18813)
技术经济(18403)
(18132)
科技(18026)
世界(17551)
国际(17405)
共检索到578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昉  王晓博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各阶段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扶贫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享光  张志强  
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为持续反贫困提供了新的起点,也为透视持续反贫困的逻辑和路径提供了现实基础。绝对贫困源于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形成突破自身局限性的生产条件,造成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从而陷入绝对贫困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举国家之力有针对性地创造生产条件(包括一般生产条件和特殊生产条件),突破原有生产方式的局限,开启了小生产主导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走出绝对贫困陷阱,这是中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基本逻辑。但也要看到,贫困地区初始生产条件的改变和伴随这种改变形成的区域生产方式同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方式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完全克服小生产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把小生产排斥的五个方面因素转变成推动生产发展的现实要素,必须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反贫困事业,变革生产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疏通生产条件方面的瓶颈,强化其革命性技术基础,以不断增强其生产方式的弹性和张力,有效融入社会生产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俊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也是我国反贫困的七十年。我国反贫困经历了从集体福利式到经济体制改革式再到开发式、瞄准式、综合式、精准式六个反贫困阶段。总结我国反贫困取得成就的发生逻辑,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反贫困治理的三重维度:经济维度、制度维度、思想维度。但是,在反贫困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警惕政府唱独角戏,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警惕贫困治理层级不平衡,坚持物质扶贫与多维扶贫相统一;警惕反贫困的路径依赖,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导向的耦合效应。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木古楞  苏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国家体制建立"为导向的起步和探索期、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的调整与发展期和以"予人平等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繁荣与成熟期三个阶段。70年间,内蒙古民族教育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核心价值为主导,以地方文化价值为特色,通过制定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回应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公平等多元诉求,呈现出鲜明的国家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内蒙古个性的民族教育之路。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发力,助力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和其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内蒙古经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强  刘昌宇  唐代盛  
我国城市化的演进逻辑体现为人本主义的兴起、市场化方式的介入、"马丘比丘宪章"理念的植入和社会基础的统一性,城市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城市目标模式、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道路模式、城市管理模式、城市体系模式和城市生态模式的转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做实国家战略城市群的基础大都市区的发展,让更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城市化由"雅典宪章"向"马丘比丘宪章"的演进,城市化模式由此演化为"结构形态转换型";另一方面实现从"单向性"城市化向"双向性"城市化转型,设计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对等配置的城乡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乡贤文化"的回归,做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崛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彩彦   王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而土地制度的独特安排与变革正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变革的发动机。为了进一步认识城市土地政策在推动改革进程中的作用,理解政策选择和演进的逻辑,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频词的变化来研究政策目标的变化,所选择的样本来源于中央政府层面在1978—2022年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的重点明显经历了城市土地市场化、调控土地市场和建设城乡统一市场3个不同的阶段,在政策演变中传统思想、土地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均影响着政策的选择,但政策始终内生于国家发展战略,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力量推动下演进。通过对政策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制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必须继续推进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未来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在改革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兴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综观我国教育扶贫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其实践逻辑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普及与提高:我国教育扶贫的初始样态与价值追求;(2)起点与过程:我国教育扶贫的点向思维与线性追求;(3)漫灌与精准:我国教育扶贫的粗放模式与精准追求;(4)公平与优质:我国教育扶贫的改革动力与目标追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建华  杨才园  谢玉梅  
从文本内容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对1982~1986年、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扶贫政策进行梳理。通过对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八种主要扶贫方式的分析发现,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精准扶贫成为新常态,扶贫方式基本成熟,从一元向多元拓展,但在扶贫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比较偏向于使用强制型的政策手段,而对于契约型和互动型的政策手段使用不足,社会和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这就要求政府在后续的扶贫工作中注重政府、社会、市场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赵垣可  刘善槐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政治权利"取向主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取向主导、"规模效益"取向主导以及"公平而有质量"取向主导的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追求、驱动因素、政策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其政策目标大致经历了"有学上—办好学—上好学"的演变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经验可以归为:坚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加强薄弱学校改进工作、鼓励特色学校发展以及与时俱进推动政策创新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初心贯穿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1949年之后中国的扶贫治理可以分为"救济式扶贫阶段""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式扶贫阶段"以及"脱贫攻坚阶段"五个时期。而且随着阶段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治理措施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扶贫治理70年,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扶贫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与精细化。中国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地呈现出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三江汇流"之势,同时中国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超  刘俊霞  
本文收集了1979~2018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发布的289个反贫困政策文件,从政策样本的数量与结构分布、政策类型与参与机构、阶段性任务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演化历程。研究发现:①不同时期的贫困特征决定了不同阶段反贫困政策的数量和结构;②各阶段反贫困政策目标和措施始终与国家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③反贫困政策演进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④参与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的部门不断增多,政策合力得到增强;⑤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始终围绕经济与社会双轨发展这一基本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中国反贫困工作40年历史演进特征,对未来反贫困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展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郑苗苗  
梳理新中国70年成人教育学演进历程,可将其划分为成人教育学起步、成人"教育"之学探索与蜕变、"成人教育"之学兴起与蜕变和成人教育学完善成熟六个时期。通过勾勒成人教育学行进轨迹,探讨其取得的进展成果,可以发现:成人教育学价值视域逐步深化,逻辑起点不断稳固,研究体系渐趋丰实,与其他学科关系日趋明晰,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对成人教育学演进加以反思,可见该学科自为历程仍在继续,价值理念仍在延续,方法论争论仍在持续。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进清  温荣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逻辑演进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根据前期研究不足和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发展需求,探讨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主流趋向。研究发现,7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师研究大致经历了教师教育建制研究(1949—1999年)、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研究(2000—2009年)、教师多维专业发展研究(2010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具体涉及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心理健康、双语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教师资源配置及激励管理等方面;研究者开始从单一文献研究走向调查研究再到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问题,研究范式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展望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趋向,学者需要在"理论自信"引领下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理论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强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研究,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维度推进民族地区教师跨文化研究,并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多元综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