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1)
- 2023(13234)
- 2022(11189)
- 2021(10412)
- 2020(8329)
- 2019(18992)
- 2018(19101)
- 2017(34070)
- 2016(18762)
- 2015(21634)
- 2014(22068)
- 2013(21608)
- 2012(20806)
- 2011(19456)
- 2010(19620)
- 2009(18178)
- 2008(17892)
- 2007(16077)
- 2006(14694)
- 2005(13904)
- 学科
- 济(96798)
- 经济(96697)
- 管理(47507)
- 业(41582)
- 中国(31679)
- 企(31045)
- 企业(31045)
- 方法(29134)
- 地方(26801)
- 数学(25009)
- 数学方法(24824)
- 农(23702)
- 业经(19820)
- 学(19186)
- 贸(17653)
- 贸易(17636)
- 制(17625)
- 财(17527)
- 易(17036)
- 银(16277)
- 银行(16255)
- 地方经济(16205)
- 融(16202)
- 金融(16195)
- 行(15899)
- 农业(15778)
- 发(14593)
- 环境(13952)
- 体(13167)
- 理论(13146)
- 机构
- 学院(273016)
- 大学(272330)
- 济(123741)
- 经济(121232)
- 研究(108063)
- 管理(93768)
- 中国(85046)
- 理学(77243)
- 理学院(76188)
- 管理学(75017)
- 管理学院(74486)
- 科学(61779)
- 京(61160)
- 财(56747)
- 所(55982)
- 研究所(49932)
- 中心(47969)
- 农(44608)
- 江(43929)
- 财经(43105)
- 北京(40344)
- 经济学(39428)
- 范(39349)
- 经(39082)
- 师范(38943)
- 院(38764)
- 州(35146)
- 经济学院(35126)
- 业大(34950)
- 农业(34389)
- 基金
- 项目(165990)
- 科学(129577)
- 研究(126937)
- 基金(117616)
- 家(102339)
- 国家(101441)
- 科学基金(84752)
- 社会(80991)
- 社会科(76665)
- 社会科学(76654)
- 省(63992)
- 基金项目(60251)
- 教育(58241)
- 划(53986)
- 编号(51751)
- 自然(49951)
- 资助(48911)
- 自然科(48727)
- 自然科学(48713)
- 自然科学基金(47850)
- 成果(44290)
- 发(42151)
- 重点(38404)
- 课题(38401)
- 部(37251)
- 发展(34780)
- 展(34234)
- 国家社会(34225)
- 创(33759)
- 中国(32818)
- 期刊
- 济(155501)
- 经济(155501)
- 研究(95508)
- 中国(69905)
- 财(43453)
- 农(42705)
- 学报(40753)
- 管理(38872)
- 教育(38563)
- 科学(38342)
- 融(31197)
- 金融(31197)
- 大学(31088)
- 农业(29101)
- 学学(28496)
- 技术(26075)
- 经济研究(25936)
- 业经(23403)
- 财经(22650)
- 问题(19949)
- 经(19897)
- 贸(18277)
- 国际(17228)
- 世界(17163)
- 业(16297)
- 图书(15525)
- 技术经济(14345)
- 坛(13723)
- 论坛(13723)
- 经济问题(12666)
共检索到462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瑶 郭冠清 黄志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现了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对于这一历史变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逻辑主线,结合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三个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如何选择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揭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雷声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思想的主题。建国以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郭洪涛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在实现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纯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渐进式改革到攻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是局部开放到全局开放,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三高发展"到"统筹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主持人语: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以国内改革形成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体制优势,又以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开放中的瓶颈及障碍的姿态来加快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在与世界的互动交流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范茂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萧国亮
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的笔谈,编辑部要求对新中国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发表感想。虽然回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使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但也不能简单地用"觉今是而知昨非"来加以概括。我认为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系。不过我首先想到的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里,中国人做了一件一以贯之的事情:就是矢志不渝地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体制上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农村是"土改"以后就搞合作化,在城市是没收官僚资本以后就建立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孔祥利
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时期,即:1949—195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探索时期,1978—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时期,201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期。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懈探索和与实践成就,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正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上;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巨大贡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灿
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理论界一个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2004年,英国人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了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相区别的"北京共识",以此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至今仍有很大的国际反响,反映出国际上亦力图加深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特色。国际社会的各种"解读",反过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金富 任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运用与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本立场与研究方法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路兴隆
东北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则出现了增长相对滞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现象。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高度契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在一个阶段的契合会产生路径依赖;要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解放思想是东北地区破解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东北经济 人口流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振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战略、21世纪初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区域发展的中国之路。本文以史实资料为依据,梳理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格局、区域战略及政策的变迁过程,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新中国70年 区域战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不平等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慧平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70年》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真实叙述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70年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70年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史学支撑;另一方面,向广大读者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提供实践支撑。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经济70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的原因,除了经济全球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拥有大国优势、"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改革红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中国人勤劳好学重教育、华侨众多爱国等多种因素之外,根本原因是坚持和改进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之所以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是因为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闭关锁国、僵化封闭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由于实行了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开放化,近期之所以存在经济下行、经济结构不优、贫富差距较大、‘三农’问题突出、腐败现象严重等缺陷,则是因为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开放化还不彻底"的观点,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错误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简新华 聂长飞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持久脱贫、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而农业现代化要求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又必须实行农地流转。新中国70年农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集体经济大体上经过了四个时期的演进和发展。新时代农地应该主要向集体流转,农业主要应该实行集体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久脱贫并且走向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