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33)
2023(5918)
2022(4892)
2021(5000)
2020(4011)
2019(9633)
2018(9047)
2017(16048)
2016(8491)
2015(9663)
2014(9235)
2013(9315)
2012(8903)
2011(8279)
2010(7941)
2009(7377)
2008(7314)
2007(5991)
2006(5396)
2005(5070)
作者
(21932)
(18671)
(18125)
(17680)
(11826)
(8889)
(8275)
(7196)
(7080)
(6557)
(6405)
(6189)
(6009)
(5871)
(5790)
(5715)
(5333)
(5274)
(5142)
(4998)
(4664)
(4333)
(4327)
(4321)
(4218)
(4148)
(3938)
(3801)
(3731)
(3633)
学科
(38574)
经济(38441)
(20068)
管理(18082)
中国(17367)
方法(15844)
数学(14865)
数学方法(14791)
(14330)
(11434)
企业(11434)
(10191)
贸易(10185)
(10066)
农业(10014)
(8871)
(7537)
收入(6918)
(6701)
金融(6701)
(6429)
银行(6428)
业经(6403)
(6400)
(6330)
关系(6138)
(6124)
(6004)
环境(5861)
地方(5499)
机构
大学(121152)
学院(116225)
(62209)
经济(61427)
研究(51150)
管理(41326)
中国(40708)
理学(35402)
理学院(34913)
管理学(34514)
管理学院(34285)
(27124)
(26639)
科学(25918)
(25314)
研究所(22934)
中心(22253)
经济学(21657)
财经(21441)
(20031)
经济学院(19544)
北京(17991)
(17937)
(16857)
(16789)
师范(16717)
财经大学(16348)
科学院(15492)
社会(15208)
研究中心(14751)
基金
项目(77385)
科学(62695)
基金(60359)
研究(59472)
(52752)
国家(52326)
科学基金(44089)
社会(42358)
社会科(40061)
社会科学(40056)
基金项目(30619)
教育(26605)
资助(24766)
自然(24751)
(24406)
自然科(24188)
自然科学(24179)
自然科学基金(23815)
(22718)
编号(21822)
中国(20134)
(19891)
国家社会(19859)
成果(19036)
重点(17949)
教育部(17650)
(17311)
人文(16064)
(15904)
(15903)
期刊
(65827)
经济(65827)
研究(43222)
中国(27989)
(19334)
科学(17458)
(16929)
学报(15944)
管理(15061)
大学(13156)
(12863)
金融(12863)
教育(12747)
经济研究(12158)
学学(12097)
农业(12088)
财经(11498)
世界(10908)
(10827)
国际(10171)
(10127)
问题(9165)
技术(8051)
业经(7678)
(7409)
资源(5663)
技术经济(5422)
经济问题(5368)
统计(5275)
社会(5219)
共检索到189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尧  王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将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放在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依据社会背景与保障举措的不同,可以将这70年的历程分为:恢复经济过程中对贫困人口的临时紧急救助、平均主义大锅饭与依托集体经济的特殊救助、"文化大革命"与救助体系的停滞、市场化改革中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与探索、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初步建立、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6个阶段。70年来贫困人口生活保障经历了模式、重心、途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系列变化。综合而言,中国的贫困人口保障经验可以概括为:在主体动力上,既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市场最大程度创造财富的活力,又要用好能够有效整合和再分配各类资源的公共权力;在战略布局上,既要将重点放在通过发展来使绝大部分人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又要完善各类救助制度,给没有脱贫的人口"兜好底儿";在政策举措上,既保证整体政策宗旨的一贯性,又要确保各类政策措施足够灵活和务实。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都是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问题。要想消除农村贫困,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尚不具备稳定性、规范性。要想构建起我国规范的、稳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选择不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式。鉴于此,本文从对农村低保方式的类型和发放原则的分析入手,研究如何合理地选择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方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唐代盛,蒋华  
本文从贫困概念及演化提出新贫困人口的定义和类型,认为新贫困人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解决新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由此从社会保障的内涵、功能和价值基础等角度阐释社会保障体系在解决我国新贫困人口问题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房莉杰  
目的:了解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方法。方法:对已有的相关文献、政策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居民面临着更大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危机,目前,虽在进行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在内的制度建设,但由于探索时间较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改进。结论:今后应考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层次,做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以及各项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房莉杰  
目的:了解目前城市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影响城市贫困人口享受医疗保障的原因。方法:对已有的相关文献、政策和数据的梳理和分析。结果: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均不及非贫困人口,目前的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都无法有效满足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结论:这是由资金安排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相应地要在这些方面做出改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蒋南平  蒋若凡  
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与贫困标准及消费标准密切相关。政府可以根据消费标准制定及实施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政策。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应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消费问题。我们应正确地引导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靖  李敏  
文章在通过对相关概念界定及经济学理论阐释,构建了城镇贫困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通过对城镇贫困供给与贫困需求差异的实证分析来了解现阶段城镇贫困的现实状况,并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海洁,关士续  
文章通过对2002年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在城市贫困人口中,有1/3来自经济转型之前,2/3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剥离出来的相对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人口。从1990到2000年这段时间里,城市贫困人口中的大多数都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下降,尤其是下岗的工人、服务人员和干部的感受最为强烈,而那些一直没有工作的贫困人口大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有所上升。这种感受一方面是由于下岗或失业的确造成了目前的贫困人口绝对生活水平的降低,另一方面,这种感受也受到生活水平的相对差距的影响。2000年以后,随着低保政策的大面积实施,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降低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万钧  
脱贫与贫困人口的消费周万钧一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消费关系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为1:2.37,1984年缩小至1:1.71,1994年又扩大到1:2.6。如果把城...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胡芳肖  王育宝  
贫困的最终表现是贫困人口的消费水平低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经济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赋予穷人更多政治、经济权利以及接受教育、享受良好社会保障的权利、改善消费环境等作为其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们的经验为我国提高贫困人口消费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借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多事之秋”。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关系被重新构造,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也在随时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当不在意料之外。如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路线是自乡村而城镇展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上——从改革开放前夜的2.5亿降至目前的6500万。与此同时,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的打响,昔日的保障就业制度开始瓦解,不少国有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低工资、多就业”模式下存在多年的“隐性失业”现象开始公开化,大量冗员被推向社会,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因为收入的突然减少而陷入了贫困的境地;问题的另一端是,大量的离退休职工也因为所在单位不尽人意的经济效益不得不去面对离退休金得不到保障的窘境,本来这些老职工的收入就十分有限,如此一来,自然是“雪上加霜”。新贫困阶层的出现和脆弱人群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性社会问题业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新话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武汉大学国发院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文章认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根本办法,产业发展为中国大规模减贫提供了直接驱动力。以产业发展助力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要协调好市场机制驱动与政府政策保障的关系,确保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贫困人口真正受益;推动产业扶贫效益提升与模式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竞争力;坚持"内生"与"外引"双向发力,培育壮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完善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培育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与产业工人;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强化金融创新支持,助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夯实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地的产业基础,引导搬迁人口不断增强就业与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骆祚炎  
本文通过线性支出系统分析得出,我国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其主要是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所致。作者指出:中国不仅要重视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而且要重视城镇贫困问题的解决;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人口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对城镇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和救济力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朗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估测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介绍了贫困线标准及贫困人口分母指标的选用,对1997年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作了估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