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4)
- 2023(12252)
- 2022(9998)
- 2021(9106)
- 2020(7232)
- 2019(16669)
- 2018(16421)
- 2017(30370)
- 2016(16484)
- 2015(18637)
- 2014(18567)
- 2013(18485)
- 2012(17659)
- 2011(16437)
- 2010(16465)
- 2009(15077)
- 2008(14923)
- 2007(13027)
- 2006(12010)
- 2005(11619)
- 学科
- 济(82132)
- 经济(82061)
- 业(39264)
- 管理(38595)
- 中国(31016)
- 企(28076)
- 企业(28076)
- 方法(26098)
- 农(23677)
- 地方(22950)
- 数学(22743)
- 数学方法(22617)
- 业经(18616)
- 贸(16804)
- 贸易(16789)
- 易(16299)
- 农业(15940)
- 学(15575)
- 制(15573)
- 财(15109)
- 发(14685)
- 融(14480)
- 金融(14480)
- 银(14477)
- 银行(14446)
- 行(14155)
- 地方经济(12672)
- 环境(12267)
- 产业(12073)
- 体(11376)
- 机构
- 大学(237997)
- 学院(237135)
- 济(110727)
- 经济(108819)
- 研究(99667)
- 管理(82318)
- 中国(77635)
- 理学(68818)
- 理学院(67842)
- 管理学(66819)
- 管理学院(66360)
- 科学(57776)
- 京(54197)
- 所(52088)
- 财(48446)
- 研究所(47075)
- 中心(43119)
- 农(41750)
- 财经(37467)
- 江(36299)
- 院(35926)
- 北京(35832)
- 经济学(35803)
- 经(34261)
- 范(34229)
- 师范(33892)
- 农业(32274)
- 经济学院(32098)
- 业大(31919)
- 科学院(30736)
- 基金
- 项目(152150)
- 科学(120639)
- 研究(112441)
- 基金(111161)
- 家(98298)
- 国家(97512)
- 科学基金(81692)
- 社会(74109)
- 社会科(70325)
- 社会科学(70312)
- 基金项目(57345)
- 省(56524)
- 教育(49831)
- 自然(49494)
- 划(49096)
- 自然科(48335)
- 自然科学(48325)
- 自然科学基金(47504)
- 资助(45453)
- 编号(43670)
- 发(39927)
- 成果(36450)
- 重点(35979)
- 部(34501)
- 发展(32669)
- 国家社会(32260)
- 展(32158)
- 课题(31985)
- 中国(31404)
- 创(30924)
- 期刊
- 济(131373)
- 经济(131373)
- 研究(83027)
- 中国(57168)
- 农(40337)
- 学报(37342)
- 科学(37074)
- 财(34645)
- 管理(33607)
- 大学(28481)
- 融(28242)
- 金融(28242)
- 农业(27820)
- 教育(27582)
- 学学(26487)
- 经济研究(22972)
- 业经(20499)
- 技术(19719)
- 财经(19374)
- 问题(17746)
- 经(17073)
- 贸(16598)
- 国际(16021)
- 业(16017)
- 世界(15898)
- 资源(12452)
- 技术经济(11851)
- 图书(11229)
- 经济问题(10968)
- 现代(10937)
共检索到392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基于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文章采用人口年龄结构间接估计方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变化历史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和启示:(1)在过去70年里,前35年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中国人口快速增减和大起大落,后35年是严格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促进快速人口转变和低生育率的长期趋势;(2)从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过程看,尽管2015年全面两孩出生堆积与三年困难时期的补偿生育性质完全不同,但堆积集中释放或补偿生育时间非常相似,估计均为两年左右。(3)后35年形成的低生育率和出生人口规模减少的态势,将进一步强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使未来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0%,并持续处于高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王苏苏 刘轶锋
文章利用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采用时空双重比较视角,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浅析了基本原因。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1)中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孕育—稳升—速升"3个发展阶段。(2)老年人口的结构性差异贯穿于70年全程,但高龄化、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倒置经历了"缩—扩"的变动模式;东北地区在"东部领跑、中西加速"模式中后来居上。(3)多数省份的老龄化进程为"低起点—高增长"模式。(4)经济社会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动因,并通过低生育、长寿命和人口迁移作用于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底部、顶端和中部,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还将继续向纵深发展,成为人口常态。在家庭结构深刻变化、养老功能极大弱化的情况下,家庭、社会、政府如何携手应对,成为新时代重大的民生议题与挑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光辉
文章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并在参数假定分析基础上预测中国人口的变化,再根据模型数据推算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按照目前的死亡水平计算,老年人口的比重到2055年左右将接近40%的最高点。
关键词:
预测模型 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翟振武,陈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老龄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建伟 吉文桥 钱诚
基于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预测,2022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前后老龄化率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不断上升,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及其比例将由2020年的4 564万人和17.11%上升到2030年的6 953万人和17.44%,至2050年进一步上升到12 606万人和22%。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的快速扩大,将引发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激增,按照90%失能半失能老人由家庭照护、10%由机构照护估算,照护机构护工需求将由2020年的33.8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52.2万人和2050年的101万人。考虑到家庭小型化趋势和“421”家庭普遍化趋势,未来由社区、家政、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提供照护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将会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所需护工的规模还会成倍增加,当前的护理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远不能满足未来老年照护服务的需求。满足未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多层次照护服务需求,亟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护理人才中长期培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军 徐万标
老龄化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按国际惯例和通行标准,60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或6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目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60多个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文)的内容和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本文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问题:(1)21世纪我国生产力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2)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辩证关系;(3)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4)当前...
关键词:
生产力 人口老龄化 趋势 辩证关系 对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安
This paper has botte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Descri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ing, by using the forth and fif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in 1990 and 2000. 2)Based upon it and by using the China's Population Prospect System, having done some forecasts about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n next 50 years. 3)To summa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ing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ch have gotten into the population ageing society. 4)Giving some suggestions guideline for the policy maker.
关键词:
中国 人口老龄化 预测 特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20152100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2029年左右迎来峰值,此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攀升,于2053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21世纪前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先明 钱秋兰 熊鹰
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化的联系为主题展开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之对应的城镇化进程的关系;阐述了目前我国城镇化中面临的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一些矛盾。采用聚类方法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年龄结构 聚类分析 中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袁凤香
对甘肃省2010年以来人口普查数据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现已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且有逐渐加快的趋势。呈现出人口结构渐趋老化、社会抚养比逐年上升、区域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农村老龄化高于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于老龄化等特征。针对老龄化给甘肃经济、社会、养老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应抓住“十四五”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养老等方面的适老化建设,在重度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做好养老准备,找准突破口,围绕“老有所养”,在养老制度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智慧养老、社区养老、培育孝道文化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使甘肃的养老服务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在基础建设、功能发挥和服务成效上取得重大进展。
关键词:
甘肃省 老龄化趋势 应对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杨巧
人口结构变化对住房市场需求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偏好和需求特点,在分析我国养老地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地产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住房需求 养老地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敖玉兰 韩晓峰
采用2013年87个经济体的截面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保险业发展的规律。实证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比对寿险业的密度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而对寿险深度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非寿险密度和深度分别在较低分位和中分位水平以下处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均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中高分位水平上的影响并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在老龄化背景下将会迎来寿险业快速发展,但是寿险密度的增加会慢于寿险深度的增加,而非寿险并不会受益于老龄化背景,但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稳步提高。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 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 老龄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晶
引言在开放经济下,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资本转移平衡了地区间物质和资本的供求关系,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剩余资本流向那些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可能。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看,处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负担系数的上升除了与储蓄率的下降、消费结构和总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外,还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余额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倪宣明 沈心如 黄嵩 张俊玉
本文以Leslie矩阵为基础,结合生育率和死亡率假设,构建了人口动力系统,以研究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探索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持续时间和发展轨迹。在一定假设下,本文证明了死亡率不变时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遍历性和老龄人口占比的收敛性。对死亡率持续变化的情形,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加以验证,也得到了老龄人口占比收敛的结论。此外,本文研究指出,虽然人口结构具有收敛性,但是稳定之后的老龄人口占比依然很高,即老龄化的现象将是长期持续的。因此,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我国政策方案应以老龄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充分落实惠民养老政策,为应对老龄化的持久战夯实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