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9)
- 2023(11026)
- 2022(9198)
- 2021(8487)
- 2020(6799)
- 2019(15540)
- 2018(15160)
- 2017(27730)
- 2016(14683)
- 2015(16795)
- 2014(16252)
- 2013(16213)
- 2012(15517)
- 2011(14519)
- 2010(14515)
- 2009(13399)
- 2008(13271)
- 2007(11665)
- 2006(10657)
- 2005(10077)
- 学科
- 济(72754)
- 经济(72693)
- 业(39252)
- 管理(39091)
- 企(29721)
- 企业(29721)
- 中国(28226)
- 方法(22806)
- 地方(21214)
- 农(20245)
- 数学(19737)
- 数学方法(19627)
- 业经(16331)
- 贸(15851)
- 技术(15837)
- 贸易(15835)
- 易(15387)
- 银(13824)
- 银行(13808)
- 发(13803)
- 融(13621)
- 金融(13620)
- 行(13581)
- 农业(13480)
- 制(13383)
- 财(12978)
- 学(11574)
- 地方经济(11498)
- 环境(11476)
- 技术管理(11013)
- 机构
- 大学(208154)
- 学院(208150)
- 济(100791)
- 经济(99123)
- 研究(85812)
- 管理(75715)
- 中国(67699)
- 理学(63173)
- 理学院(62349)
- 管理学(61625)
- 管理学院(61197)
- 科学(47151)
- 京(46636)
- 财(43718)
- 所(43402)
- 研究所(38945)
- 中心(37659)
- 财经(33435)
- 农(32788)
- 经济学(32244)
- 江(31659)
- 北京(31029)
- 院(30865)
- 经(30592)
- 范(29552)
- 师范(29332)
- 经济学院(28843)
- 科学院(26154)
- 州(25581)
- 业大(25520)
- 基金
- 项目(132306)
- 科学(105934)
- 研究(101121)
- 基金(96683)
- 家(84142)
- 国家(83446)
- 科学基金(70831)
- 社会(68082)
- 社会科(64691)
- 社会科学(64680)
- 基金项目(49950)
- 省(49860)
- 教育(44492)
- 划(42419)
- 自然(41101)
- 自然科(40173)
- 自然科学(40165)
- 自然科学基金(39470)
- 编号(38775)
- 资助(38749)
- 发(35672)
- 成果(32288)
- 重点(30585)
- 部(30301)
- 创(30208)
- 发展(29825)
- 国家社会(29680)
- 展(29337)
- 创新(28650)
- 课题(28580)
- 期刊
- 济(120399)
- 经济(120399)
- 研究(74891)
- 中国(52956)
- 农(32324)
- 管理(32316)
- 财(30996)
- 科学(29622)
- 学报(27927)
- 融(25835)
- 金融(25835)
- 教育(25536)
- 农业(22436)
- 大学(22023)
- 经济研究(21010)
- 学学(20215)
- 业经(18903)
- 技术(18379)
- 财经(17151)
- 问题(15638)
- 贸(15269)
- 经(15149)
- 国际(14615)
- 世界(14465)
- 业(13337)
- 技术经济(11575)
- 科技(10574)
- 坛(10553)
- 论坛(10553)
- 图书(10116)
共检索到350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康 方创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为链接城乡基地和桥梁、统筹城乡发展关节点的小城镇,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将60年来的我国小城镇发展划分为"恢复和初步调整、萎缩和停滞、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协调提升"五个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小城镇的成长方式已经由数量扩张向规模扩大转变,但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两极分化严重,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长江、珠江两大三角洲和华北、成都两大平原的小城镇集聚区。近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小城镇区位优势的形成,在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下,小城镇产业蓬勃发展;专门化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小城镇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在东南沿海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专业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凸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小城镇 发展历程 新态势 新中国60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邓春宁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康 张鹏 程瑜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财政经历了奠基立业和艰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等几个阶段,财政体制、收入体系、支出结构、财政管理、财政宏观调控在演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财政发展 财政体制 财政管理 宏观调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进军
我国小城镇发展已经表现出新的态势:地带性差异进一步扩大;大都市经济圈和城镇密集区成为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地区;产业集群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全国各省市出现大规模撤乡并镇,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我们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两类对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引导战略;继续推进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要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发展等等,这不但对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城镇化整体健康发展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小城镇 发展 态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玲玲 任云英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面临过度城镇化、以经济主导的发展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不可控的社会、环境成本,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以已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涉及其空间发展要素、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进而明确2000年以来对该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内容、方法等,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趋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玲玲 任云英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面临过度城镇化、以经济主导的发展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不可控的社会、环境成本,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以已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涉及其空间发展要素、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进而明确2000年以来对该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内容、方法等,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趋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新中国60年以来江苏省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1949到1952短短的3年即恢复到历史最高的经济水平,1952—1978年的年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5%左右,其间虽有过波动,总体上传统的轻纺工业、化工、机器制造、建材等发展较快;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江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年平均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江苏省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6%,地区生产总值则占全国的10%以上,经济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三位。在各时期江苏提出了鲜明的发展战略,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升了产业层次,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江苏省的经济带和生产力轴线日益明朗。沿长江、沿海、沿东陇海(徐州—连云港)三条经济带是江苏省生产力发展的一级轴线,沿大运河亦有条件形成未来的发展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演变构成了理解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维度,呈现出了我国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的壮阔图景,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前后连续、相互贯通的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变革生产关系,重工业发展与基本民生保障并驾齐驱,呈现出"经济与民生平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高生产力,先行发展经济,为民生水平提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呈现出"经济先行,民生为标"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时代,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高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曲折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虽注重并试图改善城乡关系,但总体上"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主调,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乡村发展和城镇化也由此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划分城乡关系研究为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政策重点的转变,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演变,"七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主题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发现国家整体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体现出从要素、政策、技术等方面到整体战略的转向。但由于政策、研究与实践有所脱节,加之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文化,使得城乡融合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费孝通
一、小城镇的由来 小城镇在当前中国的语言里已成了一个通用的名词,它指正在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社区。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社区里,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由农民以亲属关系组成的农户。若干农户聚居在一地构成一个村落。各地村落的大小不同,少至几户,多至几百户。这些由客观条件形成聚居的村落,称作自然村。为了行政上的便利,常把若干较小的自然村合在一个行政系统里称作行政村(在公社时期一个行政村相当于一个生产大队)。若干行政村组成一个称作乡的行政单位(在公社时期乡相当于一个公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60年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60年的实践是相互共生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由此中国经济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秉镰 朱俊丰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镇化道路的总结,需要充分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内在规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始终围绕着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整体表现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停滞发展期——解放发展生产力时代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三大发展阶段。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失衡,人口过度集聚于超大城市,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三大差距制约、城市发展特色缺乏等诸多问题。未来应当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加强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化研究,深化城镇化的成本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城镇化政策体系,提升城市包容性,加快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琪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中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失业救济、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分"的传统就业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待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重新回顾60年来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们缓解失业风险、促进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失业救济 传统就业 待业保险 失业保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