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5)
2023(8370)
2022(6998)
2021(6828)
2020(5452)
2019(12523)
2018(12153)
2017(21541)
2016(11712)
2015(13637)
2014(13343)
2013(12901)
2012(12243)
2011(11402)
2010(11234)
2009(10482)
2008(10379)
2007(8853)
2006(7853)
2005(7341)
作者
(32921)
(27930)
(27450)
(26279)
(17793)
(13259)
(12467)
(10846)
(10696)
(9695)
(9530)
(9455)
(9068)
(8981)
(8974)
(8525)
(8169)
(7970)
(7827)
(7631)
(7088)
(6744)
(6695)
(6501)
(6205)
(6165)
(6148)
(5936)
(5759)
(5598)
学科
(47326)
经济(47256)
管理(28656)
(26281)
(20122)
企业(20122)
中国(19076)
方法(18490)
数学(16424)
数学方法(16322)
(14176)
(12079)
(11511)
(11279)
贸易(11273)
(11099)
(10392)
(10255)
(9184)
(9178)
金融(9177)
银行(9156)
业经(9029)
(8966)
农业(8442)
关系(7279)
环境(7252)
体制(7146)
地方(7034)
(7015)
机构
大学(167661)
学院(162947)
(75558)
经济(74311)
研究(69088)
管理(57315)
中国(53201)
理学(48451)
理学院(47828)
管理学(47149)
管理学院(46834)
科学(38426)
(37589)
(34779)
(34630)
研究所(31718)
中心(30195)
(28481)
财经(27071)
(25081)
(24922)
经济学(24856)
北京(24595)
(23026)
(22865)
师范(22634)
经济学院(22278)
农业(22177)
业大(21992)
财经大学(20338)
基金
项目(109021)
科学(86353)
研究(81519)
基金(81457)
(73441)
国家(72464)
科学基金(59738)
社会(54186)
社会科(51204)
社会科学(51191)
基金项目(41421)
(37973)
教育(37258)
自然(35692)
自然科(34859)
自然科学(34843)
自然科学基金(34260)
(34234)
资助(33304)
编号(31080)
成果(27354)
(26313)
重点(25549)
中国(24435)
国家社会(24347)
(23684)
课题(22820)
教育部(22665)
(22192)
(21451)
期刊
(83925)
经济(83925)
研究(55943)
中国(39964)
学报(28881)
(27057)
科学(26702)
(26277)
管理(22461)
大学(22269)
教育(21302)
学学(20649)
农业(18689)
(16177)
金融(16177)
经济研究(14954)
财经(14431)
(12729)
技术(12637)
世界(12322)
(12178)
国际(11653)
问题(11171)
(11076)
业经(10804)
(8730)
图书(7845)
(7729)
论坛(7729)
社会(7367)
共检索到265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皇凤  
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任何国家实现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当下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文章以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对象,认为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是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依然延续了执政党主导的组织化调控模式,并进一步使之精致化。对社会综合治理体系运作的内在困境而言,构建网络治理模式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玉娇  傅丹青  
多元国家治理主体的分化与边界确立,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能力具有根本形塑意义,是考察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成长的两个重要维度。国家治理主体的分化与边界变迁,即"治理主体分化-主体边界形成-边界变动-边界重塑",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结构特质形成的主导逻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变迁的结构内核。从强调总体性的国家治理逻辑向国家整体利益统摄下政府、市场与社会分工协作的转变,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其中国家边界的变化构成这一变迁的中轴逻辑。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考验中,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显示出强大的治理能力,同时也给进一步调整国家治理主体边界,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现实依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念,将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与财政视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的分析因此也必须以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变化为依据。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国家治理与财政的同步演进。根据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并立和融合三种状态,将国家治理划分为“强国”“富民”和“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并据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征。在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满足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需要都是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突出表现为财政的经济治理职能、社会治理职能和政府治理职能相继成为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治理概念、划分国家治理阶段、界定与国家治理相匹配的财政职能和梳理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本文尝试将“国家治理”理念构建为真正能够用于阐释和说明具体财政现象的分析性原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新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两个较短的时间段外,农民生活方式变迁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建国后的头30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生活方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彭泽平  靳玉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认识日益深化。在民族教育价值论方面,党和政府不仅重视民族教育对于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将其视为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民族教育方法论方面,强调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事求是,从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民族、因地区制宜;在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思路方面,强调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实施"低重心"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培育合格民族师资、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组织领导。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教育观念的创新与更新,为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通  
从1949年到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曲折,经历各种风险考验,创造了国人称颂、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中国财政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京祥  夏天慈  
基于治理理论,从中央—地方以及政府—市场关系维度,分别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治理变迁影响下的演变历程与总体趋向。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变革与治理体系重构的举措,但是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未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再建构还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理解"国土空间"的多元价值属性,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不能把空间简单化为"自然资源"载体,谨防规划蜕化为单纯的"资源环境管控技术工具";(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建立与政府事权相对应、层级差异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3)高度重视规划研究和非法定规划的作用,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在新中国60年历程里,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产业产值由1949年占总产值的70%下降到2008年的11%;城镇人口由1949年占总人口的11%上升到2008年的46%;全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08年22698元。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然后又在1978年以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本文试图解释这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博  曾宪初  
本文从工业结构的视角对新中国60年工业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构建了一个探讨工业结构变迁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结构变迁的动因和类型。结果表明:1978年之前,中国工业结构演变趋势极不稳定,且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原因在于政府过度干预工业结构演变过程。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结构明显升级,趋势稳定性逐步增强,先后出现了适应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两轮工业结构变迁,此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我国工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郭庆旺  
本文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梳理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将其概括为"计划经济财政学"、"市场经济财政学"和"国家治理财政学",从而经历了从强调"国家",到忽视"国家",到再度强调"国家"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本文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背景下,国家与财政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应当从国家自主性角度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学理论中的地位,以及从满足国家治理需要的角度探讨我国的财政职能定位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郭庆旺  
本文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梳理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将其概括为"计划经济财政学"、"市场经济财政学"和"国家治理财政学",从而经历了从强调"国家",到忽视"国家",到再度强调"国家"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本文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背景下,国家与财政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应当从国家自主性角度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学理论中的地位,以及从满足国家治理需要的角度探讨我国的财政职能定位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林怀策  陈浩  
基于治理理论,从府际关系以及政府—市场关系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及总体趋向。认为中国空间规划的发展演变呈现四方面的特征:(1)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对边缘位置走向中心位置;(2)从服务单一目标转向服务多元目标;(3)其角色从不断反复走向全面重构和规范化;(4)从促进增长的工具转为实现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的公共政策。基于历史经验以及当前改革的整体环境,指出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承载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空间规划体系不仅需要承担政府间利益与权力的制衡与协调,更要发挥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干预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谢秀军  陈跃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政策始终坚持以回应民生期盼、化解民生难题、谋求民生福祉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完善就业政策,应在调结构、保民生、补短板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使广大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程。细致梳理这一历程,不难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更是职业教育不断实现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进入新时代,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略,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