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22)
- 2023(21077)
- 2022(17981)
- 2021(16842)
- 2020(14299)
- 2019(33220)
- 2018(33021)
- 2017(62608)
- 2016(34727)
- 2015(39504)
- 2014(39949)
- 2013(39547)
- 2012(36871)
- 2011(33306)
- 2010(33424)
- 2009(31216)
- 2008(31132)
- 2007(27960)
- 2006(24694)
- 2005(22607)
- 学科
- 济(138601)
- 经济(138425)
- 管理(98589)
- 业(91952)
- 企(76509)
- 企业(76509)
- 方法(60831)
- 数学(51618)
- 数学方法(50962)
- 中国(40911)
- 农(38608)
- 财(37185)
- 学(32891)
- 业经(31494)
- 制(30839)
- 地方(26927)
- 贸(26294)
- 贸易(26279)
- 易(25525)
- 农业(25107)
- 理论(24584)
- 银(23529)
- 银行(23448)
- 行(22396)
- 和(22384)
- 务(22383)
- 财务(22291)
- 财务管理(22234)
- 融(22160)
- 金融(22151)
- 机构
- 大学(502582)
- 学院(496547)
- 济(197651)
- 经济(193171)
- 管理(185716)
- 研究(176653)
- 理学(158684)
- 理学院(156735)
- 管理学(153723)
- 管理学院(152816)
- 中国(133750)
- 科学(110698)
- 京(110001)
- 财(94184)
- 所(91822)
- 农(89468)
- 研究所(83249)
- 中心(79193)
- 业大(76738)
- 江(76438)
- 财经(73592)
- 农业(70508)
- 北京(70418)
- 范(67759)
- 师范(67002)
- 经(66648)
- 院(63545)
- 州(60815)
- 经济学(59957)
- 财经大学(54358)
- 基金
- 项目(328235)
- 科学(255469)
- 研究(237281)
- 基金(235972)
- 家(207895)
- 国家(206147)
- 科学基金(173859)
- 社会(147565)
- 社会科(139518)
- 社会科学(139480)
- 省(127540)
- 基金项目(123962)
- 自然(113219)
- 自然科(110520)
- 自然科学(110486)
- 教育(109783)
- 划(108576)
- 自然科学基金(108484)
- 资助(98122)
- 编号(96887)
- 成果(81620)
- 重点(74629)
- 部(72428)
- 发(69893)
- 课题(68300)
- 创(66892)
- 科研(62932)
- 创新(62539)
- 教育部(61346)
- 大学(61020)
- 期刊
- 济(224072)
- 经济(224072)
- 研究(152440)
- 中国(106392)
- 学报(87246)
- 农(82272)
- 科学(77018)
- 财(73976)
- 管理(69847)
- 大学(65194)
- 教育(61662)
- 学学(60703)
- 农业(55550)
- 融(45888)
- 金融(45888)
- 技术(42718)
- 财经(36848)
- 经济研究(35711)
- 业经(34973)
- 经(31611)
- 业(30269)
- 问题(29626)
- 图书(28489)
- 版(25538)
- 贸(24489)
- 技术经济(23706)
- 科技(23152)
- 理论(23024)
- 业大(21801)
- 世界(21755)
共检索到761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集体化的曲折道路,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终结了维持长达30年的农村集体化道路。对于集体化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苏少之、陈大斌、张继久、黄英伟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关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集体化的曲折道路,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终结了维持长达30年的农村集体化道路。对于集体化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苏少之、陈大斌、张继久、黄英伟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志刚 黄贤金 赵成胜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对于实现城乡土地统筹配置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受到较多限制。江苏省宜兴市近20年来一直在探索实施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在产权界定、流转规范、监管措施和收益分配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政策改革方案。通过对当地开展个案调查与政策剖析,不仅揭示了宜兴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与机制,探究了其制度创新的演进过程,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明娟 周易
我国沿海部分地区的劳资关系正经历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过程,文章在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下,对其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路径及演变进行了讨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建立在劳资双方参与人认知变化和外界环境与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外部诱发性环境变化和相关域内部认知的累积性影响是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先决条件,学习和模仿等则是实现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路径,传声机制与非正式工人团体则充当了动员中介,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体制外的组织支撑,而政府作为外在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劳动关系集体化形成与演进的制度环境,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有赖于政府角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峰 王新霞 贾小玫
在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大体勾勒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进程。分析表明,从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生产组织形式到关注农民激励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再到地权私有化和新型农业合作社,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生产效率延伸到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以及产权完备性等多方面,引导着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
集体化 效率 土地流转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卫望玺 谢屹 余尚鸿
化解集体林权纠纷是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但林权纠纷解决难度大,影响了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研究首先梳理了集体林权纠纷解决的制度安排;其次以江西省某县A、B两个村民小组因737号山场发生的林权纠纷案件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林权纠纷解决过程的特殊性;再次,探析了现行纠纷解决制度存在的低效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重视非正式制度作用、加强调解机构能力建设、创新纠纷解决方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 权属纠纷 纠纷调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熊万胜 韩璐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体制的持续改革,中国城镇化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区别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接力式进城和弹性城镇化模式,地方政府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探索出基于城乡融合的、以集体为媒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是指在保持城乡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镇域空间整合,在镇域范围内重建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社会共同体,在实现农民城镇就业及城市生活的同时,保留乡村聚落形态和社会整体性,成为城乡两宜的全域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从村域小循环向城域大循环、发展重心从城市向城乡全域、乡村资源从单维市场化向双重市场化、社会形态从经济联合体向发展共同体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协同,推动了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熊万胜 韩璐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体制的持续改革,中国城镇化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区别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接力式进城和弹性城镇化模式,地方政府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探索出基于城乡融合的、以集体为媒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是指在保持城乡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镇域空间整合,在镇域范围内重建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社会共同体,在实现农民城镇就业及城市生活的同时,保留乡村聚落形态和社会整体性,成为城乡两宜的全域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从村域小循环向城域大循环、发展重心从城市向城乡全域、乡村资源从单维市场化向双重市场化、社会形态从经济联合体向发展共同体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协同,推动了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仇叶
不同于一般的农地制度创新,沿海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畴,其核心是土地开发权的界定问题。乡村工业化既推动了土地开发权从国家向集体转移,也影响了这一权利的配置方向。本文研究发现,不同乡村工业化模式形塑出不同的土地制度,珠三角的外资充裕型、苏南的外资竞争型、浙江的内生资本稀缺型工业化模式,分别产生了保护股民利益的土地共有制,强调政府统筹能力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与有利内生资本积累的"公有私占"的土地制度类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性工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表明,评价土地制度的绩效,必须着重考虑具体的工业化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全球资本竞争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仍然需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统筹土地开发权的优势,为建立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土地的再分配功能,保护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提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合法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岚 李怡
围绕"明晰产权",广东省以"均股均利"为核心,从确保收益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构建配套设施等方面设计了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架构。从内因上反映了广东省集体林权改革实施"分山到户"的现实困难,从外因上描述了均股、均利而不均山的客观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了参与主体利益的平衡及稳定。从近期来看,为使这一模式真正发挥作用,需进一步考虑其政策执行的持续性、林地流转的适度性和林地经营的科学性。
关键词:
林权改革 均股均利 制度设计 绩效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学瑜 刘帆 范清东
天津市于2007年下半年开展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原土地详查的基础上,由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宗地相关权利主体对宗地界址进行确认、地籍管理部门组织实地测绘界址点和制作宗地图后,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登记发证。此次登记发证后,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率达到91.8%,发证率达到87.8%。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突出问题,需要分析解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文钊 张黎黎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提出研究村民自治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对赶场坡村村组自治实践的分析,提出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村民能否通过自主治理来解决自身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提供,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处理。赶场坡村组自治的实践,它意味着中国村民可以在小范围内成功自发和自主治理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其试验的示范意义甚至高于试验本身,它预示着只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国村民也拥有自治能力,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公共问题。
关键词:
村民自治 集体行动 制度变迁 公共精神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程漱兰 李爽
本文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起飞和繁荣成果全民共享这三大阶段客观发展要求,回答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什么能横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时期而存在和发展,以及其形成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制度绩效。计划经济时期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步确保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农业剩余来源;市场经济时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飞提供了可靠的“三农”保障;现时农民土地权益矛盾冲突的新难题,要根据集体土地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探索破解的基本途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预示着未来的可能变动和前景。总之,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仅适应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起飞,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而且正在以其内在规定性弥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三农”短板,助推中国人民“强起来”;让亿万农民均等按份共有总计占国土面积近60%的集体土地资源所有权,共享繁荣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