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3)
2023(8416)
2022(6736)
2021(6625)
2020(5196)
2019(12317)
2018(11892)
2017(22489)
2016(12028)
2015(13858)
2014(13636)
2013(13516)
2012(12920)
2011(12111)
2010(11822)
2009(11217)
2008(11059)
2007(9351)
2006(8485)
2005(7991)
作者
(31852)
(26691)
(26455)
(25566)
(17253)
(12566)
(12093)
(10254)
(10220)
(9622)
(9189)
(8847)
(8688)
(8634)
(8466)
(8311)
(8003)
(7790)
(7613)
(7353)
(6851)
(6343)
(6340)
(6173)
(6143)
(6111)
(5887)
(5694)
(5317)
(5292)
学科
(53403)
经济(53359)
管理(31546)
(29303)
(22263)
企业(22263)
方法(21780)
数学(20077)
数学方法(19907)
中国(19630)
(15144)
贸易(15137)
(14924)
(14923)
(12986)
(11066)
业经(10561)
(10217)
(10203)
银行(10202)
(9946)
(9460)
金融(9460)
农业(9173)
地方(8540)
及其(8025)
(7989)
(7894)
环境(7785)
政策(7266)
机构
大学(170509)
学院(168295)
(86087)
经济(84729)
研究(67541)
管理(63390)
中国(55905)
理学(53367)
理学院(52775)
管理学(52219)
管理学院(51880)
(39727)
(36877)
科学(34385)
(33108)
财经(30650)
中心(30425)
研究所(29649)
经济学(28502)
(28254)
经济学院(25605)
北京(24439)
(24095)
(23742)
财经大学(22899)
(22519)
(22207)
师范(22112)
科学院(19697)
研究中心(19009)
基金
项目(105797)
科学(85574)
研究(81984)
基金(80561)
(69240)
国家(68720)
科学基金(58729)
社会(55461)
社会科(52786)
社会科学(52777)
基金项目(40346)
教育(37163)
(35737)
自然(34560)
资助(34236)
自然科(33753)
自然科学(33746)
自然科学基金(33214)
(32174)
编号(31905)
成果(27580)
(26412)
中国(24580)
国家社会(24552)
重点(24156)
(23646)
教育部(23340)
课题(22610)
(21848)
人文(21783)
期刊
(94100)
经济(94100)
研究(61617)
中国(36533)
(28973)
管理(24641)
(24590)
金融(24590)
科学(21647)
(20717)
学报(19891)
教育(18007)
经济研究(17401)
大学(16280)
财经(15979)
学学(14916)
(14746)
农业(14389)
国际(14175)
(13962)
技术(13414)
世界(12589)
业经(12375)
问题(12326)
(8508)
技术经济(8299)
理论(8261)
统计(7688)
(7562)
论坛(7562)
共检索到276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冯明  
本文从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五个维度,系统地回顾梳理新中国70年来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变迁,并着重探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特征。当前,基础货币创造机制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货币政策多元目标之间易出现冲突,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并存,多种新型结构性工具的有效性仍有待实践检验;货币政策规则以削峰填谷式的相机决策为主,尚未形成明确的量化规则;货币政策传导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传导不顺畅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最后,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重大变化,分析了我国既有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四个方面的突出挑战,并分别从上述五个维度探讨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方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雅丽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本文在梳理货币政策理论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央银行的首要功能是测算宏观经济的均衡利率,并据此确定政策目标利率,给市场利率提供一个名义锚;当前我国利率操作目标仍应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进行选择,中期利率指引只能作为补充;"利率走廊"作为一种利率操作模式当前在我国可行性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率操作最终应以公开市场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项操作均需要更加透明,以引导公众预期、提升政策效果。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受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增长调整期,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对核心经济目标的调控效果难以显现,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呼之欲出。至今,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形成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具体内容,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通过调研获得业界、学界和央行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中国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判断,以期获得各界对新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分歧与共识。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各界基本形成了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央行独立性等方面的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经涛  李宁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过渡的关键阶段。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过渡阶段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改革,是近年来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本文综合运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向量自回归(VAR)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框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并对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比较适合作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框架下的市场基准利率。为了充分发挥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功能,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和机制,创新货币政策...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梁红  余向荣  
自加入WTO到2014年底,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6.5倍,国外资产占绝对主导。而无论危机前后,国外资产占美联储总资产份额都不到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度是以美元信用而非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发行货币的。这背后的成因是此前持续的外汇流入以及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在过去两年中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未来外汇转为净流入,中国不应或许也不会重拾过去的货币供给方式。外汇压力缓解之后,中国应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减轻央行干预和对冲的压力。同时,央行需要继续完善货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梁红  余向荣  
自加入WTO到2014年底,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6.5倍,国外资产占绝对主导。而无论危机前后,国外资产占美联储总资产份额都不到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度是以美元信用而非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发行货币的。这背后的成因是此前持续的外汇流入以及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在过去两年中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未来外汇转为净流入,中国不应或许也不会重拾过去的货币供给方式。外汇压力缓解之后,中国应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减轻央行干预和对冲的压力。同时,央行需要继续完善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红  余向荣  
自加入WTO到2014年底,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6.5倍,国外资产占绝对主导。而无论危机前后,国外资产占美联储总资产份额都不到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度是以美元信用而非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发行货币的。这背后的成因是此前持续的外汇流入以及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在过去两年中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未来外汇转为净流入,中国不应或许也不会重拾过去的货币供给方式。外汇压力缓解之后,中国应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减轻央行干预和对冲的压力。同时,央行需要继续完善货币投放工具,包括再贷款操作规则及抵押品管理框架。中国央行应该增加对政府债券的现券购买和长期持有,包括对现在持有的即将到期的特别国债进行转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红  余向荣  
自加入WTO到2014年底,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6.5倍,国外资产占绝对主导。而无论危机前后,国外资产占美联储总资产份额都不到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度是以美元信用而非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发行货币的。这背后的成因是此前持续的外汇流入以及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在过去两年中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未来外汇转为净流入,中国不应或许也不会重拾过去的货币供给方式。外汇压力缓解之后,中国应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减轻央行干预和对冲的压力。同时,央行需要继续完善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龙少波  张梦雪  厉克奥博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当中,表现出明显的"量价"结合及从"量"到"价"过渡的特点。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多目标性及时变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开放条件下包含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及股价的多目标时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实证分析了1999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混合型"货币政策对各目标缺口的时变反应特征及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较好地刻画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动态轨迹,并对稳定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和股价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以来,"数量型"工具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权重不断下降,央行越来越注重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表现出从"量"向"价"转型的特征;除盯住传统的产出和通胀以外,"混合型"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率、房价和股价波动作出了反应;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时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对各目标缺口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方  段福印  
基于原来环境下形成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已无法完全适应货币政策新环境,现行的一些货币政策出现了效应不断下降的迹象。因此,我们必须审视货币政策新环境,以及对中国货币政策及其框架带来的挑战,特别是针对欧美债务危机渐现转机、量化宽松政策初显退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建议,以适应货币政策新环境,体现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审慎性,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贵  
稳定的货币需求是货币目标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货币需求与货币目标制的内在关联。其次,基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利用1996-2011年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的系数都缺乏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势必增加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从而导致现行货币目标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不断降低。最后提出为提高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中国应择机引入通胀目标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联峰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确定了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执行情况。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贷款规模控制,央行宏观调控转为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并灵活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货币政策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浩东  
文章利用加入资产价格的泰勒规则,对1996年到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关注资产价格,能提高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但是在实际政策执行中,货币政策选择"关注"而不是"盯住"资产价格;从长期来看,加入资产价格的泰勒规则所体现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是存在的,并且引入资产价格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效率与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本艳  
文章在分析中国利率调解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运用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中国央行的利率调节干预对CPI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平均幅度较小,正向调整和负向调整、对称调整和非对称调整的频率基本相同,利率水平总体保持平稳。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效应来看,降息可以促使CPI上升,但作用效果尚不显著,而加息可以促使CPI降低,且作用效果较为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卞志村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通常有"相机抉择"和"规则"两种方式,但究竟哪种方式更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相机抉择性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成分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中国目前是以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对采用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明显减少中国经济的波动。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应由目前的相机抉择型操作向规则型操作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