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9)
- 2023(12900)
- 2022(10883)
- 2021(10545)
- 2020(8723)
- 2019(20314)
- 2018(20316)
- 2017(38622)
- 2016(21338)
- 2015(24471)
- 2014(24264)
- 2013(23622)
- 2012(21549)
- 2011(19628)
- 2010(19171)
- 2009(17474)
- 2008(16917)
- 2007(14683)
- 2006(12810)
- 2005(10986)
- 学科
- 济(83087)
- 经济(82905)
- 管理(57053)
- 业(51430)
- 企(42891)
- 企业(42891)
- 方法(39396)
- 数学(33469)
- 数学方法(33149)
- 中国(25486)
- 农(21505)
- 业经(18900)
- 财(18700)
- 学(17108)
- 贸(16651)
- 贸易(16642)
- 易(16259)
- 地方(15145)
- 和(14975)
- 理论(14777)
- 制(14116)
- 农业(13945)
- 教育(13537)
- 环境(12989)
- 技术(12062)
- 银(11776)
- 银行(11743)
- 务(11253)
- 行(11250)
- 划(11191)
- 机构
- 大学(299021)
- 学院(291986)
- 济(118763)
- 经济(116329)
- 管理(115615)
- 理学(100754)
- 研究(100618)
- 理学院(99620)
- 管理学(97928)
- 管理学院(97407)
- 中国(73497)
- 京(64179)
- 科学(60974)
- 财(51982)
- 所(49217)
- 研究所(45253)
- 中心(44272)
- 范(43097)
- 师范(42818)
- 财经(42355)
- 农(42240)
- 业大(41481)
- 北京(41372)
- 江(39796)
- 经(38774)
- 院(36315)
- 经济学(36194)
- 师范大学(34691)
- 农业(32923)
- 州(32785)
- 基金
- 项目(203018)
- 科学(160523)
- 研究(153497)
- 基金(147442)
- 家(127168)
- 国家(126081)
- 科学基金(108439)
- 社会(97530)
- 社会科(91730)
- 社会科学(91703)
- 基金项目(78328)
- 省(76621)
- 教育(72167)
- 自然(68588)
- 自然科(67019)
- 自然科学(67005)
- 自然科学基金(65810)
- 划(65685)
- 编号(62837)
- 资助(60649)
- 成果(53106)
- 部(46547)
- 重点(45191)
- 课题(43801)
- 发(43086)
- 创(42049)
- 教育部(40578)
- 国家社会(39688)
- 大学(39464)
- 创新(39096)
- 期刊
- 济(125281)
- 经济(125281)
- 研究(90887)
- 中国(57267)
- 学报(44440)
- 教育(43644)
- 科学(41770)
- 管理(41581)
- 农(38138)
- 财(37538)
- 大学(34460)
- 学学(31251)
- 农业(27450)
- 技术(23984)
- 融(21494)
- 金融(21494)
- 经济研究(20804)
- 财经(20625)
- 图书(19089)
- 业经(18637)
- 经(17659)
- 问题(16287)
- 业(14642)
- 理论(14058)
- 科技(13804)
- 贸(13643)
- 技术经济(13534)
- 世界(13221)
- 书馆(12937)
- 图书馆(12937)
共检索到424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任用制度从"编制管理"走向"岗位聘任",流动状况从"稳定"走向"流动",职后教育从"教师进修"到"教师培训"再走向"教师发展"。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话语跟随社会转型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更趋专业化、个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的缩影。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高校教师 研究话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杭生,洪大用
今春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其意义显然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新型疾病的发现。由这种疾病而引发的社会反应可以看作一次非常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燕 万欣荣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为研究背景,从转型背景、转型内容与转型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所表现的独特性。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市场经济 转型特点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毓圭
诚信是一个文化范畴,又是一个经济社会范畴。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必须把它放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活演变的互动关系中来认识。当前中国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中国诚信文化传统不相适应的矛盾。理解、辨识、扬弃中国诚信文化传统内核,重塑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诚信文化理念和诚信文化行为,是当前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重大选择。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福国 瞿帅伟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总体上可以从结构、组织和制度三个视角进行分类和把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且把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划分为社会转型的普遍解释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解释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三个层次。研究的三个视野以制度为研究支点,向上可以连接到结构背景,向下可以引入具体的组织要素分析,从而搭建了一个社会转型研究的沟通平台。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结构 制度 跨学科研究视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鞍钢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卡尔·达尔曼等著)的介绍与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势和面临的挑战,指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以及在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立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知识经济 经济转型 现代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政
城市与社会是双向建构、双向生成的,具有深层的辩证关系。城市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也是总体性、复杂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城市现代性既具有现代性的一般规定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所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逻辑及其转型过程,包涵着丰厚的中国特色、中国内涵。我们必须通过中国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与逻辑来探索与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逻辑与道路选择,实现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应对与把握,引领与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英浩
劳资关系是一种经济、政治关系,又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劳资双方又具有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资本优先,劳资平衡,劳方优先三个阶段。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劳资平衡的第二历史阶段。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正处于第一历史阶段即将结束,并开始向第二历史阶段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劳资双方强弱明显,加快了中国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护劳工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
关键词:
中国社会转型期 劳资关系 解决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寒冰
当下,我国乡村经济进一步萎缩,广大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开始出现部分田地荒芜现象。一直以来,"三农"问题也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也是强农富民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振兴乡村经济实践,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为重点,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条乡村振兴之路,解决"三农"问题以全面实现农村脱贫致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崎琦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关键力量,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简政放权、经济调整、社会构建的新形势,地方高校应抓住管理权限下移、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活力迸发的新机遇,通过协同共治、适应社会、高校法治等途径,谋求自身灵活性、多样性和延展性的发展,以期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践行高校使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户晓坤
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传统社会习俗、习惯心态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被嵌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化、符号化和夸示性等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张力中的消费主义悖论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消费能力的抑制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在厘清资本扩张型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型消费模式界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良性循环和相互协调,进而超越生产与消费二元对立经济增长框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消费主义 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波 娄成武
城市土地是一种公共资源,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对于实现其公平、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的内涵,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质、问题及成因,分析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适用性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资源治理为政治结构一元化框架内的科层政府、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的共同作用的多元化模式,并提出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城市土地资源 治理 多元化模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林李楠
中国的改革开放预期了人力资本对社会流动与分层的重要作用。对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等回报问题的研究,成为海外中国研究判断市场经济改革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1989年,美籍华裔社会学家倪志伟(Victor Nee)率先提出市场转型论(Theory of MarketTransition)进行解释,认为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出现人力资本回报提升、政治资本回报下降的局面。文章鲜明的观点引发了持久争论。为了应对批评,倪志伟先后发表系列文章,对其观点进行持续修正。现在看来,倪志伟的结论当然有固有的缺陷,但对其的批评的确也有误解的成分。同时,包括倪志伟在内的研究者都力求提取简洁的理论模型,追求统一模式,这...
关键词:
教育 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 市场转型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杭生
中国社会现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也和人口等因素一样,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当前中国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的特点,社会成员也无不这样那样受到转型的影响和制约。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涂志芳
图书馆转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转型话语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转型话语构建可以分为学者研究、组织倡导、业界实践3个维度。在学者研究维度,对图书馆转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现有研究基础和不足,明确图书馆转型话语构建的研究意义;在组织倡导维度,收集图书馆及相关组织的战略规划、发展报告等文本材料,解析图书馆转型话语的构建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角色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图书馆转型的话语体系,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对象、话语成效等关键要素;在业界实践维度,对图书馆界较为广泛参与的图书馆转型运动的背景、原因、宗旨、成效等进行梳理,分析其向公众传递的图书馆转型动因,以及运动取得的社会参与成效。最终总结图书馆转型的话语构建,以期为图书馆更深入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