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4)
- 2023(11524)
- 2022(9845)
- 2021(9466)
- 2020(8214)
- 2019(19401)
- 2018(19116)
- 2017(36559)
- 2016(19494)
- 2015(22472)
- 2014(22412)
- 2013(22291)
- 2012(20503)
- 2011(18462)
- 2010(18029)
- 2009(16754)
- 2008(16494)
- 2007(14273)
- 2006(11853)
- 2005(10451)
- 学科
- 济(86879)
- 经济(86795)
- 管理(55170)
- 业(53509)
- 方法(45238)
- 企(43480)
- 企业(43480)
- 数学(41054)
- 数学方法(40618)
- 中国(23351)
- 农(21676)
- 财(21650)
- 贸(18447)
- 贸易(18441)
- 易(18006)
- 业经(16119)
- 学(15900)
- 制(14555)
- 农业(14164)
- 地方(13985)
- 务(13666)
- 财务(13624)
- 财务管理(13589)
- 企业财务(12894)
- 和(12547)
- 银(12331)
- 银行(12304)
- 环境(12197)
- 融(11932)
- 金融(11929)
- 机构
- 大学(284001)
- 学院(281026)
- 济(124615)
- 经济(122483)
- 管理(111755)
- 理学(97784)
- 理学院(96727)
- 管理学(95107)
- 管理学院(94585)
- 研究(94291)
- 中国(72091)
- 京(58829)
- 科学(56128)
- 财(53931)
- 所(46463)
- 农(44879)
- 财经(44443)
- 中心(43854)
- 研究所(42683)
- 业大(41048)
- 经(40695)
- 经济学(39688)
- 江(38448)
- 北京(36901)
- 经济学院(35990)
- 农业(35559)
- 范(35135)
- 师范(34799)
- 院(33759)
- 财经大学(33293)
- 基金
- 项目(193268)
- 科学(153812)
- 基金(144619)
- 研究(138904)
- 家(126106)
- 国家(125141)
- 科学基金(108036)
- 社会(90874)
- 社会科(86326)
- 社会科学(86304)
- 基金项目(76453)
- 省(72310)
- 自然(70196)
- 自然科(68659)
- 自然科学(68637)
- 自然科学基金(67456)
- 教育(64486)
- 划(62094)
- 资助(60090)
- 编号(54358)
- 部(44809)
- 重点(43476)
- 成果(43119)
- 发(40857)
- 创(40177)
- 教育部(38819)
- 国家社会(38800)
- 科研(37927)
- 创新(37672)
- 人文(37192)
共检索到396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雅君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来理解建国以来国家官方话语对师生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三种规范性文化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国家话语所建构的三种师生关系文化:(1)在建国后随政治风潮而有规律地波动,波动的方向取决于当时教师身份在一套与建国叙事紧密相连的二元符码结构上的位置和权重。(2)在2000年后,官方话语在编码、叙事和修辞风格上都经历了一种系统性的重构:教师社会地位由凡俗化转变为神圣化、师生人际关系从对角色秩序的规定转变为对情感连结的呼吁、师生教学关系方面从对师生平等问题的争论转变为对教师公正的要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孝平
师生关系在中职教育的情景中有着特别的意蕴,通过调查,得到了一个全国性的分析样本,从教师视角出发,采用文本分析与情态分析等方法,从"教师眼中的学生基础"等四个方面分析、梳理了中职师生关系的现状以及这种关系背后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师生关系 调查 情态分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默 董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为了探究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有效性,研究采取元分析的方法,对近二十年来(1996-2015年)国外公开发表的192篇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根据Cornelius-White的归类标准进行编码,共确定9项自变量、18项因变量和39项调节变量。确定并纳入样本后,采用MetaStat 14.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教学模式对师生关系的独立贡献度大、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显著预测学生学业成就。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学模式 学生学业成就 元分析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濮岚澜 赵伟
师生的教与学关系是一个充满了影响力量的作用过程 ,学生和导师都有能力使之发生改变。本文利用管理学中的“权力理论”对师生互动关系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并应用于解释博士生科研指导的运作机制 ,抽象出科研指导过程的运行本质 ,区分出导师权力的不同来源和特性。认为应以此为基础去分析导师和学生彼此的职责、任务及角色定位 ,并把它们作为指导师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参考和纲领 ;认为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范式 ,师生之间的调适、匹配才是良好指导效果的关键。因而 ,指导模式的多样化局面不仅由高等教育系统的固有特点所决定 ,而且也将对高层次研究教学中破除旧规、创造新知的环节起到重要的促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英
沿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师生关系演变,可以分为基于家庭教育的亲缘关系、基于官府教育的权力关系、基于行会教育的利益关系和基于学校教育的法定关系四个阶段;比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以及教育形式制约下的师生角色,进一步挖掘师生社会关系形成的原因及驱动力等。以史观今,从我国职业教育师生关系演变轨迹中探讨现代师生关系的历史成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野 娄淑华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师角度来说,这需要完成几个方面的精确定位,才能使其事半功倍。一是要找准教师与学生能够产生共鸣的点,以此作为师生积极对话、往来的基础。二是要针对高校教师较为复杂的职能分工,定位其不同的师生关系解决途径:要对专业课教师、公共必修课教师和教辅部门教师的职能定位加以分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责任到人、群策群力。
关键词:
高校 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颜建军
本文从病理学的角度对应试教育中教育爱的失落现象进行研究,寻其病根:(一)传统教育过程观的负效应;(二)应试教育中单一的价值取向;(三)传统教育目的观的错位。
关键词:
教育爱 病理 价值取向 应试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安立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关键词:
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长伟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是平等的但缺乏教育性的。当下师生关系在走向民主与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回归古典的目的论师生关系,重温目的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以及敬畏性,有助于我们当下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关键词:
目的论 机械论 师生关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陶丽 李子建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十年来国外的师生关系研究,主要是基于学校及课程变革这一背景,以教师交往行为模型(MITB)、延展的依赖理论(exTended aTTachMenT)和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有关师生关系的本质和内涵、品质、影响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所作的探索。研究回溯形成了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师生互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师生互动边界和"度"的模糊性三个基本结论。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理论基础 影响因素 师生互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长吉 陶丽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关键词:
机体哲学 “师生关系” “师生机体”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红 吴东姣 刘贤伟
师生关系和学术兴趣作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个体影响因素,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全国35所高校3934名博士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师生关系、学术兴趣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大小,并对比了不同学科的差异。结果表明,学术兴趣在师生关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师生关系通过学术兴趣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要大于其对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在理工科博士生中这一差异更为显著;在师生关系三维度中,认知维度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总效应最大。要加强高质量师生关系建设,激发和维护博士生学术兴趣,落实博士生培养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更好地推动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