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15)
- 2023(10303)
- 2022(8585)
- 2021(7814)
- 2020(6174)
- 2019(14128)
- 2018(13838)
- 2017(26062)
- 2016(13638)
- 2015(15538)
- 2014(15434)
- 2013(15499)
- 2012(15186)
- 2011(14327)
- 2010(14406)
- 2009(13378)
- 2008(13067)
- 2007(11461)
- 2006(10729)
- 2005(10248)
- 学科
- 济(87035)
- 经济(86965)
- 管理(33326)
- 业(31320)
- 中国(26691)
- 方法(25934)
- 地方(24397)
- 数学(23165)
- 数学方法(23086)
- 企(22050)
- 企业(22050)
- 农(19172)
- 业经(16572)
- 地方经济(15577)
- 贸(15520)
- 贸易(15505)
- 易(15000)
- 学(13689)
- 融(13561)
- 金融(13561)
- 发(13226)
- 农业(13221)
- 制(13028)
- 银(12991)
- 银行(12983)
- 行(12816)
- 财(12799)
- 环境(12383)
- 发展(9870)
- 展(9843)
- 机构
- 大学(207663)
- 学院(206895)
- 济(106932)
- 经济(105245)
- 研究(85469)
- 管理(72415)
- 中国(66787)
- 理学(60435)
- 理学院(59657)
- 管理学(59046)
- 管理学院(58632)
- 科学(46049)
- 财(45960)
- 京(45769)
- 所(43456)
- 研究所(38931)
- 中心(36308)
- 财经(35852)
- 经济学(35759)
- 经(32762)
- 经济学院(31945)
- 农(30748)
- 江(30715)
- 北京(30641)
- 院(30284)
- 范(28618)
- 师范(28403)
- 财经大学(26540)
- 科学院(26298)
- 州(24424)
- 基金
- 项目(127065)
- 科学(101414)
- 研究(96976)
- 基金(93861)
- 家(81095)
- 国家(80444)
- 科学基金(68027)
- 社会(66480)
- 社会科(63267)
- 社会科学(63256)
- 基金项目(47825)
- 省(46345)
- 教育(42768)
- 划(39564)
- 资助(39038)
- 自然(38690)
- 自然科(37758)
- 自然科学(37747)
- 自然科学基金(37117)
- 编号(36620)
- 发(34716)
- 成果(30922)
- 部(29972)
- 发展(29341)
- 国家社会(29326)
- 重点(29288)
- 展(28877)
- 中国(27776)
- 课题(27051)
- 教育部(26211)
- 期刊
- 济(130319)
- 经济(130319)
- 研究(75524)
- 中国(47401)
- 财(32481)
- 农(30212)
- 管理(29949)
- 科学(27999)
- 学报(27066)
- 融(25082)
- 金融(25082)
- 经济研究(22958)
- 大学(21492)
- 教育(21381)
- 农业(21133)
- 学学(20089)
- 财经(19438)
- 业经(18507)
- 技术(17861)
- 问题(17119)
- 经(17105)
- 贸(15838)
- 世界(15591)
- 国际(14829)
- 技术经济(12179)
- 业(11845)
- 经济问题(10736)
- 统计(10158)
- 经济管理(9859)
- 现代(9525)
共检索到343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梦涵 李维林
新中国早期的两次重大经济变革,对新中国早期经济发展道路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经济关系变化及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在"共同纲领"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仍然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地结束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上的失误与局限性。"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既有积极正确的一面,也有局限性。三大改造的指导思想、选择的时机、采取的方法和实践的效果等有些是值得反思的。
关键词:
共同纲领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瑶 郭冠清 黄志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现了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对于这一历史变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逻辑主线,结合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三个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如何选择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揭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学军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南财经大学及其经济学院、湖北省赤壁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10月18-20日在赤壁市联合召开了“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对5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了诸多看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荣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研究目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取得的伟大成效,凝练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究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研究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客观评价取得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运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来展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科学抽象法、归纳演绎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经营方式、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发展地位、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纵观我国农村经济70年的发展历程,它蕴含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一般到特色化探索的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力转换升级的规律。这也启示着我国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巩固和加强农村政策扶持,推动产权界定清晰,激发农村科技生产力以及实现和维护公平包容的治理环境。研究创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系统剖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本质特征,抽象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将历史经验、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得出五个方面的经验启示。研究价值:厘清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取得的成效,尝试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70年发展的特征规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遇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晓明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马涛
18世纪以后中国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内卷式发展道路,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产权制度、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由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缺乏效率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他们十分重视商业贸易活动和向外开拓殖民地,其经济政策思想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以私人经济为本位,以私人家政为核心。政府采取重商政策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成长,最终导致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路兴隆
东北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则出现了增长相对滞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现象。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高度契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在一个阶段的契合会产生路径依赖;要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解放思想是东北地区破解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东北经济 人口流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寒冰
当下,我国乡村经济进一步萎缩,广大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开始出现部分田地荒芜现象。一直以来,"三农"问题也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也是强农富民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振兴乡村经济实践,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为重点,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条乡村振兴之路,解决"三农"问题以全面实现农村脱贫致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曹洪军 任铭
2019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前沿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管理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3月29—31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编辑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省管理学学会承办。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振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战略、21世纪初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区域发展的中国之路。本文以史实资料为依据,梳理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格局、区域战略及政策的变迁过程,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新中国70年 区域战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不平等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的"中国奇迹"。未来30年再续辉煌将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化解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巨大矛盾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内部化解,二是寻求外部化解。从我国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来看,单纯依靠节能减排的内部化解途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这就需要寻求外部化解的途径,即通过互惠互利的多种方式利用国际资源。这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区域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三种方式。世界金融风暴的发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国际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抓住这次机会,就会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奠定必要的资源基础。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制约 国际资源利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郭洪涛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在实现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纯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渐进式改革到攻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是局部开放到全局开放,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三高发展"到"统筹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