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5)
- 2023(15974)
- 2022(13282)
- 2021(12631)
- 2020(10531)
- 2019(23969)
- 2018(23573)
- 2017(44570)
- 2016(24081)
- 2015(27110)
- 2014(26895)
- 2013(26218)
- 2012(23968)
- 2011(21697)
- 2010(21219)
- 2009(19656)
- 2008(19147)
- 2007(16585)
- 2006(14181)
- 2005(12898)
- 学科
- 济(95318)
- 经济(95177)
- 管理(71148)
- 业(64530)
- 企(54279)
- 企业(54279)
- 方法(44420)
- 数学(38724)
- 数学方法(38217)
- 中国(28091)
- 财(27527)
- 农(24433)
- 制(22666)
- 学(20899)
- 业经(20622)
- 贸(18568)
- 贸易(18560)
- 易(18161)
- 银(16867)
- 银行(16835)
- 务(16777)
- 体(16773)
- 财务(16698)
- 理论(16670)
- 财务管理(16661)
- 融(16287)
- 金融(16280)
- 行(16156)
- 企业财务(15887)
- 农业(15576)
- 机构
- 大学(341448)
- 学院(336720)
- 济(143390)
- 经济(140682)
- 管理(128138)
- 研究(116882)
- 理学(111024)
- 理学院(109804)
- 管理学(107836)
- 管理学院(107203)
- 中国(89584)
- 京(72022)
- 科学(69274)
- 财(68405)
- 所(57645)
- 财经(54467)
- 农(54220)
- 中心(53281)
- 研究所(52546)
- 经(49882)
- 业大(49078)
- 江(48398)
- 经济学(45981)
- 北京(45142)
- 范(43098)
- 院(43076)
- 师范(42594)
- 农业(42575)
- 经济学院(41283)
- 财经大学(41003)
- 基金
- 项目(232090)
- 科学(184526)
- 基金(172402)
- 研究(168479)
- 家(151852)
- 国家(150676)
- 科学基金(129098)
- 社会(109902)
- 社会科(104317)
- 社会科学(104298)
- 基金项目(89939)
- 省(87180)
- 自然(82915)
- 自然科(81051)
- 自然科学(81023)
- 自然科学基金(79628)
- 教育(78527)
- 划(75071)
- 资助(70573)
- 编号(65528)
- 成果(53970)
- 部(53291)
- 重点(52754)
- 发(48608)
- 创(48536)
- 国家社会(47199)
- 教育部(46212)
- 课题(46060)
- 制(46041)
- 创新(45574)
- 期刊
- 济(150818)
- 经济(150818)
- 研究(100101)
- 中国(67685)
- 学报(55240)
- 财(54613)
- 科学(50885)
- 管理(48884)
- 农(48616)
- 大学(42996)
- 学学(40677)
- 教育(36954)
- 农业(32926)
- 融(30382)
- 金融(30382)
- 技术(29283)
- 财经(28147)
- 经济研究(25388)
- 经(24324)
- 业经(22228)
- 问题(19990)
- 业(18006)
- 贸(17490)
- 版(16692)
- 世界(15904)
- 统计(15581)
- 技术经济(15300)
- 国际(15071)
- 理论(15040)
- 科技(15040)
共检索到497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其林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学的基本原理》 话语体系 文学制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蒋承勇
主持人语:在消费文化、网络文学等通俗文化形式不断冲击既有文学与文化观念的当下,重写文学史、重构文学理论的追求应当呼应发展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需要,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应只是简单重复西方立场与方法,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施旭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中国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最早探索中国、中国性、中国学派、中国道路的领域,先于国内许多其它社会学科门类,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因此,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领先、具有前瞻性和创意性的学科,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中的骄傲。而且对于至今仍然盲目追随西学,疏于民族文化自觉的学科来说,中国比较文学界也是一个榜样。这里我想主要从我的文化话语研究和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角度,谈谈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兴
<正>艺术学产生于西方社会,从20世纪初逐步被引入中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才得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学科体系,形成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点的理论话语体系。但随着时代发展变革,以往陈旧的艺术学理论话语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需广大学者与学人共同探索研究,以深入推进新的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焦点。很多人都强调,必须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以现实针对性和审美范导性为原则,在自觉意识与开放视野中,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如何建构一套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实践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学理论体系,却始终无法达成相对明确的共识。应该说,这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和完善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旺盛 陈源泉 梁龙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4R"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构建,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基本原理 技术体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金城
一近2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的重建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议题。学者们立足于话语言说的内部机制,对中国文论现状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做出诸如"失语症"、"强制阐释"等结论。毫无疑问,这些标示性概念体现出可贵的事实敏感性,对于话语重建具有警示性现实意义。不过,在思考如何进行话语重建的问题上,我们除了需要事实敏感性,也需要某种规范敏感性。因为,文学话语建设始终绕不开某些基本的价值诉求,借用王一川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仍是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立军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当前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界限模糊、轻重不一、缺乏系统化研究和体系化研究的问题。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要加强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制度、民族教育实践的"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此,要把握民族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建构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教育制度框架体系和解决新时代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问题。要将民族教育理论个别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体系层面的研究,将民族教育实践的普遍研究聚焦为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将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般问题研究延伸到对未来的前瞻性研究。
关键词: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 理论话语体系 建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郄智毅
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最主要的有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型,由外及里的理论推演型,自下而上的经验抽象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几种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往往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和演变状态。"理论"风行的时代,前两种方式是主流,但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面对这种"理论",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理论"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一直在其内部滋生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之一是从文学现场、文学实践抽象、提炼文学理论,这种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对我们在"后理论"时代建构文学理论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怀银 王晓丹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尚缺乏大教育学的建构视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应进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使教育学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大教育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突破西方话语;突破抽象形式。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应当通过四方面路径:聚焦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
关键词:
教育学 中国话语体系 大教育学 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议题的提出,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其现实意义上是民族复兴的宏观愿景在具体学科中的回响和表达;它从逻辑上内在地包含着"全球化·本土化"框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学术史方面植根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创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民族性自觉中。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主体以清晰的话语意识,回归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在"话语的教化"中积累话语创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由自觉意识引领的、审慎的渐进性学术探究和积淀,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需警惕本土意识的"绝对化"、教育学建设的"去学科化"和话语体系构建的"空心化"。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话语体系 价值证成 通达路径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彩娥 韩丽风
批判性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本文剖析了批判性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对国内外批判性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当前基于学术话语体系开展批判性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框架,以期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框架内容以学术话语体系为语境,设计为认知、反思、参与三个模块,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三部分内容,旨在引导高校学生深入认识现代科研环境和学术话语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信息素养、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并合理参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秋衡 张妍
终身学习话语是国家教育治理战略与价值的系统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经历了基于教育开放战略的话语导入期、基于经济增长战略的话语深化期、基于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话语创新期。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终身学习话语体系,体现了激励号召、目标导向、彰显民生及建构终身学习话语权的时代价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进一步强化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及其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转换急需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总体要求为目标,强化导向价值;以中华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强化激励价值;以全民终身学习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化民生价值;以中国特色终身学习理论为核心,提升国际话语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转换期,探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时代价值与转换路径问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提升终身学习的国际话语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学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异常活跃的态势,各种观念此起彼伏,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但大多热闹一阵之后,旋即遭遇"认同的危机",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始终未能摆脱"失语症"的困扰,其原创性和有效性始终处于疲乏状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必须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但对于如何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理论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