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9)
- 2023(11681)
- 2022(9802)
- 2021(9272)
- 2020(7276)
- 2019(16861)
- 2018(16153)
- 2017(29657)
- 2016(16143)
- 2015(18501)
- 2014(18374)
- 2013(18029)
- 2012(17384)
- 2011(16296)
- 2010(16490)
- 2009(15103)
- 2008(14859)
- 2007(13012)
- 2006(11990)
- 2005(11349)
- 学科
- 济(74488)
- 经济(74420)
- 管理(40918)
- 业(38814)
- 中国(28936)
- 企(28024)
- 企业(28024)
- 方法(23834)
- 农(22597)
- 数学(21157)
- 数学方法(20945)
- 地方(20845)
- 贸(17060)
- 贸易(17045)
- 易(16597)
- 业经(16181)
- 财(15266)
- 农业(14958)
- 制(14202)
- 银(14202)
- 银行(14193)
- 行(13949)
- 融(13873)
- 金融(13870)
- 发(13145)
- 学(12303)
- 策(12177)
- 环境(11990)
- 地方经济(11511)
- 技术(10474)
- 机构
- 学院(230459)
- 大学(226164)
- 济(106845)
- 经济(104857)
- 研究(91344)
- 管理(81791)
- 中国(72236)
- 理学(68113)
- 理学院(67237)
- 管理学(66352)
- 管理学院(65890)
- 京(50156)
- 科学(50131)
- 财(48901)
- 所(45975)
- 研究所(41114)
- 中心(40628)
- 财经(36986)
- 江(35513)
- 农(35289)
- 经济学(33824)
- 经(33783)
- 范(33387)
- 北京(33333)
- 师范(33151)
- 院(32745)
- 经济学院(30250)
- 州(28715)
- 业大(27449)
- 财经大学(27132)
- 基金
- 项目(143035)
- 科学(114187)
- 研究(112645)
- 基金(102945)
- 家(88562)
- 国家(87764)
- 科学基金(74399)
- 社会(72913)
- 社会科(69146)
- 社会科学(69138)
- 省(53940)
- 教育(52431)
- 基金项目(51941)
- 划(46453)
- 编号(46384)
- 自然(43178)
- 资助(42789)
- 自然科(42141)
- 自然科学(42132)
- 自然科学基金(41401)
- 成果(39523)
- 发(37363)
- 课题(34272)
- 部(33232)
- 重点(33182)
- 发展(31352)
- 国家社会(30915)
- 展(30831)
- 创(29715)
- 性(29616)
- 期刊
- 济(128138)
- 经济(128138)
- 研究(82081)
- 中国(56934)
- 教育(35115)
- 财(34838)
- 农(34527)
- 管理(33010)
- 科学(30777)
- 学报(29551)
- 融(29359)
- 金融(29359)
- 农业(24101)
- 大学(23591)
- 经济研究(21877)
- 技术(21712)
- 学学(21610)
- 业经(20089)
- 财经(18924)
- 贸(16667)
- 问题(16616)
- 经(16578)
- 国际(15845)
- 世界(15107)
- 业(13336)
- 坛(12233)
- 论坛(12233)
- 职业(11865)
- 技术经济(11281)
- 图书(11065)
共检索到384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进清 温荣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逻辑演进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根据前期研究不足和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发展需求,探讨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主流趋向。研究发现,7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师研究大致经历了教师教育建制研究(1949—1999年)、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研究(2000—2009年)、教师多维专业发展研究(2010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具体涉及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心理健康、双语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教师资源配置及激励管理等方面;研究者开始从单一文献研究走向调查研究再到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问题,研究范式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展望未来民族地区教师研究趋向,学者需要在"理论自信"引领下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研究的理论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强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研究,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维度推进民族地区教师跨文化研究,并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多元综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民族地区 教师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木古楞 苏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国家体制建立"为导向的起步和探索期、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的调整与发展期和以"予人平等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繁荣与成熟期三个阶段。70年间,内蒙古民族教育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核心价值为主导,以地方文化价值为特色,通过制定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回应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公平等多元诉求,呈现出鲜明的国家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内蒙古个性的民族教育之路。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发力,助力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和其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内蒙古经验"。
关键词:
内蒙古 民族教育政策 逻辑进路 时代走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1949—2019年,回顾这70年,新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怎么理解新中国70年发展中的财政呢?财政的逻辑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成威
新中国70年,财政支撑着国家发展蕴含在三条逻辑线索当中。一是不确定性与风险逻辑,即财政致力于化解各种公共风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构建国家发展的确定性。二是社会主义与人民逻辑,即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用于国家发展目标,强调财政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做文章。三是行为主义与创新逻辑,即按照行为主义的思路考虑财政发展和改革以及财政各项制度设计,坚持在实践当中完善各项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国家发展出现重大风险。在新时代,上述逻辑依然成立,但又有新的内涵,总体上要以推动整体性发展和改革为目标,以应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为任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财政逻辑 公共风险 人民逻辑 创新逻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鹏飞 辛灵 孙文莉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个阶段,即艰难探索、尝试发展、调整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历程及其政策演变发现:动因变迁深刻影响区位与行业变迁、制度创新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有的驱动因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成功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同时,根据实践历程与理论探讨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结构图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高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绩效、增强政府与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明理 丁冉
通过发展来实现国强民富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念想,"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构成了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前者构成了评价发展的道德维度,后者则构成了评价发展的科学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发展的科学标准与道德标准由自发到自觉曲折统一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的发展观是人道精神优先、科学精神阙如;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发展观是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变奏再到科学发展观确立;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的科学标准和道德标准的自觉融合与共生。这一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关键词:
发展观 科学标准 道德标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关键词:
学科 结构调整 政策变迁 制度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玉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研究生教育民族招生政策经历了"依附""提出与确立""规范化与制度化""多元化与全面化"四个发展阶段,并在高层次民族人才的培养、西部就业人才学历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需坚持以下几方面:必须坚持公平理念,确保民族招生政策的实质公平;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坚持政策与民族和区域的紧密结合;必须始终坚持为"民族"服务的方向,确保为民族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必须坚持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确保民族政策研究生的"出口质量"。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少强 覃凤琴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税收的态度是简化甚至是极简化,税收的作用较多体现在筹集财政收入上,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这一时期还谈不上税收治理问题。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税收治理作用逐步显现,但期间仍存在治理的"越位"和"错位"现象,结果导致税收治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税收治理作用正式走向前台,并在新时代全面发挥作用。展望未来,伴随着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应该逐步上升,税收治理无论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还是在统筹国内国际等方面的作用也应逐步"强起来"。
关键词:
新中国 七十年 税收治理 逻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琪 连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发展动能呈现出要素动能注入、空间动能延展、结构动能释放、配置动能优化等不断调整和演变的态势,推动我国工业结构持续升级和变大变强。工业发展动能演变呈现了一定的逻辑特征,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逻辑、目标与手段相互适应的逻辑、一般规律与特色探索有机结合的逻辑、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相互协调的逻辑、利益与责任共同兼顾的逻辑,这些逻辑贯穿于中国特色工业化的进程,也启示着当前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应做到改革先行、创新引领、供需对接、公平为本、绿色为底、统筹兼顾。
关键词:
工业发展动能 动能转换 演变逻辑 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昉 王晓博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各阶段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扶贫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反贫困思想 演进道路 文本对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龙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卫 宣星宇 李海红 周愉凡
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高素质军工科技人才培育和供给的规则机制或运作模式。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展现出育才目标渗透军民融合理念、育才过程蕴含终身教育取向、特色方式助力人才成长等内在逻辑。利益相关者行动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未来应从塑造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校企深层互联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斌 刘杨程 马绍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规模效益、生产总值、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六个角度分析70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指出我国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市场结构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低;工业高端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档次低;工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生产环保程度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推动供给侧改革,深化融合发展,打造"高端工业";培养高精尖人才,实行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工业";提倡生态化生产,改善生产流程,打造"绿色工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